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遠鳳 楊琦 張寶太 廖正波 段世宇 張家莉
(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550025)
鴿巴氏桿菌,菊芋、苦參堿、銀杏葉黃酮粗提物、蘆薈大黃素、硫酸黃連素、鹽酸小檗堿、艾葉提取物、白頭翁提取物、黃芩苷,培養(yǎng)基等。
提前制備好藥敏紙片,用微量移液器吸取鴿巴氏桿菌菌液37℃24h 的培養(yǎng)物50ul,用涂布器將培養(yǎng)物在加有血清的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上均勻分布,放置1h,貼好藥敏紙片,每個平板貼放4 種不同藥敏片,平板中間放置乙醇浸泡的藥敏片作為對照。最后將平板放在恒溫培養(yǎng)箱中37℃培養(yǎng)18h,取出后用直尺測量抑菌圈的直徑。抑菌圈直徑≥20mm 為極敏,15~20mm為高敏,10~14mm 為中敏,≤10mm 為低敏。
采用試管兩倍稀釋法測定9 種中藥液對鴿巴氏桿菌的體外最小抑菌濃度。取8 支滅菌試管,分別加液體血清培養(yǎng)基2ml,第1 管加2ml 硫酸黃連素中藥液,吹吸3 次,讓試管內(nèi)液體均勻混合后再吸取2ml 加至第2 管,同樣步驟,直至第7 管,第7 管吸取2ml 棄去,使之依次倍比稀釋,然后在1~8 號試管用微量移液器取活菌數(shù)較高范圍內(nèi)計算好濃度好的鴿巴氏桿菌菌液50ul,第8 管不加中藥液,作為空白對照。將8 支試管置于37℃溫箱培養(yǎng)24h。取出試管仔細觀察細菌的生長情況,與8號不加中藥液的空白對照組的濁度相比較,判斷細菌是否在試管中生長,最低濃度的是以肉眼是否能觀察到細菌生長來被判定,沒有細菌生長則為中藥的最小抑菌濃度(MIC)。
由表1 可知,硫酸黃連素、鹽酸小檗堿、艾葉提取物、苦參堿、黃芩苷對鴿巴氏桿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蘆薈大黃素、菊芋、白頭翁提取物、銀杏葉黃酮粗提物對鴿巴氏桿菌沒有抑菌效果。幾種有抑菌效果的中藥液從高到低依次為硫酸黃連素>鹽酸小檗堿>艾葉提取物>黃芩苷>苦參堿。
表1 9 種中藥液對鴿巴氏桿菌的抑菌作用(單位:mm)
由表2 可知,硫酸黃連素的1 號和2 號試管內(nèi)無細菌生長,3~8 號試管涂布的平板有菌落長出,該中藥的最小抑菌濃度為26.25mg/ml,最小殺菌濃度為52.5mg/ml。鹽酸小檗堿的1~5 號試管內(nèi)均無細菌生長,只有5 號試管涂布的平板有菌落長出,其最小抑菌濃度為0.16mg/ml。艾葉提取物1~5 號試管內(nèi)均無細菌生長,只有5 號試管涂布的平板有菌落長出,該中藥的最小抑菌濃度為0.47mg/ml。黃芩苷1~4 號試管內(nèi)均無細菌生長,只有4 號試管涂布的平板有菌落長出,該中藥的最小抑菌濃度為0.25mg/ml。苦參堿1~4 號試管均無細菌生長,有4號試管涂布的平板有菌落長出,該中藥的最小抑菌濃度為6.25mg/ml。白頭翁提取物、蘆薈大黃素、菊芋和銀杏葉黃酮粗提物涂布的平板均有菌落長出,對鴿巴氏桿菌沒有抑菌效果。
目前,治療巴氏桿菌的方法主要采用抗生素和疫苗接種,但使用高濃度抗菌藥物預防、治療細菌性疾病時往往會導致養(yǎng)殖場產(chǎn)生嚴重的耐藥性和抗菌藥物殘留,給人類健康和養(yǎng)殖業(yè)帶來危害[1-2]。而且疫苗接種有效期時長較短[3],隨著對大量抗菌藥物的應(yīng)用不合理,特別是抗菌生長促進劑被作為抗菌藥物添加到飼料中,使巴氏桿菌表現(xiàn)為耐藥率高、呈多重耐藥、耐藥范圍廣等特點[4],其結(jié)果不僅給治療和控制該病帶來困難,還使抗生素在動物體內(nèi)的殘留更加嚴重,對動物食品安全造成危害[1,5,6]。本試驗篩選了5 種效果較好的抗巴氏桿菌中藥有效成分,其中鹽酸小檗堿和黃芩苷抑菌效果最好,為臨床防治鴿巴氏桿菌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