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翠翠”生動活潑、純真善良、清新可人,是沈從文理想人生和理想愛情的寄托,是美的化身。單純的人喜歡單純的美。白塔、小溪、老人、女孩、黃狗……沈從文的心一直在淳樸的湘西,“翠翠”是沈從文長時期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茹養(yǎng)出來的一顆明珠。
最美的時光總是在懷念中。沈從文童年調(diào)皮搗蛋,逃課捉蟋蟀,偷偷跑去鳧水,弄得滿身泥巴跑回家被關(guān)“禁閉”。率直慷慨的寄父(干爹),頗有氣度的母親,寬嚴(yán)相濟(jì)的父親,淳樸善良的鄉(xiāng)親……所有美好都在童年,都在湘西,都在那群“鄉(xiāng)下人”身上。
沈從文筆下有自然之美、風(fēng)俗之美、人性之美,這大概源于他美好而純凈的童年。人性都有陰陽兩面,就看你愿意去揭開哪一面,去放大哪一面。就像你喜歡一個人就會無限放大他的好,自動屏蔽他的不好,缺點也變得可愛。
汪曾祺說沈從文,不長于講課,課堂毫無系統(tǒng),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很低,但講得誠懇樸實。曾看過關(guān)于沈從文上課的趣事,說他第一次上課時緊張得十幾分鐘說不出話來,然后十分鐘就把課講完了。我腦海中浮現(xiàn)的沈從文,是個不善言辭有點木訥的形象。木訥有木訥的好,可愛單純,一旦投入愛,定執(zhí)著而熱烈。
沈從文一直稱自己是個“鄉(xiāng)下人”,不太會說話,情書卻寫得極美?!拔倚羞^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dāng)最好年齡的人?!边@是寫給張兆和的。胡適對張兆和說,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張回:我很頑固地不愛他。沈從文持之以恒、狂轟亂炸寫了三年情書終于感動了張兆和,再加之被感動的眾人的壓力,張心不甘情不愿地嫁給了沈從文。靠情書可以獲得愛情的年代純真而美好,沈從文那些最美的情書成為一個時代最浪漫的愛情印記。
沈從文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的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xiāng)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三個原型“合成”的。他最美的情書應(yīng)該是寫給心中的理想“翠翠”。張兆和愛的是情書還是沈從文?沈從文愛的是寫情書的感覺還是張兆和本人?他們或許愛的都是愛情,而不是對方。真正的愛從來都不是因為感動和浪漫,沒有煙火氣息的愛總歸不踏實。大概是愛情都在情書里宣泄完了,婚后的他們并不幸福,沈出軌,張冷漠,婚姻全不像情書里的甜蜜。那是婚姻的問題,不是愛情的問題,是婚姻的現(xiàn)實破壞了愛情。愛而不得才是完美。
美大多是說不出來的。就如沈從文不會給學(xué)生講課一樣。想起當(dāng)年我給學(xué)生講沈從文的《邊城》,真的不知如何開口。我會慷慨激昂講幾個小時《紀(jì)念劉和珍君》,卻對翠翠心中薄薄的凄涼講不出來,只能帶學(xué)生看電影,一遍一遍讀課文,讓他們自己慢慢揣摩。那靜謐和諧、田園牧歌式的湘西之美,要放空自己忘卻塵世飛入云端,才會感知。心浮氣躁的年輕人根本靜不下來,只想著讓儺送跟翠翠快點成親,熱熱鬧鬧的婚禮多有意思。讓翠翠一個人坐在船頭等待未知,那就是一個悲劇。
現(xiàn)在想來,大團(tuán)圓不一定就是幸福,久盼而來的不一定就真想要,熱鬧過后也許才是真正的寂寞,虛幻的美、等待的美、殘缺的美,才是最有魅力的美。沈從文心中的“女神”不允許世俗破壞,就讓“翠翠”一直等下去,安安靜靜守護(hù)那山、那水、那塵世的凈土。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