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旭,李宗平,陳 旭
(電子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綿陽醫(yī)院·綿陽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大腦鐮旁腦膜瘤指的是基底位于大腦鐮,可向著大腦鐮兩側生長,常常埋入大腦半球實質內的腦膜瘤,其約占顱內腦膜瘤的6.47%左右[1-2]。由于其病變位置較深,血供豐富,且與重要的血管、功能皮質相鄰,使得手術操作的空間較小,很難做到全切,且術后并發(fā)癥多[3]。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顯微手術在大腦鐮旁腦膜瘤中得到應用,不僅能全切腫瘤,且能減輕對周圍腦組織的損傷,術后恢復較快。選擇我院65 例患者,分析顯微手術治療的效果,及手術預后的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8 月收診的大腦鐮旁腦膜瘤患者65 例,本組65 例患者中:男43 例,女22 例,年齡35 ~71 歲,平均年齡(51.2±9.4)歲;病程5 個月~4 年,平均(2.10±0.55)個月。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經頭顱CT 等檢查確診為大腦鐮旁腦膜瘤;術后經病理學檢查確認為腦膜瘤。(2)臨床資料完整。(3)符合顯微手術的指征。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等疾病者。(2)妊娠期、哺乳期患者。(3)失訪者。
65 例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師開展顯微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據腫瘤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一般對于大腦鐮前1/3 的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偏向腫瘤側,做發(fā)際內冠狀切口;對于位于大腦鐮中1/3 的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偏向腫瘤側,做馬蹄形切口;對于位于大腦鐮后1/3 的患者,取俯臥位,做馬蹄形切口。于距離矢狀竇3 cm 處切開硬腦膜并上翻,仔細處理流向矢狀竇的靜脈血管;尋找腫瘤,在顯微鏡下觀察,沿著腫瘤表面包膜以及周圍正常腦組織、蛛網膜間隙游離腫瘤表面,逐漸暴露分離腫瘤周圍供血動脈以及周圍毛細血管,電凝、離斷腫瘤的供血動脈,然后將瘤體向上牽引提起,接著處理大腦鐮旁的基底部瘤體,盡量完整的切除腫瘤。對于瘤體位于大腦鐮前1/3 者,若回流靜脈阻礙了腫瘤的切除,可電凝離斷;對于位于大腦鐮中1/3、后1/3 者,切除腫瘤時需注意保護中央溝靜脈,仔細游離靜脈,以免靜脈撕破損傷。圍術期預防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術后給予常規(guī)甘露醇脫水、止血等治療措施,定期復查頭顱CT 或MRI,觀察腫瘤的切除情況和復發(fā)情況。
(1)手術效果指標:腫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級)[4],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預后影響因素。術后隨訪觀察12 個月,根據是否出現(xiàn)腫瘤復發(fā)分組:復發(fā)的患者歸入到預后不良組,無復發(fā)的患者歸入到預后良好組,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腫瘤部位、合并癥、切除程度等資料。
使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經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5 例患者的腫瘤切除程度經Simpson 分級:Ⅰ級切除有31 例(47.69%),Ⅱ級切除有31 例(47.69%),僅有3 例(4.62%)為Ⅲ級切除。術后對Ⅱ、Ⅲ級切除給予輔助放療治療。
65 例患者均經顯微手術治療成功,手術順利完成,無死亡病例,術中出血量平均(320.5±46.3)mL;患者術后的感覺功能障礙、視力減退、頭痛等癥狀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轉,其中有2 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輕度肢體癱瘓,經對癥治療4 ~8 周后恢復,有3 例出現(xiàn)精神癥狀,經對癥治療在4 周內恢復正常,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69%。
患者隨訪12 個月,其中有25 例患者復發(fā),歸入到預后不良組,其余40 例患者歸入到預后良好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腫瘤直徑、腫瘤切除程度以及Ki-67 指數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的臨床資料比較[n(%)]
大腦鐮旁腦膜瘤是顱內腫瘤中發(fā)病率居第2 位的神經外科腫瘤,常常以大腦鐮為基底向著大腦鐮兩側生長,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但是由于該病的病程長,且臨床癥狀不明顯,早期診斷難度大,許多患者確診時腫瘤體積較大,已形成占位效應,引起頭痛等神經癥狀。另外,由于腫瘤部位較深,周圍有重要的血管和腦功能區(qū),因此手術操作的空間狹小,操作難度大[5]。顯微手術是近年來主要采用的手術,術中能在顯微鏡的輔助下自習探查腫瘤及周圍組織的結構、解剖關系等,放大局部精細結構,避免術中的意外損傷[6]。顯微手術中臨床醫(yī)師能根據術前檢查結果以及術中探查結果等確定合適的手術方案,可分塊分步切除瘤體,盡量完全切除腫瘤[7]。本結果中僅有3 例患者為Ⅲ級切除,其余62 例患者均完全切除腫瘤。且全部患者手術成功,無死亡病例,術中出血量為(320.5±46.3)mL,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7.69%,經對癥治療后緩解,提示顯微手術在大腦鐮旁腦膜瘤患者中應用效果肯定,安全性高。
本結果顯示:腫瘤切除程度、腫瘤大小以及Ki-67指數陽性率與顯微手術的預后有重要影響(P<0.05);可能是因為:腫瘤體積過大造成的占位性病變和神經功能異常改變越嚴重,且對手術操作造成更大影響,術中難以完全切除腫瘤,從而導致術后易復發(fā)。腫瘤切除程度高能有效清除腫瘤細胞,減少復發(fā)發(fā)生概率,但是在術中也不能一味的追求腫瘤全切,若腫瘤周圍解剖結構復雜,周圍有重要的血管、神經等包繞,則需注意避免對血管、神經等造成嚴重損傷[8-9]。而Ki-67 指數則是細胞增殖指數,其能標記處于分裂增殖狀態(tài)的腫瘤細胞,術后應定期進行跟蹤隨訪監(jiān)測Ki-67 指數,及早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的征兆,及早對癥處理[10]。
綜上所述,顯微手術在大腦鐮旁腦膜瘤患者中應用療效肯定,有助于促進患者神經癥狀緩解,腫瘤切除程度高;而顯微手術預后主要與腫瘤大小、腫瘤切除程度和Ki-67 指數陽性率有關,臨床醫(yī)師應結合患者的個體化情況制定手術方案,盡可能提高腫瘤切除程度,并加強術后的監(jiān)測隨訪,及早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的癥狀,早期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