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守梅
劉謙初,生于1897年12月2日,祖籍今平度市田莊鎮(zhèn)劉家莊。1904年,劉謙初入本村私塾讀書,私塾先生為他起學名“劉德元”,字“乾初”,后改為“謙初”。青年劉謙初曾在家鄉(xiāng)平度留下一些具有先進思想和珍貴歷史價值的詩詞,至今為人們所傳誦。
知務中學時期的劉謙初
安得倚天抽寶劍
——劉謙初為平度豹竹澗賦詩
“隱霧數(shù)層傍林館,新梢粉褪豹紋斑。”“枝舒宛起棱棱爪,叢伏渾生炳炳斑?!北駶?,位于平度城北3公里的梨溝村北,是平度古八景之一。18歲的劉謙初曾為豹竹澗賦詩三首,平度市檔案館珍藏了劉謙初的詩作。
1915年秋,知務中學(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前身)學生劉謙初和同學們一起游覽山清水秀、茂林修竹的豹竹澗。游覽結束,劉謙初心潮激蕩,揮筆賦詩:
其一
城東十里名勝地,豹竹深澗呈奇觀。
澗深萬丈通幽處,峰高千仞刺蒼天。
層巒疊嶂蛟龍舞,蒼松翠柏巨涌卷。
為有青山高入云,才得目睹無底澗。
其二
同學少年精神爽,秉燭逶迤游深澗。
怪石如虎古藤龍,青苔似毯明鏡泉。
深入一步見愈奇,堅持一刻得愈全。
莫道澗深人罕至,險遠之處有奇觀。
其三
東方齊魯有深澗,澗底蓄水便成淵。
萬丈深淵無底洞,四億黎民有愁怨。
喊父叫母雙親死,上天入地兩茫然。
安得裁山為三截,填平東國豹竹澗。
第一首側重寫豹竹澗自然之美,并交代游覽緣由——因為此地青山高聳入云,才吸引儕輩前來,得見這無底澗奇觀。
第二首上升到哲理層面。此處澗深林暗,同學少年游興正濃,不惜秉燭,也要深入探險;克服疲累,也要一覽山澗奇觀。其中哲味有如王安石在某篇游記中所嘆:“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p>
第三首詩表現(xiàn)出劉謙初以天下為己任的壯懷。將此詩置于歷史背景下,我們更容易理解其深刻思想內涵。1914年,日本占領德國在山東半島的租借地。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袁世凱,遞交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國家貧弱,生靈涂炭,如何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正是劉謙初等早期覺醒的革命者苦苦求索的問題。詩中,劉謙初以暗喻、象征手法慷慨激昂地表達改造舊世界的豪情壯志:恨不得把高山斬為三截,填平這豹竹深澗,填平舊中國苦難深重的淵藪。
劉謙初詩作押寒韻,一韻到底;內容上呈現(xiàn)遞進關系。這三首詩成為平度歷代豹竹澗詩作中的珍品,也是研究劉謙初早期革命思想的重要資料。
跨駿馬,直搗袁氏巢穴
——劉謙初在知務中學時期的詞作
1915年冬,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粉墨登場,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袁世凱復辟的行徑,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
消息傳到以“與時俱進”為校訓的知務中學,在莘莘學子中引起強烈反響。劉謙初義憤填膺,仿岳飛《滿江紅》詞調,填詞一曲:
心潮起伏,莽原上,玉龍翻飛。舉目望,放喉高歌,情懷激越。千年帝制已歸去,四億神州向共和。須警覺,有人開倒車,蹈覆轍。
袁世凱,復帝制。新青年,舉干戈??珧E馬,直搗袁氏巢穴。壯志饑餐國賊肉,笑談渴飲袁兇血。待到國體重光日,奏凱歌。
詞的上闋,寫冬日莽原,風吹雪舞如玉龍翻騰。舉目寥廓,壯懷激烈。有逆賊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開歷史倒車,必將車覆繼軌。
下闋,直擊袁世凱復辟,號召新青年躍馬揚鞭,揮舞干戈,清除國賊,使國體重回共和。
整首詞押歌韻和皆韻,透著浩然之氣和凜然正氣,表現(xiàn)出劉謙初憂國報國的襟懷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劉謙初多次牽頭與知己同學秘密集會,積極準備發(fā)動討袁斗爭。1916年2月,19歲的劉謙初約于乃鎮(zhèn)、劉維漢等13名同學,步行90華里,趕到藍村火車站,乘車抵青島,報名參加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劉謙初等人被編入第三支隊。劉謙初先任團部司書,后任隊部書記,劉謙初的組織領導能力和宣傳鼓動才華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后參加攻打濰縣城和高密城的戰(zhàn)斗,劉謙初榮獲“山東三支隊義勇獎牌”。而袁世凱在起義各省的軍事打擊下,在舉國人民的唾罵和聲討中,陷于四面楚歌、煢煢孑立境地,暴病而亡。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眲⒅t初反對帝制,反抗壓迫,追求民主,追求進步,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lián),在一次次血與火的歷練中,逐步成長為具有先進思想和強大行動力的革命戰(zhàn)士。
放足,放足,放足
——劉謙初為劉家莊夜校寫歌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fā)震撼世界的“五四”運動,并迅速傳至濟南。當時的劉謙初正在齊魯大學文預科學習。5月24日,劉謙初和眾多愛國學生一道,高呼“誓死收回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懲辦賣國賊”“立即釋放北京的被捕學生”等口號,走上濟南街頭,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齊魯大學校長巴慕德害怕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招致麻煩,宣布學校暫時關閉,勒令學生三日內離校。劉謙初和于乃鎮(zhèn)、孫策功、邵廷珍等同學憤然決定離?;丶?,劉謙初回到闊別的老家平度劉家莊。
愛國救亡、民主科學、文化啟蒙構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經受五四運動洗禮的劉謙初在老家積極宣傳新思潮新文化,幫助村里辦起夜校,并以夜校為基點,倡導婦女放腳,以解除婦女身心痛苦,提高婦女社會地位。
中共平度縣委黨史辦公室編撰的《劉謙初》一書中有言:
“有一次上課,劉謙初拿出一雙‘三寸金蓮’的紅繡鞋,給大家分析:‘這樣一雙三歲孩子都穿不上的小鞋,一個成年婦女怎么能穿上?這當中有多少父母的痛楚,有多少女兒的眼淚!……’他越說越激動,隨手在黑板上寫了一首控訴纏腳的小詩:‘四五歲時始纏繃,骨折筋斷刺心疼。為了贏得金蓮美,哪處閨房無哭聲?’寫完之后,他舉了劉德和的女兒因纏足終身致殘;劉明保姨家表妹因纏足患骨疽而夭亡;張廣信的女兒因腳大而遭公婆虐待含冤而死等大量事例,使學員們既明白了道理又認識了現(xiàn)實,積極行動起來,動員姊妹們帶頭放腳?!?/p>
辦夜校期間,劉謙初編寫《纏足歌》和《放足秧歌》,指導夜校學員排練,組織他們到附近村莊表演,進一步擴大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平度家鄉(xiāng)的影響。
纏足歌
封建舊禮教,虐殺婦嬰輩,
一雙天然腳,損壞成殘廢。
裹腳纏又纏,哭泣悲又悲,
竟拿筋骨斷,來換金蓮美。
扭捏扶墻走,體弱怕風吹。
纏足害女嬰,萬惡老封建。
一雙天然腳,損壞成病殘。
東村有女瘸,西疃有女癱。
有女變瘋癲,有女喪九泉。
可憐人慘死,奇冤訴難完。
放足秧歌
沉睡的人們,快覺醒呵,快覺醒!
慢慢的長夜,已經到了黎明。
放足,放足,放足,一時也不能再等。
我們決不容許,
驟雨狂風
肆意敲打嬌嫩的花朵;
我們決不容許,
惡浪狂潮
肆意沖擊命運多舛的婦嬰。
慈愛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女兒?
多情的丈夫,最能體貼婦女的苦衷。
放足,放足,放足,一時也不能再等。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母愛,
幫助女兒砸碎腳上的鐵鐐。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丈夫,
支持妻子爭取幸福光明。
封建的習俗,多么可惡可憎,
千丈萬丈苦井,婦女在最底一層。
放足,放足,放足,一時也不能再等。
我們將要看到:
婦女們踏著厚實的鐵腳板,
奔向解放的里程;
我們將要看到:
噴薄欲出的旭日,
冉冉東升!
《纏足歌》側重敘事,真實反映出舊社會纏足陋習給廣大婦女造成的巨大傷害,對舊禮教的罪惡提出血淚控訴。此歌押微韻和寒韻,合灰堆轍和言前轍。
《放足秧歌》既是一首白話詩,又是一支“秧歌”,多用修辭,抒情強烈,以載歌載舞的秧歌形式表演,更能酣暢淋漓地表現(xiàn)打碎封建枷鎖、迎接婦女解放的決心和對婦女獲得新生活的熱望。這首歌押庚韻,合中東轍。
鴻鵠自有凌云志,天高地迥任飛翔。從知務中學和平度師范講習所畢業(yè)后,劉謙初告別家鄉(xiāng),走向更加廣闊的歷史舞臺。1918年考入齊魯大學文預科,1922年考入燕京大學,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1928年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1929年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931年4月5日,劉謙初在濟南英勇就義,年僅34歲。1938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接見劉謙初遺屬,沉痛地說:“他是一個好同志,可惜犧牲得太早了。”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眲⒅t初寫在平度大地上的詩詞以及詩詞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將永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