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躍升
在古代文獻中,“為”字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其詞性、用法如何,我國語法學界對此歷來存在較大分歧。因此,深入探討“為”字的用法及功能,對于理解古代文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為”字基本意義為起點,主要針對王力、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有關“為”字語法的多樣性及復雜性,羅列出“為”字的幾種詞性及其主要義項,并適當引用其他文獻例句,以求比較完整地歸納古代文獻中的“為”字多種用法,使其利于中學校本課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一、“為”用作動詞,充當謂語
“為”本來是動詞,在句子中做謂語。 在一般及物動詞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動詞“為”字。這個詞在古代的含義非常廣泛,但是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它的含義比較具體。例如: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孟子?b許行》)
此句中的“為”做動詞用,其含義做“研究”解,在句子中充當謂語。
但隨著應用的場合不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 “作”“做”“處理”“安排”“造”“治”,等等。古書中還有許多句子是用“為”字作動詞后面帶有雙賓語。例如:
1.不如早為之所。(《左傳·隱公元年》)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3.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而與之。(《左傳·宣公二年》)
4.重為之禮而歸之。(《左傳·成公三年》)
5.吾不忍為之民也。(《戰(zhàn)國策·趙策三》)
王力先生對以上五個例句做出了以下分析,“對于上面這類例句,最容易發(fā)生兩種誤解,或則以為第一、第二兩個例子里的‘為字是介詞;或則以為第五個例子里的‘為之民等于說‘為其民。這都是不對的。試就第三個例子來分析:‘為之簞食與肉是一個動賓詞組,‘簞食與‘肉是動詞‘為的直接賓語;‘之指靈輒,是間接賓語。其余由此類推”。
二、“為”用作介詞,引進對象、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原因及目的
介詞“為”是由動詞“為”虛化而來的,古代文獻“為”用作介詞時的主要用法有: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引進對象,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目的、時間,等等。例如:
1.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2.適為虞人逐。? (馬中錫《中山狼傳》)
3.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5.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
6.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鴻門宴》)
7.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9.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在以上例句中,例一至例四都屬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為宋國笑”:被送過人恥笑?!盀橛萑酥稹保罕挥萑俗分?。“為人所制”:被人控制?!盀樗敗保航樵~“為”后面的賓語省略了,應為“為劉邦所虜”,即被劉邦俘虜。例四、例五、例六屬于“引進對象”,例句中的“為”字可以譯為“替” “給”“向” “對”等。即“為之請制”:替他請求制這個地方。“為我呼入”:給我把他請來。“為外人道也”:向外面的人談這里的情況。例七屬于“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以譯為“因為”?!安粸閳虼?,不為桀亡”:不因為堯圣明而存在,不因為桀暴虐而消亡。例八屬于“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可以譯為“為了”?!盀闀r而著”“為事而作”,即為了反映時代而著述、為了記述事情而寫作。
三、“為”還可以用來表示被動
“為”表示被動時,主要用作助詞、介詞。例如: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zhàn)國策·燕策三》)
2.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3.胥之父兄為戮于楚。(《史記·吳太伯世家》)
4.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漢書·張騫傳》)
5.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于當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韓非子·五蠧》)
6.昔出公之后聲氏,為晉公拘于銅鞮。(《呂氏春秋·審應覽》)
荊貴生先生認為:以上的例一、例二、例三中的“為”字表示被動時,用作助詞?!盀槁緵]”可以譯為“被殺死”?!?為用者”可以譯為“被任用的人”?!?為戮于楚”可以譯為“被楚國殺死”。例四、例五、例六中的“為”字表被動時,用作介詞,輔助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胡”“新圣”“晉公”。關于“為”用于表示被動時,郭錫良主張“為”只用作介詞,不用做助詞。他說:“古代漢語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式是用介詞‘為放在動詞之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使主語的被動性質(zhì)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為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現(xiàn)代漢語里的‘被”……“‘為字后面所引進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為直接放在動詞前面,仍然形成被動句式?!辈⑴e出“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例。在這里,郭先生認為 “為”在表被動時,“為 ”是不作助詞的。雖然他們的分歧有待進一步探討,但在“為”可以變被動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此外,“為”作動詞時,還有一些用法存在爭論。郭錫良說:“在先秦時代的漢語里有沒有判斷詞存在,這是目前還有爭論的問題。有人認為,在先秦就有判斷詞,如‘為字;有人認為,‘為字在先秦只是一般動詞,還不能算是判斷詞。我們認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先秦時代的‘為字顯然不是判斷詞。有時‘為字的作用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詞‘是”。例如:
1.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2.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子張》)
在這兩個例子中,“為”實際上都是動詞,不是真正的判斷詞。例一“晉為盟主”是“晉作為盟主”的意思。例二“孰為夫子”是“誰算作夫子”的意思。
只是在極少數(shù)的句子中,“為”才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詞“是”相當。例如
余為伯,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此句中的“余為伯”的意思是“我是伯(人名)”,但這種用“為”字表示判斷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見。又如:
1.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ā稇?zhàn)國策·趙策三》)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保ā墩撜Z·微子》)
王力先生對此作過這樣的分析:這類句子里的“為”字,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系詞“是”。雖然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的“是”字來對譯,但不必認為就是上古時期真正的系詞。
綜上所述,“為”字在古代文獻中的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可以用作動詞、介詞等,表示判斷、被動,還可以用來引進對象、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原因及目的。深入分析并探討古代文獻中“為”字的用法與功能,對我們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貴州凱里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