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就是語言的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勵性語言,往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生學習情緒,從而驅動、導引學生展開深度的語文學習。好的激勵性語言不是隨意的,而是精心預設、捕捉動態(tài)生成的結果。作為教師,只有千錘百煉之功,才能形成學生語文學習輾轉挪騰之勢,從而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滋有味”“有理有據”“有聲有色”。
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微視頻《圓明園之最后的毀壞》,看到昔日輝煌無比的圓明園被毀壞,學生義憤填膺。在微視頻叩擊學生心扉的同時,筆者動情地說:“昔日的萬園之園,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這怎能不激起我們對英法聯軍的痛恨?怎能不激起我們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的痛恨?”激勵性、激發(fā)性的語言,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對文本深入解讀的興趣,進入了文章的情境,深度閱讀的沖動、欲望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筆者順勢引導:“為什么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什么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由此,學生進一步“走進圓明園”“走進被毀壞的圓明園”。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語文學習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語言,尤其是鼓動性、激勵性的課堂語言。教師恰當地預設課堂教學語言,能讓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充滿勃勃生機。激勵性語言,不僅能燃起學生語文學習的探究激情,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更能讓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情緒保持穩(wěn)定,讓學生語文學習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軍神》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將課文改編成“劇本”并進行表演,其中不僅要展現沃克醫(yī)生的神態(tài)、情緒變化,更要展現劉伯承元帥的意志?!盾娚瘛肥且匀宋锏膶υ挒榫€索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在指導學生表演“沃克醫(yī)生”與“劉伯承元帥”進行對話的時候,有學生讀得很緩慢,為此,筆者這樣幽默地評價該學生,“劉伯承元帥生病了?”一語點醒夢中人,學生認識到沃克醫(yī)生和劉伯承元帥的對話應當讀得短促。有學生讀得比較洪亮,為此筆者這樣評價學生,“劉伯承元帥康復了?”由此學生認識到沃克醫(yī)生與劉伯承元帥的對話應當讀得低沉,等等。通過激勵性、點撥性的語言,學生認識到,沃克醫(yī)生與劉伯承元帥的對話應當短促、深沉、充滿一種理性。由此,學生就能認識到,這樣的對話,更加凸顯了劉伯承元帥鋼鐵般的意志,說明了劉伯承元帥是一個有著堅強不屈品質和超強毅力的人。如此,通過激勵性、點撥性的語言將朗讀指導和文本理解結合起來,恰到好處地推動了教學進程。
有教育學家提出,有益的教師反饋應該是具體的、描述性的和及時的。運用激勵性語言助推學生的語文學習,評價內容要具體,要讓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激勵性的語言應當具有一種引導、點撥、啟發(fā)的功能,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理有據”。只有當學生在教師的激勵性語言中理解文本,學生才能真正展開語文深度學習。
比如教學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小說《橋》,對于文中的“咆哮”“獰笑”“放肆”“呻吟”“祭奠”“跌跌撞撞”等詞語,筆者讓學生自由讀。其中,在讀“呻吟”的時候,有一學生將前鼻音讀成了后鼻音。如何指出學生讀的問題所在,同時又激勵學生讀得更好?筆者在教學中相機激勵,這個呻吟的“吟”,應該讀“前鼻音”。這時,學生急忙改正錯誤,由于特別緊張,盡管他讀對了,但他的聲音細若蚊蠅。為此,筆者相機鼓勵他,你現在不僅讀得正確了,而且讀得非常有意境。這時,有學生補充說,“因為橋被洪水沖垮了,就如同奄奄一息的病人”;有學生補充說,“因為橋被洪水沖垮了,有氣無力”;還有學生說,“因為橋被洪水沖垮了,發(fā)出了低低的哼哼聲”,等等。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有聲有色”。為此,筆者順勢引導,“我們還可以怎樣讀這個詞呢?”有學生說,我們應該用痛苦的表情來讀;有學生說,我們應該加上一些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等等。通過這樣的激勵,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有學生說,“咆哮”這個詞要讀得洪亮些,厚重些;有學生說,“放肆”這個詞要讀得趾高氣揚些;有學生說,“祭奠”這個詞要讀得莊重嚴肅,等等。借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的詞語朗讀與理解、文本朗讀與理解都得到了深化。
激勵是一門藝術。作為教師,不僅要研究文本,更要研究學生。只有當教師葆有一顆童心,才能把握學生的主體需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中來。激勵性的語言,可以引導學生的語文深度學習,發(fā)展學生的語文高階思維、高階認知,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激勵性的課堂是充盈著生命活力的課堂,是綻放學生智慧的課堂。
作者簡介:江蘇省啟東市和合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