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群
內容摘要:古文教學在我們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我們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的一類文章。朗讀,既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 ? 悅讀 ? ?循序漸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極其豐富。要想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就必須能讀懂古文。但是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讀懂古文實在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我們的困難究竟在哪里呢?
鄭樵在《通志·藝文略一》就說:“古人之言,所以難明者,非為書之理意難明也,實為書之事物難明也。非為古人之文言難明也,實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人之難明者也。”①我們之所以看不懂古人的著述,并不是古人的語言、古人的道理我們不懂,而是古書中的事物我們不懂,古人的語言和今人的語言有不相通之處,所以造成了今天我們認識和理解上的斷層。生活在環(huán)境優(yōu)裕的現代的我們,習慣了現代漢語,而對遙遠的古文甚是陌生。曾有學生編出歌謠:“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他們對古文存有一種天然的陌生與拒絕心態(tài)。沒有興趣的學習,也只是囫圇吞棗,甚至導致消化不良。
如何讓學生不懼怕文言文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我們老師要找到一種適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要學生認真學習,找到方法,一定能夠事半功倍。
古人早有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蔽艺J為“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文言文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是用來表情達意的,那就是一種需要讀的文體。我們在頭腦中也許都有這樣一種印象,古代的夫子讀書總是搖頭晃腦,慢慢涵詠,韻味悠長。當然,我們并不是要仿效古代的夫子,而是要學習善于運用“讀”的方法來攻克文言文,從機械地讀到有興趣地讀,再到品味、鑒賞性地讀,進而愉悅地讀。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眲⒋罂f:“歌而詠之,神氣出矣。”姚鼐說:“大抵學文者,必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p>
讀是一種張揚個性的行為,但是讀也要講究循序漸進。
首先是初讀。要激起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之前,老師要給學生溫和的心理暗示,讓學生對文本產生讀的興趣,并在心里對將要朗讀的文言文有所期待。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我先讓學生齊讀標題,然后就標題,先提了一個問題,本課重心在哪一個字?學生齊聲回答:退。接下來,我一連串提出了三個問題:燭之武為何要退秦師?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了嗎?學生被我拋出的三個問題吸引住了。接下來,我就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我剛才提出的三個問題。在這三個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讀書的熱情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接下來是解讀。解讀,照我們一般地理解,就是字字解說,就是串講課文。這樣,就又回到了原來的老路子,學生難免陷入無精打采中。我認為解讀仍然要緊密聯系“讀”。我所謂的解讀,是邊讀邊解。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后一段時,我先請男同學齊讀廉頗的語言,一邊讀一邊揣摩廉頗的心理,并揣測廉頗可能說出怎樣的話。而藺相如的語言,我則請文靜的女生來讀,邊讀邊體味藺相如可能會怎樣回復這位心胸狹窄的大將軍呢!當學生讀完以后,我就請男生來解說廉頗的話,請女生解說藺相如的話,從而發(fā)現并解決字詞中存在疑難的問題。解決疑難字詞以后,再次讓兩位學生把廉頗和藺相如的語言按照對話的方式朗讀一遍。在這一次的朗讀中,我就要求學生從兩人的語言中概括兩位人物的形象,并能形象生動地把兩人的語言按照各人的性格加以示范朗讀。
接下來賞讀。陶潛《移居》詩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弊x,不是泛泛而讀,更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帶著一種審美、欣賞、鑒別、評價的心態(tài)來讀。賞讀是一種主體性較強的閱讀,是一種凸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讀,因此,我們盡量給學生提供我們所能提供的條件,讓學生全身心地賞讀。例如,我們的提問,就要讓學生感到在這里他是主角。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當讀到佚之狐、鄭伯、燭之武三人的對話時,我就做了如下的提示:現在,讓我們大家都改變一下自己的身份,我們就是那佚之狐,我們就是那鄭伯,我們就是那燭之武,請問,在此情此景下,你會怎樣說?請大家自由朗讀這段文字,仔細揣摩三人的心情、態(tài)度、語氣。學生讀完以后,有的學生就用會這樣的語言來開始他的回答,如“我認為……”、“我可以這樣說嗎?……”、“如果我是燭之武,……”……所謂賞讀,就是要學生不僅會其意,還要領其神,通其心。
有了以上基礎,誦讀這時就來得恰到好處。對于古文的誦讀,南宋的朱熹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但我們的學生只是片面地把“背誦”理解成“死記硬背”,認為“背”只能使自己變成書呆子、廢物。實際上,記憶可以促進理解,而理解又可以幫助記憶,理解的東西固然可以通過“死記硬背”才能記牢,但是要記住東西必須先要理解。但是我們的學生往往把理解和記憶對立起來了,忽視了“理解”的促進作用。如何理解?理解文意是基礎。同時,還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其一,我們可以列小提綱;其二,我們把背誦的內容分層,找出一個聯系點;其三,根據我們自己的理解,找出背誦內容之間的關聯。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段經典語錄,燭之武是有理亦有禮,有利亦有節(jié),層層推進。他先把自己放低,以退為進;接著用亡鄭以陪鄰,曉之以弊;又用舍鄭共乏困,許之以利;最后用晉之不滿足,巧施離間計。這樣條分縷析以后,學生背誦時條理清晰。誦讀不僅要聲音響亮,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集中全部精力。唯此,我們才能學習、積累古人的優(yōu)秀思想,才能把古人的思想拿來為己所用。
讀而后有疑問,讀而后有解答,讀而后有心得,讀而后有積累,讀而后有升華,讀而后有進步,一“讀”激起千層浪。古文并不可怕,怕在我們看到古文之前已經產生打退堂鼓的想法。只要我們牢牢抱住“讀”這一基本原則和方法,放聲讀出來,希望就在前方。
參考資料:
①鄭樵:《通志二十略·藝文略一》(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下冊,頁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