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瓊
(甘肅省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莊浪744699)
采取不同秸稈用量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共設6個處理。處理1:覆蓋秸稈量3000kg/hm2;處理2:覆蓋秸稈量4500kg/hm2;處理3:覆蓋秸稈量6 000 kg/hm2;處理4:覆蓋秸稈量7 500 kg/hm2;處理5:覆蓋秸稈量9 000 kg/hm2;處理6:覆蓋秸稈量10 500 kg/hm2。小區(qū)面積3.4 m×6.5 m=22.1 m2,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指示品種為中麥175,由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提供。
試驗設在莊浪縣通化鎮(zhèn)韓灣村,前茬作物為小麥,土質(zhì)為黃綿土,結合整地,底施有機肥600 kg/hm2、尿素390 kg/hm2、普鈣750 kg/hm2。整地后劃定小區(qū),各小區(qū)劃10壟小麥種植帶,各種植帶幅寬34 cm,其中秸稈覆蓋壟寬22 cm、小麥種植帶12 cm。按試驗要求將玉米秸稈粉碎后按小區(qū)用量稱重后撒于覆蓋帶上,然后在秸稈上撒一層細土,以防大風侵蝕,在種植帶內(nèi)種植小麥。試驗于2019年9月26日統(tǒng)一播種,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生長期觀察記載物候期,收獲時每小區(qū)選取有代表性的20株進行考種,按小區(qū)單收計產(chǎn)。
小麥全生育期降雨量281.5 mm,與歷年降雨量279.0 mm基本持平。平均氣溫7.8℃,較歷年平均氣溫高0.9℃。由于2019年秋季降雨偏多,底墑足,對小麥苗期生長非常有利,小麥苗情好。2020年3—4月份返青后的降雨量為24.5 mm,較歷年平均降雨量減少22.9 mm,對小麥返青、起身和拔節(jié)有一定的影響;5月份降雨量50.0 mm,較歷年平均降雨量多4.1 mm,對小麥起身、孕穗及抽穗比較有利;6月份(灌漿期)降雨量95.8 mm,較歷年平均降雨量多28 mm,為小麥的豐產(chǎn)豐收奠定了基礎。
從表1可以看出,秸稈覆蓋量大小對生育期影響較小,生育期為273~275 d。處理1、處理2、處理3的生育期均為273 d,處理4、處理5的生育期均為274 d,處理6的生育期為275 d。
表1 生育期記載
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的基本苗為472.5萬~496.5萬株/hm2,冬前苗為681萬~727.5萬株/hm2,越冬率均在90.4%以上,株高為59.9~73.0cm。穗長以處理1最長,為6.5 cm,其余處理的穗長為5.8~6.0 cm。各處理的千粒重為43.1g~47.4 g。
表2 經(jīng)濟性狀統(tǒng)計
由表3可知,處理2折合產(chǎn)量5 866.5 kg/hm2,居第一位;處理3折合產(chǎn)量5 763 kg/hm2,居第二位;處理1折合產(chǎn)量5 656.5 kg/hm2,居第三位;處理4折合產(chǎn)量4 887 kg/hm2,居第四位;處理5折合產(chǎn)量4 759.5 kg/hm2,居第五位;處理6折合產(chǎn)量4 429.5 kg/hm2,居第六位。對各處理進行方差分析可知區(qū)組間(F區(qū)組=1.001
表3 產(chǎn)量結果統(tǒng)計
以秸稈覆蓋量X(kg/hm2)為自變量,折合產(chǎn)量Y(kg/hm2) 為因變量,建立二次回歸方程Y=a+bx+cX2。根據(jù)各處理秸稈覆蓋量和折合產(chǎn)量得Y=-0.000 02x2+0.102 8x+5 690(R2=0.874 2),對方程求導得當秸稈覆蓋量X=2 570 kg/hm2時,理論產(chǎn)量最高,為6 086 kg/hm2。
從表4可以看出,各處理全生育期0~25 cm土壤的平均溫度隨秸稈覆蓋量的增加而降低,即秸稈覆蓋量越大,0~25 cm土壤的平均溫度越低,反之亦然。
表4 0~25 cm土壤溫度 單位:℃
玉米秸稈粉碎后覆蓋小麥種植帶,能替代地膜有效抑制水分蒸發(fā),具有保墑能力,可實現(xiàn)增產(chǎn)增收的目的。但覆蓋秸稈后溫度變低,對小麥分蘗不利,長勢較差。試驗結果表明:秸稈覆蓋量為4 500 kg/hm2時產(chǎn)量最高;由建立的函數(shù)方程得出秸稈覆蓋量為2 569.5 kg/hm2時,可獲得高產(chǎn)。綜合考慮莊浪縣的實際情況,冬小麥種植秸稈覆蓋量以3 000~4 500 kg/hm2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