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心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北京 100029)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在職業(yè)院校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各高職院校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推進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體現(xiàn)了高職英語課程文化引領和價值塑造的特點,在促進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和素養(yǎng)提升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著教師對課程思政重視不夠以及在教學中找不到思政融入點等問題。分析這些問題,探討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而探索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策略,對進一步推進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既是新時代賦予高職英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使命[2],也是當前高職英語回歸課程屬性、發(fā)揮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或一類課,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即在非思政課程中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發(fā)揮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協(xié)同育人的功能。因此,它是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徑。課程是思政的載體,思政融入課程中,二者有機融合、互相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這一戰(zhàn)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梢姡n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將價值引領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這也正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更是人才培養(yǎng)的必備內容。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提升語言技能的重要課程,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
語言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它塑造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語言的形成、發(fā)展和變化都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高職英語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文化塑造和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具有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極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作為人文教育的高職英語教學,不僅是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技能的訓練,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傳遞[3]。因此,高職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內容不僅有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訓練,更有中西語言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的分析和比較,以及學生道德品質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育和養(yǎng)成。這些都與思政教育密切相關,有利于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資源的整合,更有利于高職英語隱性思政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高職英語人文教育的屬性使得該課程在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對高職英語教師而言,積極發(fā)揮高職英語課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不斷探索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之路勢在必行。
很多英語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總是底氣不足,總覺得這件事不可行,建設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其實,在高職英語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不但切實可行而且具有很多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眾所周知,思政教育不是短時間就能看到效果的,必須要通過長期熏陶,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強化。高職英語課程作為在各個高職院校中均開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其覆蓋面廣、課時量大、開課時間長,是其他很多課程都無法比擬的。這樣的課時安排不僅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持續(xù)的思想互動和情感交流,而且有利于對學生進行長期的思想教育,以確保思想教育的連續(xù)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好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高職英語課程一般在學生剛入學的第一年開設,正好處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程教學內容上,高職英語課程便于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以及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反映在教材中,英語教材中所匯集的健康環(huán)保知識、中西文化對比、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都為英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條件??梢哉f,高職英語課程完全可以借助其豐富且獨有的課程內容載體,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新時代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推進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積極挖掘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豐富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巧妙地寓價值塑造和文化引領于課堂教學之中,真正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育人目標。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執(zhí)行者和實踐者,是育人的關鍵。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直接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教師的職業(yè)精神、工作態(tài)度、言談舉止無一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教師的板書和課件,教師的語音、語調和表情,教師的提問和講解,教師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等,都是無聲的思政語言,更是無聲的思政教育。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思政教育和育人教育,很多都是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春風化雨、沁人心田,在不知不覺中感化學生、教育學生。因此,高職英語教師不僅要不斷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和專業(yè)能力,更要努力提升思政素養(yǎng)和思政教育水平。同時,高職英語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的優(yōu)勢,把思政教育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每堂課中,形成協(xié)同育人的強大思政教育合力,切實承擔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教育部關于職業(yè)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突出職業(yè)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規(guī)范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加快養(yǎng)育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5]?!叭獭备母锸歉呗毥逃母锏幕A工程,其中,教材是基礎,在“三教”的閉環(huán)結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學內容的支撐和依據(jù),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教材通過教師“教什么”決定了學生“學什么”,直接影響著課程內容的搭建和學生三觀的養(yǎng)成。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和實施中,教材一直是短板。目前,雖然高職英語教材種類很多,但大部分教材內容都以學生日常生活的話題為主。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技能英語》高級教程第1冊為例,其教學內容分為8個單元,主要涉及交友、聚會、購物、時間安排、制定計劃等話題,而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家國情懷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內容很少。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緊扣單元主題關鍵詞,根據(jù)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和提取相應的思政元素,拓展其中的思政內涵,如表1所示。
表1 《新技能英語》高級教程第1冊8個單元主題的思政融入點
將思政點自然融入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中,避免課程和思政“兩張皮”的問題。例如,該冊第一單元的主題適合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雖然主題是“Welcome to our department!”,但是教師可以針對該主題進行拓展,探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讓學生能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高職英語教師要緊跟時代熱點,不斷挖掘新鮮的思政素材,建立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庫,這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資源庫不僅能給教師提供方便且高效的思政素材,而且資源本身也能經教師的反復利用、不斷打磨而常用常新。英語教師分工協(xié)作,一起建設思政教育資源庫,不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能互相促進、砥礪前行。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可以分為公共模塊和專業(yè)模塊。公共模塊是面向所有專業(yè)的,而專業(yè)模塊則是因專業(yè)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在專業(yè)模塊下,每個專業(yè)對應一個子模塊,如圖1所示。
圖1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的結構圖
在圖1 中,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中的公共模塊的子模塊是圍繞文化進行建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兩個子模塊主要是對中國文化中思政元素的提煉,中西文化差異子模塊是對中西方文化中一些主要差異問題的歸納。這三個模塊的選擇體現(xiàn)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既要集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要弘揚時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國又要面向世界的建設理念。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中的專業(yè)模塊下設機電專業(yè)、汽車專業(yè)、烹飪專業(yè)、護理專業(yè)等。這樣教師不僅可以針對所有專業(yè)學生的共性問題,選取公共模塊中的內容進行思政拓展,從而實現(xiàn)英語課與思政課的同向同行,而且可以根據(jù)授課對象不同的專業(yè)背景,選擇專業(yè)子模塊中的思政素材進行思政延伸,進而達到英語課與專業(yè)課協(xié)同育人的目的。
教師是課程思政實施的主體,教材和思政教育資源是課程思政實施的基礎,思政育人機制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育人機制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教材中挖掘的思政點、思政教育資源潤物無聲地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6],它立足課程性質,整合教學素材,聚焦育人目標。思政育人機制寓于高職英語整體育人機制之中,這體現(xiàn)了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以及課程育人與思政育人的相互融合。高職英語課程性質、育人載體和育人目標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和聯(lián)動機制,共同構建了“四三四”的動態(tài)育人新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高職英語課程育人機制
第一個“四”表示高職英語課程的四個屬性,即工具性、人文性、職業(yè)性和國際性,這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基點和切入點;第二個“三”表示高職英語課程的三個育人載體,即教材教輔資源、知識技能資源和思政教育資源,三者共同構建了高職英語課程育人的內容和載體;第三個“四”表示高職英語課程的四個育人目標,即語言能力、人文精神、職業(yè)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這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目標和歸宿。教師應基于高職英語課程的四個屬性,運用三個育人載體,最終達到四個育人目標。
高職英語課程的四個屬性是構建高職英語思政育人機制的邏輯起點。高職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毋庸多說,職業(yè)性則是高等職業(yè)教育對高職英語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有別于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的一個最重要的屬性。國際性是英語課程有別于其他外語課程的一個重要屬性,英語是現(xiàn)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對英語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增強國際意識、開闊國際視野、形成國際思維。
高職英語課程的三個育人載體也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載體和內容。英語教師不僅要選用合適的教材,分析其中每個單元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而且要挖掘其中的思政點,選取相關知識技能資源和思政教育資源進行知識點、技能點和思政點的拓展和延伸。另外,還要以教材為基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主題化、模塊化地整合、重構教材內容,形成具有邏輯相關性的系統(tǒng)架構。
高職英語課程的四個育人目標也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目標。在以往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過多地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更多地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高職英語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職業(yè)性和國際性,以及對學生人文精神、職業(yè)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的培養(yǎng)。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貫徹正是高職英語教學糾偏、回歸教育初心的大好時機。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又是高職英語課程人文屬性的內在要求。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將思政元素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全過程是新形勢下英語教學發(fā)揮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的應有之義。本文從提升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挖掘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豐富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三方面提出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并分析高職英語課程性質、育人載體和育人目標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聯(lián)動機制,構建了“四三四”思政育人機制。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充分挖掘高職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內涵,提升課程思政的適用度,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和世界發(fā)展問題,審視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的差異問題,思考面對這些問題時的責任和使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策略的歸納和總結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和研究中繼續(xù)探索和創(chuàng)新,對思政元素的選取與開發(fā)、育人策略的選擇與完善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