張燕
【摘要】目的:探討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對產婦及新生兒護理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于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間收治的產婦及新生兒112組作為資料,隨機抽簽分為2組各56組,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實施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評價兩組產婦護理能力,觀察新生兒不良反應率。結果:觀察組產婦護理能力完全合格率82.14%,對照組57.14%,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率4.44%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P<0.05)。結論:對產婦及新生兒實施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可提高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保證新生兒健康,減少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關鍵詞】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產婦;新生兒
傳統(tǒng)護理中采取母嬰分離照顧方法,不利于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及能力的鍛煉,且影響新生兒健康。如今臨床重視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的他推廣,主張產婦和新生兒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下修養(yǎng),促進母嬰交流,調節(jié)產婦心理狀態(tài),并引導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提高照護信心。為此,本次研究對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對產婦及新生兒護理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間收治的產婦及新生兒112組作為資料,隨機抽簽分為2組各56組。對照組,產婦年齡22歲~38歲,平均年齡(30.35±2.41)歲,新生兒男30例,女26例,胎齡36周~41周,平均胎齡(38.25±0.75)周。觀察組,產婦年齡22歲~37歲,平均年齡(30.15±2.28)歲,新生兒男29例,女27例,胎齡36周~41周,平均胎齡(38.07±0.79)周;排除配合度差產婦、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患兒。兩組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新生兒護理工作由護理人員獨立完成。
1.2.2 觀察組 實施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如下:①護理培訓,分娩前向產婦講解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的理念、方法及作用,確保產婦掌握一定新生兒護理知識[2]。②環(huán)境護理,為產婦及新生兒提供舒適整潔的母嬰同室病房,含母嬰床旁護理車、消毒隔離設備及急救設備等,調節(jié)舒適的溫濕度,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光線柔和,減少噪音,患兒休息時護理輕手輕腳,嚴禁交談。③共同參與護理,引導產婦排解內心壓抑情緒,通過護理技能鍛煉,促使產婦將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兒健康方面,并鼓勵產婦掌握自我護理及新生兒照護技能;產婦每天獨立陪伴護理新生兒至少4h,并指導其掌握喂養(yǎng)、沐浴、撫觸等基本護理技能,了解穿衣過緊過多、嗆奶等常見意外,主動防范,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產婦護理能力,從尿布更換、沐浴、喂奶、臍帶護理、腿臀部護理、窒息急救等設置護理操作技能評價,由醫(yī)護人員進行評價,分為完全合格(0項不合格),部分合格(≤2項不合格)和不合格(>2項不合格)。觀察新生兒不良反應率,包含腹脹、貧血、胃殘留、營養(yǎng)不良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護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產婦護理能力完全合格率82.14%,對照組57.14%,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率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率4.44%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P<0.05),見表2。
3 討論
如今臨床加強對新生兒的密切監(jiān)護,但傳統(tǒng)由專業(yè)醫(yī)護人員進行新生兒護理,保證產婦獨立的休息環(huán)境的護理模式,不利于產婦適應自身母親角色,難以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而且母嬰分離影響新生兒健康狀態(tài)。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則主張母嬰同室下完成密切監(jiān)測、護理指導等,并實施飲食管理、衛(wèi)生指導等。護理中注重產婦的參與感,分娩后盡早母嬰接觸,激發(fā)產婦主觀能動性,并規(guī)范新生兒常見護理操作流程進行護理指導,確保其掌握獨立相關能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護理能力完全合格率82.14%,新生兒不良反應率4.44%,優(yōu)于對照組,證實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可進一步的鍛煉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保證新生兒健康,減少不良反應,護理價值較高。與李紹萍結果“實驗組產婦的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均較高,而對照組均較低”相近。
綜上所述,母嬰同室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對產婦護理能力鍛煉及新生兒不良反應預防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