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關鍵詞:周恩來;引證;革命話語;建設話語
中圖分類號:D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1 — 0024 — 03
話語是在特定歷史語境中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不同歷史時期,話語體系是不同的,反映時代問題的標識性話語也是不同的。〔1〕從周恩來在民主革命時期到建國后的引證內容的標識性話語的轉變,可以看到周恩來從革命話語體系向建設話語體系的轉向,這是話語本身對時代問題的準確回答和對人民需要的切實把握,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性。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理論工作就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批判舊世界”和“發(fā)現新世界”分別代表了革命與建設兩個維度,因此其話語體系也就分為革命與建設兩個方面。〔2〕對于建設話語體系,學界觀點存在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建設話語體系應為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黨的工作重點從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之后反映的理論話語。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屬于治理話語體系范疇,建設話語體系應作為一種過渡話語體系,介于革命話語和治理話語體系之間。作者認為建設話語所圍繞的“國家建設”“經濟建設”“制度建設”等核心語義在建國后尤其是中共八大都有相關理論敘述和實踐,八大政治報告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中國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斗爭,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將1949年至1978年劃歸革命話語體系,是不夠嚴謹的,應當看到這一時期已經有了向建設話語體系轉向的趨勢,所以將建設話語體系作為介于革命話語體系與治理話語體系兩者之間的一個過渡話語體系則更為準確。
引證內容的頻次可以體現著者的趨向,且引證頻次是量化評價引證的重要指標之一。據筆者統(tǒng)計,周恩來重要著作中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引證頻次最高的是革命一詞,對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階段等方面做了詳盡的闡釋,這與周恩來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在地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走不通后,革命成為救中國的唯一道路,因此成為周恩來關注的焦點。
周恩來對革命話語的建構主要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主要體現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革命重要論述的引用和闡發(fā)。譬如,在中國革命性質和問題上,周恩來就引用斯大林的觀點“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是‘不斷革命,也不是社會主義革命”〔3〕158,佐證了應以革命任務來決定革命性質,而不是以革命動力來決定革命性質的觀點。周恩來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周恩來的理論思想與毛澤東思想是彼此交融的。毛澤東的革命觀點和革命理論深刻影響周恩來革命話語的構建。這一點在周恩來對毛澤東《論新民主主義》中觀點的引證中得到充分體現,周恩來指出,毛澤東明確了革命的性質和任務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3〕161周恩來吸取大革命時期的經驗教訓批判了陳獨秀“兩次革命論”和羅米那茲“不斷革命論”,系統(tǒng)闡釋和接受了毛澤東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zhàn)略思想,為自身革命話語建構提供了思想指導和理論基礎。
周恩來革命話語體系是以中國革命實踐為基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偉大勝利是周恩來革命話語體系建構的支撐。在軍事方面,周恩來重視軍隊政治工作,指出“以革命主義為基礎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軍隊的生命線和靈魂”;在黨建方面,周恩來提到“專政要繼續(xù),民主要擴大”、形象地將作風建設比作“過五關”;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面,周恩來創(chuàng)造性提出“爭奪統(tǒng)一戰(zhàn)線領導權”、“求同存異”等重要論述。總之,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是周恩來革命話語的鮮明底色。
周恩來話語體系深深植根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馬克思主義作為“舶來品”,如何將其本土化,從而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議題。周恩來借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構革命話語體系。譬如,周恩來引用“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來說明擴大民主的必要性;強調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不是“賣狗皮膏藥”,指出政治工作不是空談,革命軍隊要有堅強的革命政治工作。對于領導專用自家人的現象,他形容是“欽差大臣滿天飛”,形象生動地說明領導用人行政不依原則對黨的重大危害。此外,周恩來善于引用古代典故,在對待汪逆問題上引用三國時期典故,表明“漢賊不兩立”,絕不與其共流合污;在表明中國共產黨擁護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國家中心時,引用戰(zhàn)國豫讓的事例表明“以國士待之者,必以國士報之”,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應該懷揣“天下為公”的思想,而不是“彼可取而代之,天下莫敢予毒”?!?〕
革命話語體系在革命時期的斗爭性促進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但卻與建國后的恢復與發(fā)展目標不相適應,目標的轉變對話語提出新的要求,而話語的非對抗性則是最為基礎和前提性的。
新中國成立以后不再是動蕩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恢復與發(fā)展的目標使革命逐漸讓渡于建設。譬如對革命性質是“不斷革命”還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辯證認識過程以及革命領導權、革命發(fā)展走向等問題的探討,這也與這一時期主流的革命話語體系相符;建國后則是建設、生產為主導,引用毛澤東的“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5〕4,毛澤東的原話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是為了促進和迎接中國革命全面勝利而提出的三點戰(zhàn)略性意見,依舊是革命話語體系范疇。周恩來因時而變對毛澤東的話進行了引用,更強調其中生產發(fā)展的作用,既維護了黨中央的權威,又借助毛澤東的威望逐漸向建設話語轉向,以冀“有重點有計劃地恢復生產和發(fā)展生產”。話語是中國共產黨思想引領的重要載體,是其影響思想引領實效性的關鍵一環(huán),而進行思想引領“先進性”是必不可少的話語。〔6〕周恩來是第一屆領導集體中進行革命話語體系向建設話語體系轉向的先行者,他敏銳的發(fā)現了這一問題,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強調建設、生產和發(fā)展的重要性,鼓勵社會各界團結起來建設新中國,并以“其功不在禹下”相勉勵。
周恩來在對科學工作者的講話中談到“毛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中說過,只有在共同的大前提下,個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5〕30毛澤東在原文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主張,作為中國共產黨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一般綱領,以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fā)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很明顯,周恩來的引證對毛澤東關于革命的話語避而不談,但這種避不是逃避,而是對革命話語體系不斷自我完善的一種承襲,是看到人民的迫切需要,為大家找到一個共同的目標,建設“光明、幸福、富強的新中國”,主動向建設話語轉變的先進性體現。在社會主義改造時,針對私人資本主義問題,周恩來引用了孫中山先生提出過的“節(jié)制資本”,即限制私人資本主義,使它不能無限制地自由發(fā)展,其實質是限制壟斷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經濟落后,私營經濟占優(yōu)勢,為了維持根據地的發(fā)展,同時也是出于對統(tǒng)戰(zhàn)思想的考量,毛澤東繼承孫中山“節(jié)制資本”中的有益部分,提出在根據地內必須保護私營經濟。毛澤東的這一思想主張在《新民主主義論》得到集中體現:“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很落后的緣故。”〔7〕而在三大改造時期,周恩來敏銳的發(fā)現私人所有制存在的問題和積極意義,提出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要受到限制的,但限制私人所有制并不是取消所有制,并不是取消利潤。可以看到“節(jié)制資本”在不同時期其意義是不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革命勝利采取節(jié)制資本措施,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則是為了平穩(wěn)過渡和建設社會主義,同一個主張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政治意義,也從側面體現了周恩來向建設話語體系的轉向。
值得指出的是,建設話語作為革命話語與治理話語的一個過渡階段,革命與建設經常雜糅于一體,這也是這一階段話語的重要特征之一。周恩來在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座談會上講到:“國內的基本問題是生產建設。和平建設是中國人民百年來斗爭的目標。”〔8〕35“生產建設”是建設話語的標志性話語,“斗爭”是革命話語的標志性話語,兩者雜糅在一起。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指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立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yè)、現代化的農業(yè)、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yè)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薄?〕413同樣也是將“四個現代化”與“革命”融合于一體??偠灾厥獾臅r代背景是革命話語與建設話語雜糅的內在邏輯。
話語作為一種理論范疇,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周恩來向建設話語體系的轉向,其內容是馬克思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和時代特征的結合,形式則是在對經典作家的引用中賦予其時代性含義,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構要凸顯時代特色
周恩來由革命話語向建設話語轉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改革開放進入全新的階段,中國日益走進世界的中央,我們正經歷“深刻而偉大的變革”,與中國快速增長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相比,對我們的話語體系建構提出了更高更深遠的要求。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薄?〕這樣一場廣泛而深遠的社會變革需要有與之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承載,立足時代要求,緊扣時代脈搏,理順時代脈絡,順應時代潮流,回答時代難題,勇對時代挑戰(zhàn),〔10〕積極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這啟示我們在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時要注意對時代特征的把握和凝練,彰顯話語體系富有生命力的時代品格。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構要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需要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汲取營養(yǎng),中國的故事由中國言語來敘說才會更有力量,更具信服力。沒有中國化的言語和理論,馬克思主義等科學理論就不能在中國順利地傳播與發(fā)展,更難以應用到中國革命實踐之中。就像周恩來對《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說的“我們都是你教育出來的”。他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也始終堅持中國的事情由中國人自己來辦,中國的事情由中國話語來言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五千年的文明傳承加之中國共產黨百年革命建設的歷史沉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提供深厚的理論土壤。正如習總書記所說“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 還是文化軟實力?!薄拔覀円獔远ǖ缆纷孕拧⒗碚撟孕?、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構要體現理論創(chuàng)新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我們應當樹立問題導向,正確對待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應對新難題新挑戰(zhàn)??偟膩碚f,分為創(chuàng)新理論和創(chuàng)新話語傳播方式兩個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只有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迎難而上,奪取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創(chuàng)新話語傳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要讓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要將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介結合起來,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渠道,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參 考 文 獻〕
〔1〕陳曙光,陳雪雪.話語哲學引論〔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02).
〔2〕唐愛軍.從“革命”到“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轉換〔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3〕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周恩來政論選(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318.
〔5〕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劉超,周燕妮.從革命話語到治理話語:中國共產黨思想引領的話語轉換〔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8,(03).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8.
〔8〕周恩來年譜(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9〕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增強國際影響力話語權〔N〕.光明日報,2015—11—14.
〔10〕郭建寧.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三重維度〔J〕.人民論壇,2015,(10).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