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忠,魏學智
(1.水利部沙棘開發(fā)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2.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我國自然分布的中國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sp.sinensis)、引進的俄羅斯大果沙棘亦即蒙古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sp.mongolica),以及蒙中雜交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sp.mongolica-sinensis)等種類的優(yōu)良類型,為我國生態(tài)建設特別是工業(yè)原料林建設提供了優(yōu)質材料[1]。我國沙棘種植地區(qū)主要位于“三北”,一般為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因此對沙棘的抗旱性能有較高的要求。田間抗旱試驗[2]雖然十分重要,但卻只能得到品種抗旱排序,而無從知其原因所在。對參試沙棘來說,葉片水分參數(shù)的測定,將有助于我們找到不同類型沙棘抗旱性能強弱不同的一些內在原因。
試驗地點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銅川鎮(zhèn)九成宮基地,為水利部沙棘開發(fā)管理中心沙棘科研基地。該基地地處黃土高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為風沙土。
供試沙棘試材包括來自4個類型的15個沙棘無性系品種,林齡6~8 a,均處于盛果期,具體情況見表1。其中:中-蒙雜交沙棘、中-俄雜交沙棘均屬于蒙中雜交沙棘,指母本為蒙古沙棘(又分別來自俄羅斯和蒙古)、父本為中國沙棘的雜交種。
表1 參試沙棘的基本生長狀況
基于葉片水分狀況的抗旱性指標主要有自束比、自然飽和虧、臨界飽和虧,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這3個指標對15個沙棘品種開展抗旱性對比分析。
分別在15個參試沙棘品種樹冠中上層的東西南北4個方位,采集健康成熟葉片,裝入采集袋中帶回實驗室內,將葉片隨機分成4份,開展有關測定。
1.2.1 自束比
稱葉片鮮質量,記為Wf;之后浸入糖飽和溶液中24 h;將葉片取出擦去表面糖漬并稱量,記為Ws,則自由水含量計算公式為
自由水含量(%)=(Wf-Ws)/Wf×100%
(1)
用自然含水量減去自由水含量,為束縛水含量。自由水含量與束縛水含量之比,即為自束比。
1.2.2 自然飽和虧
稱葉片鮮質量Wf,將其浸入蒸餾水中使葉片充分吸水至飽和狀態(tài),得其質量Wt;再將樣品烘干得干質量Wd,則自然飽和虧計算公式為
(2)
1.2.3 臨界飽和虧
將葉片浸入蒸餾水中使葉片充分吸水至飽和狀態(tài);取出浸泡后的葉片,用吸水紙將表面的水分吸干,稱其質量,記為Wt;將稱量后的葉片置于紗網內懸于室內使其逐漸干燥;每隔5~6 h將卷曲的葉片浸入水中,觀察能否恢復至膨脹狀態(tài),直至不能恢復,此時稱取其質量We,再將葉片烘干稱其質量Wd,則臨界飽和虧計算公式為
(3)
葉片響應外界環(huán)境因子改變較為明顯。植物生理學理論認為,旱生植物較強的抗旱力,其生理原因之一就是基于小的自束比[3]。由于自束比為自由水與束縛水含量的比值,而束縛水是以結合態(tài)形式存在于葉片中的水,因此束縛水含量越高,其抗旱性也越強。表2列出了15種參試沙棘的自束比等有關參數(shù)測定結果。
表2 參試沙棘葉片自束比比較
由表2可知,15個參試沙棘品種的自束比范圍為0.63~1.23,其中“雜雌優(yōu)2號”與“蠻漢山雌”為0.63,排序并列第1;“雜雌優(yōu)1號”為0.79,位居第5;“雜雌優(yōu)12號”為0.93,位居第8;“雜雌優(yōu)54號”為1.14,位居第12;“雜雌優(yōu)10號”為1.22,位居第14(倒數(shù)第2)。
15個參試沙棘品種,包括中-蒙、中-俄兩類雜交沙棘和引自俄羅斯的大果沙棘,以及中國沙棘共4個類型。按理來說,中國沙棘的抗旱性應最強,但“蠻漢山雌”和“紅霞”兩個中國沙棘卻占據(jù)了排位的第1(最強)和第15位(最弱)。兩個大果沙棘品種,一個是從俄羅斯引入實生苗中優(yōu)選而得的品種“阜歐”,另一個是直接引自俄羅斯的優(yōu)良品種“太陽”,這兩個品種的自束比理應最大,排位最后,但事實上卻是一個排位第3,一個第6,都居抗旱前列。一般來說雜交沙棘抗旱性居中,亦即居于大果沙棘與中國沙棘之間,但事實上卻從并列第1至倒數(shù)第2都有。
這些情況說明,單獨用自束比這一指標反映抗旱性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需要與其他指標一起來綜合反映才比較合適。
沙棘葉片的含水量及其脫水能力可用水分飽和虧表示,水分飽和虧包括自然飽和虧和臨界飽和虧。自然飽和虧數(shù)值越大,表示植物體內水分虧缺越嚴重;而臨界飽和虧數(shù)值越大,表示植物抗脫水能力越強。因此,這兩個指標分別為負向性指標和正向性指標。
在干旱條件下,沙棘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滿足葉片蒸騰和光合耗水的需要,必然就引起葉片組織水分含量的減少和水分虧缺的增加,通過自然飽和虧和臨界飽和虧這兩個指標,就可以較好地反映干旱對沙棘葉片的影響。15種參試沙棘的葉片自然飽和虧、水分飽和虧測定結果見表3。
表3 參試沙棘葉片水分飽和虧比較
如前所述,臨界飽和虧數(shù)值與抗旱性成正比,即數(shù)值越大,抗旱性越強,故表3中按臨界飽和虧從大到小排序。表3中顯示出,臨界飽和虧的范圍為85.0%~95.8%,兩個中國沙棘品種“蠻漢山雌”“紅霞”位列前兩位,而大果沙棘“太陽”位列倒數(shù)第2位,“阜歐”位居第9位??磥恚R界飽和虧這一指標,用來反映沙棘抗旱性較為適宜。
自然飽和虧數(shù)值與抗旱性成反比,即數(shù)值越小,抗旱性越強。表3中按自然飽和虧從小到大排序,中國沙棘品種“紅霞”和“蠻漢山雄”分別排在第1和第6位,大果沙棘的“阜歐”和“太陽”分別排在倒數(shù)第1和倒數(shù)第3位(第15和第13位),說明在自然狀態(tài)下,中國沙棘“紅霞”葉片水分最不虧缺,而大果沙棘“阜歐”葉片水分最為虧缺??磥恚匀伙柡吞澾@一指標,用來反映沙棘抗旱性也較為適宜。
利用自束比、自然飽和虧、臨界飽和虧3個指標,分別對15個參試沙棘品種的抗旱性能進行了對比和排序,得到了3個不同的排序序列。從各個序列與沙棘品種的真實抗旱性情況來分析,3個指標均不能很好地反映沙棘的抗旱性能。
為此,采用投影尋蹤法[4],以15個參試沙棘品種葉片水分含量的3個評價指標——自然飽和虧、臨界飽和虧、自束比作為基本數(shù)據(jù),得到最佳投影α=(0.713 7,0.700 4,0.001 7),并計算得到15個參試沙棘品種的投影值,詳見表4。
表4 參試沙棘抗旱性綜合評價的投影值
投影值大小代表抗旱性綜合評價的強弱,投影值越大其抗旱性越強。由表4可知,15個參試沙棘品種的投影值范圍為0.827 6~0.931 6,其中:“紅霞”和“蠻漢山雌”這兩個中國沙棘品種排在前兩位,抗旱性最好;“阜歐”和“太陽”這兩個大果沙棘品種排在最后兩位,抗旱性相對較差;而其余雜交沙棘均位于其間,抗旱性居中。用3個指標綜合后的投影值進行排序,與理論、實踐都十分相符。
可見,沙棘抗旱性是自然飽和虧、臨界飽和虧、自束比3個指標綜合影響的共同結果,所以不能用某個單一性狀指標來評價其抗旱性強弱。采用投影尋蹤法對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其結果令人十分滿意,同時反映出這3個指標中,自然飽和虧、臨界飽和虧、自束比對抗旱性的響應依次遞減。一些情況下,如果需要快速簡易進行抗旱性評價,可以首選自然飽和虧這個指標,或自然飽和虧與臨界飽和虧這2個指標,但還是強烈推薦用3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定。
(山西師范大學2017屆碩士畢業(yè)生胡杜娟參加了整個試驗過程,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