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斌 何曉波 向 華(安陽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9年我國的汽車產(chǎn)量達2 570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24.2 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經(jīng)歷了早期高速增長后供給趨于穩(wěn)定,預計在2020~202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生產(chǎn)總量增速在30%,這將預示著對汽車板的需求量也將越大。近年來,為適應汽車減重、降低材料消耗、節(jié)約燃油和延長續(xù)航能力的需要,對汽車用鋼板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IF鋼也稱為無間隙原子鋼,是在超低碳鋼中加入一定量的鈦(或鈮),使鋼中的碳、氮原子被固定成碳化物、氮化物,而鋼中無間隙原子存在,因此該鋼種具有優(yōu)良的特性,即高的塑性應變比、高的應變硬化指數(shù)、高的伸長率、低的屈服強度和非時效性,在汽車工業(yè)上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內(nèi)外生產(chǎn)IF鋼最常用的工藝流程為高爐→鐵水脫硫→頂?shù)讖痛缔D(zhuǎn)爐→RH真空處理→連鑄→加熱爐→熱軋→控制冷卻→卷取→酸洗→冷軋→退火。筆者主要通過對熱軋過程工藝參數(shù),即在爐時間、開軋溫度、終軋溫度、冷卻速度、卷取溫度等進行優(yōu)化試驗,研究了熱軋工藝對Ti-IF鋼熱軋帶鋼組織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
試驗用坯料為某廠生產(chǎn)的無間隙原子鋼,煉鋼工藝為鐵水脫硫→頂?shù)讖痛缔D(zhuǎn)爐→RH真空處理→連鑄,坯料厚度為230 mm。由IF鋼的性質(zhì)可知,對IF鋼有害的雜質(zhì)有C、N、夾雜物、Si、S、P等,其中最有害的元素是間隙原子C、N,同時為保證鋼的深沖性能、表面質(zhì)量以及生產(chǎn)順行,煉鋼工序需要嚴格控制成分和夾雜物,必須保證超低碳、微合金化和鋼質(zhì)的純凈。其主要化學成分見表1。
主要通過對比驗證的方式,對比不同在爐時間、不同終軋溫度(880 ℃、920 ℃)、不同卷取溫度(760 ℃、720 ℃、680 ℃、650 ℃)和不同冷卻模式等對Ti-IF鋼組織和性能的影響。生產(chǎn)取樣時,在鋼卷寬度方向1/4的位置取組織和性能試樣,同時取橫向、縱向、45°試樣,對比其拉伸性能。
表1 試驗用鋼化學成分 %
加熱工藝對鋼的主要影響的因素有加熱速度、保溫溫度、保溫時間等。已有學者研究表明[1,2]較低的加熱溫度有利于析出粗大的Ti4C2S2粒子,減少細小的TiC粒子,能夠使IF鋼的屈服強度降低、工藝性能提高。但對于保溫時間對其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少有研究,取同爐次試驗鋼進行不同保溫時間的試驗研究,試驗鋼的加熱溫度為1 220 ℃,終軋溫度為920 ℃,卷取溫度為720 ℃,加熱保溫時間分別為130 min和220 min,力學性能數(shù)據(jù)見表2。從性能數(shù)據(jù)上看,較長的保溫時間使熱軋IF鋼的強度、屈強比增加,伸長率降低,而且屈服強度提高了28 MPa。不同保溫時間熱軋IF鋼的金相組織如圖1所示。通過對金相組織的觀察發(fā)現(xiàn),鋼坯在長時間保溫后軋制,軋后鋼板的晶粒尺寸略大,但是晶粒度都在7級,也就是說晶粒尺寸不是影響屈服強度差別較大的原因。從成分和工藝上分析,屈服強度之所以差別較大,主要是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Ti溶解得更充分,更容易在熱軋過程中彌散析出更多細小的Ti4C2S2、TiC等粒子,使熱軋IF鋼的強度升高,這對最終產(chǎn)品的深沖性能有一定的影響。
表2 保溫時間對性能影響
圖1 不同保溫時間熱軋IF鋼的金相組織
對比不同終軋溫度對Ti-IF鋼性能的影響,保溫時間135 min,卷取溫度720 ℃,終軋溫度分別為920 ℃、和880 ℃,具體的力學性能數(shù)據(jù)見表3。試驗結(jié)果表明:終軋溫度為920 ℃的工藝相比終軋溫度為880 ℃的工藝來說,鋼板的屈服強度和屈強比均有提升。通過組織觀察發(fā)現(xiàn),兩種工藝的晶粒尺寸差別較小,但是采用高溫終軋工藝生產(chǎn)的鋼的屈服強度要高于采用低溫終軋工藝生產(chǎn)的鋼的,原因是高溫終軋促使第二相粒子的析出,從而提高了鋼的強度;另外,鋼中內(nèi)部的析出物和組織的均勻性也會影響熱軋鋼板的力學性能,這種規(guī)律在其他資料[3]中也有提及。
表3 不同終軋溫度對性能影響
考慮到板帶邊部溫降,觀察了靠近板帶邊部的組織,圖2為不同終軋溫度板帶邊部金相組織,發(fā)現(xiàn)880 ℃終軋后板帶邊部組織基本都是形變鐵素體晶粒,這說明熱軋時板帶邊部已經(jīng)進入了兩相區(qū)軋制范圍,而兩相區(qū)軋制時的熱軋組織容易產(chǎn)生混晶組織。楊雪梅等人的研究認為[3,5],熱軋后的混晶組織在退火后也不均勻,會引起塑性降低,延伸率下降,而且兩相區(qū)終軋后的熱軋板在冷軋后的織構(gòu)特征相對較差,導致r值減小,所以應避免在兩相區(qū)軋制。結(jié)合生產(chǎn)實際得出,終軋溫度控制在920 ℃左右最為合適,這樣能更容易得到深沖性能優(yōu)異的Ti-IF鋼。
圖2 不同終軋溫度板帶邊部金相組織
對比不同卷取溫度對Ti-IF鋼性能的影響,保溫時間140 min,終軋溫度920 ℃,卷取溫度分別為760 ℃、720 ℃、580 ℃和650 ℃ 。力學性能數(shù)據(jù)見表4。隨著卷取溫度的提高,屈服強度、屈強比逐漸降低,卷取溫度720 ℃時的伸長率最好;顯微組織上,隨著卷取溫度的升高,平均晶粒尺寸逐漸增大,晶粒度在6.5~7.5級左右,不同終軋溫度IF鋼的顯微組織如圖3所示。屈服強度隨著卷取溫度的降低而提高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隨著卷曲溫度的降低,晶粒尺寸的減小造成屈服強度的提高;二是高溫卷取有利于析出物的長大,而低溫卷取后鋼中析出的第二相粒子細小均勻,沉淀強化效果顯著,大幅度提高了屈服強度。720 ℃卷取熱軋IF鋼的伸長率最好,原因是650 ℃卷取時存在不均勻組織導致伸長率降低,而卷取溫度過高也會導致晶粒粗大,降低總伸長率。因此,卷取溫度在720 ℃左右時能夠獲得較好塑性的熱軋IF鋼。文獻資料中[4]也有敘述,為了獲得對拉延性能有利的熱軋組織,應使熱軋IF鋼的卷取溫度低于730 ℃左右為佳。
表4 不同卷取溫度對性能影響
圖3 不同終軋溫度IF鋼的金相組織
冷卻工藝直接影響鋼冷卻后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性能,在同批次IF鋼上做對比試驗,驗證前段冷卻和后段冷卻工藝對鋼性能和組織的影響。試驗結(jié)果表明:后段冷卻工藝略微降低了鋼的強度,提高了伸長率,同時后段冷卻工藝處理后的鋼中的較大尺寸晶粒占比較高,而前段冷卻工藝處理后的鋼的晶粒在尺寸和形狀上相對均勻,對提高r值有利[6,7]。兩種冷卻工藝冷卻后鋼的力學性能和組織照片見表5和圖4。
表5 終冷溫度對性能影響
圖4 不同終軋溫度IF鋼的金相組織
為了了解Ti-IF鋼不同卷曲溫度的各向性能,在鋼帶帶寬1/4處取橫向、縱向、45°試樣,做不同方向拉伸性能對比試驗。不同工藝條件下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在不同方向的性能差異如圖5所示。從對比試驗的結(jié)果看,存在的普遍規(guī)律是橫向強度高于縱向強度,值得注意的是在720 ℃卷取后鋼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在各個方向的差異最小,因此將熱軋卷取溫度控制在720 ℃左右范圍,能夠獲得性能各項異性較小的熱軋鋼帶。同時,由于冷軋鋼板具有遺傳熱軋鋼板性能的特性,所以這樣的熱軋鋼板在冷軋后更容易獲得優(yōu)異的性能。
圖5 不同工藝條件下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的各向異性
IF鋼板坯在高溫長時間加熱時能夠使鋼中的Ti(C,N)溶解得更充分,在熱軋后表現(xiàn)出更高的屈服強度和屈強比;終軋溫度和卷取溫度對IF鋼熱軋性能的影響主要與Ti(C,N)的析出有關,而晶粒尺寸對強度的影響較小,同時軋后后段冷卻強度略降、屈強比升高,成型性能變差;當終軋溫度920 ℃,卷取溫度720 ℃時,軋后鋼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在各個方向的差異最小,成型性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