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斌,陳 鵬,谷玉平,馬己才
(廣東粵北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廣東 韶關 512026)
腦梗死又叫缺血性腦卒中,是指患者的神經功能受到損傷后發(fā)生的臨床綜合征,其主要的致病原因為其腦血管發(fā)生病變后影響了其腦部的血液供應,使其腦組織發(fā)生缺氧缺血,從而導致其腦細胞死亡。腦梗死在腦血管疾病中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發(fā)病率約占70%)。中老年人為該病的高發(fā)人群。該病患者腦梗死的發(fā)生部位及病灶的大小與其臨床表現直接相關。有研究數據顯示[1],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約有20%-38% 的患者會出現失語,可對其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臨床上在治療該疾病時,使患者盡快恢復語言能力,對提升其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丁苯酞為神經保護劑。臨床實踐證明,該藥對于調節(jié)腦能量代謝、促進腦缺血區(qū)域恢復正常的血液流量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為了進一步明確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療腦梗死后失語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特進行本次研究?,F將廣東粵北人民醫(yī)院近期收治的85 例腦梗死后失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應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及聯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和丁苯酞注射液治療該病,并對比分析總體的治療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在廣東粵北人民醫(yī)院進行診治的85 例腦梗死后失語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43 例)。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對其進行MRI 等檢查證實其患有腦梗死后失語;其病情平穩(wěn)、意識清醒。其排除標準是:患有心、肝、肺、腎等部位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異常的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的患者;罹患腦梗死前伴有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各21 例,男女患者比例為1:1 ;其年齡為50 ~74 歲,年齡的平均值為(61.73±2.6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3例、20 例,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15:1;其年齡為51 ~75 歲,年齡的平均值為(62.09±2.6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方法是:口服阿司匹林,每日1 次,每次0.3 g,入睡前半小時服用;口服阿托伐他汀鈣,每日1 次,每次10-20 mg ;口服馬來酸依那普利片,每日1-2 次,每次2.5 mg ;靜脈滴注依達拉奉,每日2 次,每次30 mg ;靜脈滴注疏血通注射液,每日1 次,每次6 mL。連續(xù)給藥10-12 d。在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對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生產廠家 :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41)進行治療。方法是:靜脈滴注,每次100 mL,每日兩次,靜脈給藥時滴注的時間不得少于50 min,連續(xù)給藥10-12 d[2]。
1)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患者臨床療效的判斷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失語癥狀基本全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失語癥狀得到有效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失語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在加重,有效率= 顯效例數+ 有效理數/ 總例數×100%。2)參照AQ(失語指數)評分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失語癥狀的嚴重程度,分數越低表明其失語狀況越嚴重。3)參照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評分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情況,分數越高表明其神經功能改善效果越差。4)觀察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皮疹、肝功能異常、惡心、腹痛)的發(fā)生情況。
使用SPSS 20.0 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率分別為76.19% 和93.02%,兩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AQ 評分、NIHSS 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Q 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缺損評分及失語指數[分,(± 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缺損評分及失語指數[分,(± s)]
組別 例數 AQ 評分 NIHS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65.32±5.81 86.15±3.67 11.28±3.67 3.54±5.85對照組 42 65.09±5.72 72.57±4.22 11.34±3.58 7.29±2.36 t 值 0.184 14.676 0.076 3.859 P 值 0.855 0.000 0.939 0.000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9.30%)高于對照組患者(4.76%),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目前,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大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較為嚴重的疾病之一。罹患該病后,患者即便得到有效救治,也容易發(fā)生神經功能障礙、認知障礙、運動障礙,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較重的負擔[3]。腦梗死的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相關的研究結果證實,興奮性氨基酸及自由基的毒性作用、能量過度消耗、神經元凋亡、調控基因失常、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上治療腦梗死的常用治療方法主要為溶栓、抗血小板集聚、調脂、保護腦神經、促進腦血液循環(huán)。對該病進行早期溶栓治療是臨床上最佳的治療手段,但因患者對該病缺乏認知,因此大部分患者未在最佳的時間內得到溶栓治療,因此即使救治成功,致殘率也相對較高。其中,大部分患者會伴發(fā)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以腦梗死后失語較為常見[4]。腦梗死后失語患者的主要臨床標表現包括其口頭和書面語言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其意識清楚未發(fā)生智力或精神障礙,但無法明晰他人話語的意思,更無法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目前,臨床上對腦梗死后失語的致病機制尚無準確論斷,對該病也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案。對此病患者多選擇藥物進行對癥治療、進行高壓氧治療或是對其進行語言功能訓練,但總體治療效果欠佳。相關的研究證實[5],腦梗死發(fā)生后會大大降低患者腦內皮質區(qū)域的乙酰膽堿遞質的水平。苯類物質對患者的記憶力、注意力和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功能均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因此通過對該病患者中樞膽堿酯酶的活性進行有效抑制,避免過度降解乙酰膽堿,可實現治療患者腦梗死后失語的目的。
丁苯酞為人工合成的消旋體,和左旋芹菜甲素結構類似。該藥對缺血腦組織損傷具有良好的恢復效果,有助于促進恢復腦部的微循環(huán),能夠讓缺血區(qū)域恢復正常的血液灌注,使本區(qū)域內毛細血管的數量增加,對腦梗死導致半灰色區(qū)的血管損傷具有良好的恢復作用[6]。該藥還可以對線粒體進行有效保護,避免線粒體缺損,改善腦細胞凋亡,從而改善腦梗死區(qū)域的能量代謝。在本次研究中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聯合丁苯胺酞注射液治療腦梗死后失語癥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的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其AQ 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其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這表明腦梗死后失語患者在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應用丁苯酞注射液進行治療,有助于提升治療的有效率。
由上可知,對腦梗死后失語患者在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應用丁苯酞注射液進行治療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恢復患者的語言功能,總體應用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