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姜丹
偶爾“空軍”,不宜淺嘗輒止,認真總結經(jīng)驗,分析魚情,通過實踐加以驗證,你就有可能撥開迷糊,打破“空軍”
小水塘中的鳊魚
作為一名資深釣魚迷,我不提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做法,但是很多人都這么做。在這座水庫沒釣到魚,立刻就去尋找下一座水庫,聽說某某地方魚情好,又快馬加鞭殺向那里,到了地方之后發(fā)現(xiàn)還是晚了一步,沒趕上這撥魚,于是再尋他處,如此往復,一年時光就在奔波中浪費了,收獲只有兩個字:慘淡。
我一年下來基本上都在有限的幾座水庫“死守”,守下來的結果是對這幾座水庫的魚情水情特別熟悉,包括上魚規(guī)律和時間。但是即便如此,我也遇到過連續(xù)“空軍”的問題。
我經(jīng)常釣的一座小水庫,大壩下面的魚塘里放養(yǎng)了不少武昌魚和一部分草魚。去年秋天垂釣,最小的武昌魚1.2斤,草魚最小的有4斤。別看是在魚塘,可是用短竿子根本沒口,好的時候,用7.2米以上的長竿子釣一天能看到10多口。但是大多數(shù)人都“空軍”,他們普遍都抓不住能夠中魚的那個標相——浮標最多只上升1目,而且很慢。在風浪環(huán)境中,這個動作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但很少有人揚竿刺魚,畢竟這個動作太小,和魚體不匹配,人們?nèi)菀撞划敾厥隆?/p>
這個魚塘中的魚兒的開口時間都集中在早7點之前,用餌很簡單,就用青玉米。
在這里釣魚明明如此簡單,可是今年春天我卻遇到了難題。
今年清明,我第一次出釣就選在這里,用面餌施釣,結果只釣獲一尾武昌魚。由于當時水溫很低,這個收獲已經(jīng)叫我感到意外了。
有些堅持是有必要的,不堅持就無法深入了解你所面對的水情和魚情
一般來說,夜釣鳊魚效果往往不佳
第二周,我再釣此地,同樣用面餌,遭遇一口,切線而逃,估計是草魚。
以上這兩條魚咬鉤的時間段和去年吻合,均為早上7點左右。
第三周,我連續(xù)斷了兩根2號子線。
第四周、第五周,釣組配置始終沒變,魚餌用面餌和青玉米,結果一口都沒看到。
我不禁心生疑問:魚兒都去哪兒了?
從生物角度講,只要魚活著,就會有消耗,有消耗就得進食。而且隨著水溫升高,魚口應該變得越來越好才對,為啥我釣不到了呢?這口塘子被釣了幾個月,90%的魚沒被釣出去,去年冬天也沒“悶塘子”。也就是說,魚肯定有,問題可能出在我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
據(jù)我分析,春天是魚繁殖的季節(jié),但是一口寬50米、長70米的魚塘是不具備武昌魚和草魚的繁殖條件的。也就是說,這里的魚并沒忙著找對象,它們應該有很強的食欲。
按這兩種魚習慣出沒的水層來看,釣浮應該是不錯的辦法,但這是一口平底塘子,水深只有1.2米左右,這么淺的水深釣浮沒有什么意義,況且它們并沒有在水面活動的跡象。
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和今年的魚口特征來看,咬鉤的時間都集中于早上7點之前,而我每次都是天蒙蒙亮時出發(fā),將近6點才把竿子架設完畢,所以我分析,我可能是錯過了黃金時間段,應該釣得更早才對。
想要釣得更早,最劃算的辦法就是夜釣。盡管武昌魚晚間相對安靜,但是草魚很可能會在天黑后覓食。
據(jù)此推理,第六周我果斷夜釣。當天最低氣溫11℃,這個溫度對人是個考驗。我的作戰(zhàn)計劃是,兩竿施釣,第一把竿子用老玉米打稍重的窩子,用面餌或青玉米釣,另一把竿子先不打窩子,視魚情做機動改變。
當天風力不到2級,小魚塘水平如鏡,這不是個好現(xiàn)象,無論哪個季節(jié)釣魚,總要有些風才好些。但是,正因為水面平靜,我今年第一次看到了被魚拱起的漣漪。這種情況,如果釣底沒有效果,完全可以嘗試一下釣浮或者釣水皮附近。所以開始的時候我一把竿子釣底,另一把竿子釣半水。
兩個小時過去了,用面餌的那把竿子倒是有一些輕微的小動靜,釣半水的竿子一動不動。在此期間,我倒是發(fā)現(xiàn)我左面的岸邊不時有漩渦悄然泛起,莫非魚在岸邊?試試便知。
深秋后,魚會本能地向深水處規(guī)避,而春天,它們會向岸邊移動,所以短竿子釣近岸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那根釣半水的竿子無需調(diào)標,我直接將它順著岸邊拋了過去,標尾露出水面很長,說明鉛墜已經(jīng)到底了。只過了幾分鐘,近岸的支出水面很長的浮標就出現(xiàn)了幾個連續(xù)頓口,然后斜斜地扎向深水。我貓腰抓竿子一提,居然打空了,鉤上的嫩玉米沒了。上餌后再度拋到原位置,同樣是幾分鐘的工夫,同樣是類似的動作,提竿又空了。如此下去,到晚上7點左右的時候,我共打空十次左右。我不認為制造標相的是小魚,因為我用的是大鉤大墜大線組,小魚制造不出這樣大的動作。那么,為什么會打空?似乎只有一個解釋,因為竿子是斜著拋的,提竿也是斜著提的,魚垂直游向深水,我從側面向側上方刺魚,魚鉤很可能從魚的嘴角脫出。當然,如果釣嘴巴朝下生長的鯉魚可能會中鉤,但武昌魚的嘴長在前面,還微微有些上翹,我的發(fā)力方向很可能會使魚鉤跟魚嘴擦肩而過。為了驗證這個推論,我又加了一支4.5米短竿,拋到六分滿,水深同樣是60厘米左右。
吃完晚飯再回釣位時,斜拋在岸邊的那支浮標再次出現(xiàn)標相——幾次顛動后穩(wěn)穩(wěn)地向深水處游去,不出所料,提竿照例空竿。換完餌,那支新加的4.5米竿的浮標也出現(xiàn)同樣的標相。魚竿就在手邊,抬手就來,結果意外中魚,并且是我的目標魚——武昌魚。這條魚止住我連續(xù)數(shù)周的“空軍”步伐。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我的推理得到了驗證。
天黑后,按說武昌魚的吃口應該是一天當中最低迷的,但就像夜釣也能碰到白鰷一樣,凡事都有例外??梢哉f,夜釣武昌魚的希望不大,我只是在死守那個“例外”而已。還別說,真被我等到一口。天亮之前有兩條武昌魚入護,任務基本完成了。我的最初推理得到了部分證實——以往“空軍”在于沒趕上魚的開口時間。加之去年秋天我用長竿子上魚的經(jīng)驗使我忽略了季節(jié)因素導致的差異。深秋后,魚會本能地向深水處規(guī)避,而春天,它們會向岸邊移動,所以短竿子釣近岸效果可能會好一些,這是我所忽略的。
不過遺憾的是,第二天寶貴的清晨時段因為我的猶豫不定而白白浪費了——我先是懷疑魚不在近岸,改釣遠處,一會兒又覺得魚沒在遠處,又改為釣近,來來回回挪換釣點,結果毫無建樹。
這次夜釣收獲不多,但是一些推理得到驗證,一些新的推理分析也在形成,比如為什么早上沒釣到魚,我的猶豫不定固然是原因,但這背后的疑問卻值得深究——到底應該用長竿還是短竿?
考慮到武昌魚晚間比較安靜,它們應該在遠離岸邊的位置,如果釣場是坡度較大的水庫,天亮后魚會向岸邊移動。但是,這是個平底塘子水深只有1.2米,所以早上武昌魚向岸邊轉移的熱情并不高,因此我分析,堅持用長竿會更好。
第二次夜釣,身未動,釣法已成型——傍晚釣近岸,清晨釣遠處,而且不打窩。
當天天黑之前,我已經(jīng)有了兩條的收獲,平了上次的紀錄。天黑后喝酒睡覺,第二天凌晨3點,天漸明,我回到釣位,按照預定的計劃,一根8.1米竿子,一根7.2米竿子。天光大亮之前共遭遇6口,其中一口因我正在給上一條魚摘鉤,提竿不及時,導致脫鉤,其他5口全部抓住。日出后則不再有口,這也解釋了我前幾次早晨“空軍”理由——魚??诹?。
如果我不“死守”一個水域,我一定總結不出上魚的規(guī)律?,F(xiàn)在,這里的魚我已經(jīng)會釣了,只要不出現(xiàn)劇烈的氣象變化,想“空軍”都難。
釣魚需要動腦,不見得每次分析和推理都百分之百正確,但經(jīng)歷得越多,考慮得越充分,就越接近真相。在印證推理的過程中,新出現(xiàn)的一些情況又不斷矯正著之前的思路,多試幾次,答案就有了?!翱哲姟辈豢膳?,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么“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