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玉巖 王永平
作為春秋時期重要的官方文書,盟書的書寫者似乎早有定論?!吨芏Y?春官?大?!分姓f大祝作“六辭”,其四曰“會”,鄭玄認為“會”是“會同盟誓之辭”?!吨芏Y?春官?詛?!穼υ{祝的職責(zé)進行明確:“作盟詛之載辭,以敘國之信用,以質(zhì)邦國之劑信?!辟Z公彥疏曰:“作盟詛之載辭者,為要誓之辭,載之于策,人多無信,故為辭對神要之,使用信。故云以敘國之信用。”[1]而對通常意義理解的“司盟”一職,《周禮?秋官》曰:“司盟掌盟載之法。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及其禮儀。北面詔明神,既盟,則貳之。”鄭玄注曰:“載,盟辭也。盟者書其辭于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于上而埋之,謂之載書?!庇纱丝磥恚久耸钦麄€“盟誓”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故《周禮?春官?詛祝》曰:“司盟直掌盟載之法,不掌祝號與載辭,故使詛祝掌之。”[2]因此,張頷在《<侯馬盟書>文字體例》一文中指出:“《侯馬盟書》的辭文出于當(dāng)時‘詛?!酥?。”[3]
侯馬盟書共出土5000余件,可辨識文字者有656件。這些文辭格式類同、書寫風(fēng)格迥異、歷時較長的盟書會全是由“詛祝人”書寫嗎?特別是在“世道交喪,盟詛滋彰”“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背景下,侯馬盟書這種“卿大夫之間”,甚至是盟主人與低級朝臣、家臣、同宗族人之間的盟誓,會按照正統(tǒng)盟書形式組織,由專職人員進行書寫嗎?這些問題似乎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誓”“盟”“詛”是春秋時期諸侯卿大夫之間為維護共同利益而舉行的活動?!抖Y記?曲禮下》曰:“約信曰誓,蒞牲曰盟?!睎|漢鄭玄注《周禮?詛祝》云:“盟詛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4]由此可見三字雖然經(jīng)常連用,但卻并不完全相同。
許慎《說文解字?言部》云:“誓,約束也。從言,折聲。”段玉裁注釋為:“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亦約束之意。”[5]因此,誓是一種約束性語言,是起誓者為表明心跡而向?qū)Ψ竭M行的自我約束和規(guī)范,是單方面的保證說明,也是早期的信用方式之一。誓言也就成為起誓者就忠于某人或?qū)δ呈露龀鰡畏矫娴恼\信表白。
相比較“誓”的自由散漫,“盟”自始至終都存在著一種莊重感和嚴肅感。無論是作為商代的一種祭祀方式或祭祀名,還是周朝時一種在神靈面前做出承諾、建立盟約的形式,“盟”都會“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有一套完整齊備的儀式和規(guī)定。
篆書 侯 馬盟書(部分) 選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侯馬盟書》
“盟誓”是將盟和誓連在一起,通過在神靈面前起誓,借助于鬼神的神秘力量來證明誓言會得到貫徹實施,強調(diào)了二者之間的共有的誠信和自我約束之意。從現(xiàn)有文獻資料來看,早期的盟誓應(yīng)該是口頭約定的。隨著文字的不斷發(fā)展完善和盟誓活動的日益頻繁,出現(xiàn)了專門記錄盟誓誓辭的“載書”或“盟書”,以及專門管理盟誓和盟書的職能機構(gòu)——司約、司盟及盟府等?!吨芏Y?秋官?司約》曰:“司約掌邦國及萬民之約劑。……凡大約劑書于宗彝,小約劑書于丹圖。若有訟者,則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编嵭ⅲ骸皠?,謂券書也?!彼炯s就是負責(zé)收藏保管約劑等檔案文獻的官員?!吨芏Y?秋官?司盟》載:“司盟掌盟書之法。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盟約之載?!让耍瑒t貳之?!裁裰屑s劑者,其貳在司盟。”[6]司盟則是負責(zé)掌管邦國盟約的載書及萬民約劑的副本。
盟與誓的聯(lián)系較為密切,但兩者之間區(qū)別也需要引起關(guān)注。在參與人員方面,誓是單方面的,沒有人數(shù)限制,單方面起誓(對天起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都可以。盟則至少需要兩個或多個的參盟人,單人或單集體無法成盟。在時間地點方面,誓較為隨意,任何時間、任意地點、有無文書記載都可以進行。如《左傳?文公十三年》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盟是雙方或多方行為,盟的時間地點和物資則需要進行多方協(xié)商和精心準(zhǔn)備。如《左傳?成公十一年》載:“齊盟,所以質(zhì)信也。會所,信之始也。”諸侯參盟的首選場所為宗廟或社,其次,選擇在離城門不遠的高壇上或重要的交通大路上。日期則通常由周王或主盟人員確定。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向晉王求和:“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盵7]在人員層級方面,起誓人和受誓人往往并不平等,起誓人為滿足受誓人要求,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況下對將來的生活、工作進行單方面的自我約束,誓辭也多帶有濃厚的“非此即彼”的式樣。盟本身就是同層級人員或集團之間的有效協(xié)調(diào),因此在等級名分上,盟的參與者是相對平等的。在社會屬性方面,誓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可以是公開起誓,也可以是秘密起誓,實施方式由個人或團體自行確定。盟則帶有很強的社會性特點,特別是西周早期的盟誓活動,不僅需要得到周王的許可,更需要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通過一系列特定儀式來敬告神明、昭告天下,以達到維護周王朝統(tǒng)治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在書寫方面,文獻中并沒有對“誓”書寫者的相關(guān)說明。其一,可能是誰起誓誰書寫的約定俗成,不需要說明;其二,可能是文獻忽視個體之間的誓,重視團體之間的盟。關(guān)于盟的書寫者,則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
篆書 侯 馬盟書(部分) 選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侯馬盟書》
盟誓雖意義相近,但并不完全一致。有盟必有誓,有誓卻未必有盟。5000余件侯馬盟書全是“盟”嗎?綜合分析一號坑出土情況,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盟書數(shù)量達105片,說明參與人員眾多。
第二,盟書筆跡潦草多樣,說明非一人正式書寫,更像是時間緊迫,臨時分工急促完成。
第三,坑內(nèi)只有玉幣而無“蒞牲”,說明盟誓并未按照規(guī)范程序組織。
第四,從盟辭內(nèi)容看,105片盟書全部屬于“宗盟二”類別(被誅討對象僅為趙尼一氏一家),且內(nèi)容基本都是參盟人單方面向主盟人做出的保證:一是竭誠事其宗祀;二是絕對遵從主盟人趙鞅之盟誓之言;三是不敢渙漫于宗廟之守;四是對逃亡出國之?dāng)硨萘Γ獎澢褰缦?,絕不讓其返國。盟誓目標(biāo)明確,針對性強,符合誓言的“非此即彼”模式。
第五,部分用語不規(guī)范,如1:30的盟書中“不守之二宮”衍一“之”字,1:41的“夷之非是”同衍一“之”字,1:80盟書“敢不盡從嘉之盟”誤寫為“敢盡從盟”[8]等,說明個別盟辭書寫人員并不完全懂得盟辭格式和用語規(guī)范,不是專業(yè)人士所為。
綜合上文筆者認為,坑一內(nèi)的盟書并不是通常意義所理解的盟誓,更像是參盟人對盟主人單方面的誓辭,是“約劑”。其書寫者也不全是專業(yè)人士——“詛?!薄按笞!薄八久恕钡人鶠?,更像是具有一定身份、代表一方利益、具備一定權(quán)利、可以決定個人或家族利益的人員自行書寫的。
盟誓是一種古老的社會習(xí)俗,是通過在神明面前約定內(nèi)容以表明自己遵守承諾的堅定決心。從最開始的一種祭祀儀式,到成為“國”與“國”、“族”與“族”等群體之間達成利益共識、維護社會秩序的有效方式,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為調(diào)節(jié)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家臣之間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徑,盟誓的內(nèi)涵和外延一直都在發(fā)生著變化。
關(guān)于盟誓的類型,賀汪澤先生分析后認為,盟誓可以區(qū)分為公盟和私盟。公盟就是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相互間的盟,私盟就是諸侯內(nèi)部之間的盟,包括諸侯與卿大夫、卿大夫相互之間、卿大夫與家臣之間的盟。[9]孔許友先生則進一步分析認為:“‘公盟’與‘私盟’的真正區(qū)別在于是否有君主的賜命?!盵10]西周時期,周天子掌握君主實權(quán),是會盟的發(fā)起者和主持者,諸侯間的會盟需要經(jīng)過周天子的批準(zhǔn)?!抖Y記?曲禮下》孔穎達疏云:“天下太平之時,則諸侯不得擅相與盟?!钡搅舜呵飸?zhàn)國時期,周天子徒有虛位,各路諸侯群雄爭霸,盟誓活動層出不窮。盡管如此,周天子作為政治體系核心的觀念仍受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在一些較為重要的盟誓活動中,為做到師出有名、名正言順,牽頭盟誓的盟主還會向周天子請命賜盟。如《左傳?定公四年》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盟書載“王若曰,晉重、魯申、衛(wèi)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此處的“王若曰”就是周天子賜盟的說法。
作為得到天子授權(quán)、諸侯之間進行的“國家”行為,公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和固定的儀式。司盟、大祝、詛祝等官職就是為盟誓活動的順利實施進行保障。陳夢家先生以《左傳》為主,并參考《周禮》和漢、晉、唐注家等相關(guān)資料,將傳統(tǒng)盟誓流程分為十個步驟:寫盟書、鑿坎、用牲、盟主執(zhí)牛耳、歃血、昭大神、讀盟書、加書牲上、埋盟書、藏盟書于盟府等。[11]這些步驟的具體實施都有著明確規(guī)定,如:司盟“掌盟載之法”,詛?!盀槊嗽{之載辭”,坎是方坎,并殺牲于坎上,牲用牛豕,牛耳要用珠槃,牲血則用玉器、玉敦等。
相較于公盟的名正言順但沒有明晰的詞匯表達,“私盟”一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相關(guān)文獻中?!蹲髠?昭公元年》云:“鄭為游楚亂故,六月,丁巳,鄭伯及其大夫盟于公孫段氏。罕虎、公孫僑、公孫段、印段、游吉、駟帶私盟于閨門之外,實薰隧。”私盟,顧名思義,就是私下結(jié)盟,即不需要經(jīng)過周天子授權(quán)的結(jié)盟。這樣的優(yōu)點是自由方便,盟誓人員根據(jù)需要,隨時、隨地、隨條件而定。由此也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盟誓由諸侯之間的“國家”行為逐漸發(fā)展成為諸侯與卿大夫、卿大夫與家臣之間的“民間”行為。盟誓活動的嚴肅性、莊重性和儀式性也隨之降低,程序出現(xiàn)混亂,盟牲亂用、盟書不規(guī)范,甚至言辭混亂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特別是代表盟誓意愿的文書(盟書),“天下為公”的意味逐漸減少,而代表個人性質(zhì)的文辭逐漸增多。從這個角度上說,私盟的盟書更應(yīng)該看作是一種個人性書寫文書。這些文辭可能會具有一定公用文書的書寫特征,但其內(nèi)涵還是體現(xiàn)在個人或家族、小團體的盟誓意愿上。私盟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周天子或諸侯國君主權(quán)威的沒落,反映的是周王朝社會秩序的紊亂。綱常敗壞、道德淪喪、戰(zhàn)亂頻發(fā),在這樣的背景下,卿大夫們?yōu)樽员#坏貌煌ㄟ^相互結(jié)盟的方式來重新規(guī)劃權(quán)利游戲規(guī)則。
侯馬盟書屬于卿大夫之間的盟書。這其中既有趙鞅與當(dāng)時的晉國執(zhí)政卿知伯的盟誓,“知伯從趙孟之明(盟)”,也有與同宗族、家臣之間的盟誓。盡管這些盟誓的文辭具備一些公盟特征,如包含昭告明神(晉公亡靈)、周王賜命、誓約內(nèi)容等,其儀式也跟公盟有些類似,如寫盟書、埋盟書、有盟牲、有坎、坎內(nèi)有壁龕和玉幣等。但私盟中存在的儀式不嚴謹、盟書不規(guī)范等普遍現(xiàn)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侯馬盟書16號遺址坑出土盟書60件,“其他散見的玉塊、玉片有60件”“文字大多漫漶不清”“每件上俱有朱書”?!?9片的文字內(nèi)容相同,每篇約90多字,另外第3號一片的文字與59篇的不同”,3號盟書屬于宗盟一,其余屬于宗盟四?!皳?jù)出土的環(huán)境來看,這60片朱書于石片上的文字應(yīng)是同埋于用牲之坎內(nèi)的載書。”[12]
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坑16記錄的是一次大型的、完整的盟誓活動。59篇內(nèi)容相同的盟辭代表著59個以上的參盟人參加盟誓。這些盟辭都是出自“詛祝人”之手嗎?細細分析,可能性似乎不大。其一,沒有制度。這是私盟,私盟的規(guī)范性本身就不嚴格,其盟辭并不一定必須由“詛祝人”書寫。其二,沒有條件。私盟帶有一定的保密性質(zhì),其參與人員多為盟誓雙方及其所屬人員?!霸{祝”作為一項職業(yè),其崗位要求限制了其數(shù)量的擴充,難以滿足如此大量的任務(wù)要求(字跡不一,說明書寫人員眾多)。其三,沒有必要。時間相同、內(nèi)容相同、筆跡不同,更像是集體“抄作業(yè)”,其書寫人員不必受“詛祝人”的局限,其他人員參與也是情理之中。
篆書 侯 馬盟書(部分) 選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侯馬盟書》
篆書 侯 馬盟書(部分) 選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侯馬盟書》
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侯馬盟書書寫時,趙鞅還不是真正的執(zhí)政卿,當(dāng)時執(zhí)掌晉國的智氏對趙鞅還有一定的防范之心,因此,晉國“大祝”“詛?!钡裙毴藛T大批量、公開化地參與盟辭書寫的可能性不大。那盟書會不會是趙孟“家臣”中的“詛祝人”書寫的呢?
“家臣”,一般是指直接參與卿大夫領(lǐng)邑的統(tǒng)治和管理的私屬臣僚。春秋末期,周室衰微,王綱解紐,卿大夫們紛紛走入時代舞臺中央,逐漸成為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角色。其家臣的官職配備也伴隨著“政出私門”的不斷擴大和演變,形成了一套具有完善系統(tǒng)的制度體系。
《史記?趙世家》載:
趙簡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諫。周舍死,簡子每聽朝,常不悅,大夫請罪。簡子曰:“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盵13]
“朝”一般是指天子或國君用來處理國家政治事務(wù)的地方。春秋時期的卿大夫,由于權(quán)力的擴張和家族事務(wù)的繁雜,遂模仿王室和公室,設(shè)置“朝”來專門處理私家家政。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趙鞅有家臣,也有處理私家事物的“朝”。“朝”有多大?臣有多少?史書并未說明。但從以下事例中我們可以推測一二:
梁嬰父惡董安于,謂知文子曰:“不殺安于,使終為政于趙氏,趙氏必得晉國。盍以其先發(fā)難也,討于趙氏?”文子使告于趙孟曰:“范、中行氏雖信為亂,安于則發(fā)之,是安于與謀亂也。晉國有命,始禍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壁w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將焉用生?人誰不死,吾死莫矣?!蹦丝O而死。趙孟尸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盵14]知伯從趙孟盟,而后趙氏定,祀安于于廟。
董安于是趙鞅的重要謀臣,也是晉陽城的締造者。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其一,晉人認為趙家家臣作用巨大,以至于“不殺安于,使終為政于趙氏,趙氏必得晉國”;其二,趙家家臣忠心侍主,寧愿“縊而死”,也要為趙氏家族排憂解難;其三,趙氏有宗廟,且有固定的祭祀儀式;其四,作為異姓家族的趙家家臣也可安置于宗廟之中。沒有數(shù)量的積累難有質(zhì)量的提高,加之趙家累世為六卿之一,其家臣數(shù)量必定不會少。卿大夫家臣標(biāo)配的掌管祭祀占卜、祈禱、文書及宗族禮儀等事務(wù)的宗祝、祝史、卜史等巫史類官員在趙氏家族也應(yīng)存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子木問于趙孟(趙武)曰:‘范武子之德何如?’對曰:‘夫人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無隱情。其祝史陳信于鬼神,無愧辭?!幽練w,以語王?!盵15]《左傳?哀公九年》載:“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盵16]以上兩例正是對這一推測的注解。
由此看來,趙鞅既然有家臣,且設(shè)有相應(yīng)人員負責(zé)盟誓和祭祀工作,作為家族事物中的重大政治事件,“詛祝”等人員參與盟誓活動也是職責(zé)所在。
但有沒有其他人書寫盟書呢?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鄭國公孫黑為避免被討伐,強行參加六子私盟。“使大史書其名,且曰‘七子’?!盵17]由此看來,即便是官方正規(guī)的盟書,也不見得只有“詛祝人”才能書寫,其他官職的人員也會根據(jù)任務(wù)需要和盟主安排,參與盟書的書寫活動。另一個方面,從官職名稱來看,巫、覡、史、祝等人員負責(zé)掌管祭祀、占卜、祈禱、文書及宗族禮儀等事務(wù)。盡管他們職掌內(nèi)容有所分工,但因大都與祭祀等禮儀有關(guān),職責(zé)任務(wù)常常有所交叉,官職也就常常被連稱為宗祝、祝史、卜史等,履行職責(zé)進行盟誓保障時,根據(jù)盟主人需要參與盟書書寫也應(yīng)該是經(jīng)常的事情。
侯馬盟誓是一件關(guān)乎趙氏家族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事件。作為具有時代進取精神的執(zhí)政卿,趙鞅在此類活動中是否會嚴格遵循即將被棄的周朝禮儀規(guī)定,指定專人書寫盟誓文書?這一問題已無法具體考證。但忽視私盟本身具有的自由性和協(xié)調(diào)性,盲目照搬官方或正統(tǒng)盟誓的做法,認定盟書均由相應(yīng)公職人員所書寫,似乎缺乏足夠依據(jù)。至于侯馬盟書的真正書寫人員,楊吉平先生曾從書法書寫的角度推理總結(jié)說:“盟書的書寫者不僅僅是盟約的抄寫者,也應(yīng)具備一定的權(quán)力,不僅具有文字使用權(quán),也應(yīng)該參與了盟誓活動,是一個屬于統(tǒng)治階層的特殊階級。”[18]
注釋:
[1]李學(xué)勤.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687.
[2]李學(xué)勤.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687.
[3]張頷,陶正剛,張守中.侯馬盟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94.
[4]李學(xué)勤.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687.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2.
[6]李學(xué)勤.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950.
[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康維.春秋盟誓制度的特點及其演變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3.
[9]賀汪澤.先秦文章史稿[M].鄭州: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5:60.
[10]孔許友.試論春秋時期的會盟政治與盟書書寫[J].中華文化論壇,2019(1):99—107.
[11]陳夢家.東周盟誓與出土載書[J].考古,1966(5):287—297.
[12]陳夢家.東周盟誓與出土載書[J].考古,1966(5):287—316.
[1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792.
[1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0:1595.
[1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三)[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33.
[1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0:1653.
[1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0:1215.
[18]楊吉平.論侯馬盟書的書法價值[J].中國書法,2017(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