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是由于血液循環(huán)中甲狀腺激素過多而引起的以神經、循環(huán)、消化系統興奮性增高和代謝亢進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甲亢是一種由于甲狀腺自身產生過量甲狀腺激素而引起的甲狀腺毒癥。甲亢的病因很多,包括Graves 病、多結節(jié)毒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性腺瘤等。Graves 病是甲亢最常見的病因,約占甲亢病例的80%。Graves 病是一種內分泌紊亂、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含有大量的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可能導致甲亢。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甲狀腺過氧化物酶,從而阻止甲狀腺吸收的碘離子氧化和酪氨酸偶聯,阻礙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合成[1]。該藥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不良反應不斷出現。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直接影響患者的用藥安全和療效。本研究探討長療程甲巰咪唑片治療Graves 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9 年1~10 月收治的100 例Graves 病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劑量組與低劑量組,各50 例。低劑量組年齡41~71 歲,平均年齡(58.92±5.98)歲。常規(guī)劑量組年齡43~72 歲,平均年齡(59.24±5.4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診斷為Graves 病,臨床表現為彌漫性甲狀腺腫大患者,檢查后總甲狀腺素(T4)、游離甲狀腺素(FT4)含量升高,促甲狀腺激素含量降低;②患者閱讀知情同意書,同意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除Graves 病外,無其他嚴重疾病及嚴重心、肺、腎功能不全。排除標準:①調查患者病史,排除既往甲亢患者,排除脂肪肝、肝炎等疾病患者;②患有凝血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③有精神障礙、感覺障礙并拒絕入組。
1.2 方法 常規(guī)劑量組采用常規(guī)劑量的長療程甲巰咪唑片,給予甲巰咪唑25~30 mg/d,治療1 個月后根據患者病情逐漸降低劑量,保持5 mg/d,共治療12 個月。
低劑量組采用低劑量的長療程甲巰咪唑片,每天給予10~20 mg 甲巰咪唑,同樣在治療后1~2 個月后依據患者實際情況減少劑量,保證每天治療劑量不低于5 mg,共治療12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甲狀腺腫大緩解Ⅰ度以上;有效:相關常規(guī)檢查改善,癥狀體征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常規(guī)檢查未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低劑量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與常規(guī)劑量組的92.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低劑量組發(fā)生肝損害2 例,皮膚損害1 例,血液系統不良反應1 例;常規(guī)劑量組發(fā)生肝損害4 例,皮膚損害2 例,血液系統不良反應6 例。低劑量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00%(4/50)低于常規(guī)劑量組24.00%的(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62,P=0.029<0.05)。
Graves 病是一種以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增加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是遺傳、環(huán)境、精神和應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高代謝綜合征、彌漫性甲狀腺腫大、眼病、甲狀腺刺激性抗體陽性、碘攝取增加等,其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手術、131I 等,各有優(yōu)缺點。一般情況下,應根據年齡、性別、病情、病程、并發(fā)癥及患者意愿、醫(yī)療條件和醫(yī)生經驗慎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以藥物治療為首選;但對病情嚴重、病程長、甲狀腺腫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伴甲亢的患者,用藥物控制甲亢后應盡快用131I 或手術治療。
Graves 病是一種特殊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甲亢的主要病因之一。根據一項有效的調查,我國Graves 病的發(fā)病率約為1%。這種疾病在年輕人和婦女中發(fā)病率很高。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病不僅會引起全身癥狀,還會因內分泌紊亂等原因引起身體各器官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和生活。目前,該病的臨床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和放射治療。近年來,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保守治療。理想的藥物是甲巰咪唑片抗甲狀腺藥物,超過一半的患者將接受甲巰咪唑片治療。甲巰咪唑片是一種抗甲狀腺藥物,能降低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甲狀腺氧化偶聯,阻礙T3、T4合成,能有效降低甲狀腺刺激性抗體含量,達到治療目的。文獻報道[2],甲巰咪唑片主要不良反應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占造血系統不良反應的83.45%,占所有不良反應的53.46%,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粒細胞缺乏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數<0.5×109/L)是一種嚴重的不良反應,其發(fā)病率占吸毒者的0.1%~0.2%,甚至有死亡的報道。因此,服藥期間應定期檢測血象,根據白細胞情況及時停藥或采用其他方法替代治療。同時使用升白細胞藥物,必要時可注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甲巰咪唑片致肝損害多發(fā)生在3~5 個月內,以2~3 周最常見。發(fā)病率高,一般程度輕,無需停藥,可減少劑量或加用護肝藥,但應密切觀察肝功能。如果肝臟損傷嚴重,應立即停藥,停藥后肝功能有望恢復。由于甲巰咪唑片引起的肝損傷是一個良性過程,停用或加用護肝藥物后可以恢復[3,4]。甲巰咪唑片引起的肝損傷與藥物劑量有關。淤膽性肝病是一種罕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可能與個體特異性反應有關??辜谞钕偎幬锎嬖诮徊孢^敏現象。對甲巰咪唑片所致的膽汁淤積患者,在肝功能改善后原則上應采用碘131I 或手術治療。甲亢本身也會導致轉氨酶升高。服藥前應檢查基本肝功能,以區(qū)分是否是藥物不良反應。
除此之外,還涉及皮膚不良反應。出現皮膚瘙癢或皮疹時,應視情況停藥或減藥,并加用抗過敏藥物。甲巰咪唑片引起的骨骼系統不良反應很少見,本研究未出現[5,6]。
甲巰咪唑片的不良反應呈劑量依賴性,臨床推薦小劑量口服治療。根據文獻報道,小劑量甲巰咪唑片不僅可以減少服藥次數,達到患者容易接受服藥的目的,而且還可以減少劑量,從而減少副作用,減少劑量,不影響療效。這是一種安全、有效、簡便、經濟的方法。甲巰咪唑片是治療甲亢的一線藥物,但其不良反應不容忽視。用藥期間要定期檢測血象和肝功能,注意多系統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出現不適癥狀時要及時就醫(yī),才能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7,8]。
過去,臨床上治療Graves 病的方法有三種,包括抗甲狀腺藥物(ATD)、放射性碘和手術治療。在我國,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中甲巰咪唑片的應用最為廣泛。甲巰咪唑片可通過抑制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從而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然而,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發(fā)現,甲亢患者服用甲巰咪唑片的劑量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常規(guī)劑量的甲巰咪唑片會引起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如皮疹、肝損傷、藥熱甚至白細胞減少癥。這些不良反應會給患者的健康帶來極大損害。2011 年,美國甲狀腺協會提出,將甲巰咪唑片的常規(guī)劑量從20~30 mg/d 降至20 mg/d,可以減少Graves 病患者的毒副作用。常規(guī)劑量組并發(fā)癥明顯高于低劑量用藥組,因此,在治療Graves 病患者時,建議使用低劑量甲巰咪唑片[9]。本研究顯示,低劑量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與常規(guī)劑量組的92.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劑量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00%(4/50)低于常規(guī)劑量組的24.00%(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長療程甲巰咪唑片治療Graves 病的療效確切,采取低劑量治療的不良反應少于常規(guī)劑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