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陳永鋒,劉姍姍,李珍珍,王 棟,龐亞倩,張 凱
普通人群第三磨牙存在率約為90%,其阻生率高達68.6%[1]。阻生第三磨牙常導致智齒冠周炎、囊腫、鄰牙松動、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和鄰近第二磨牙牙周和牙體牙髓病等危害,因此大多數(shù)第三磨牙應預防性或治療性拔除[2-3]。第三磨牙拔除術后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疼痛、腫脹和張口受限、干槽癥等[4]。拔牙時切開翻瓣有利于手術視野的暴露,但產生的創(chuàng)傷會對病人術后的恢復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5]。本研究比較2種不同翻瓣方式對下頜遠中鄰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術中、術后并發(fā)癥及術后組織愈合的影響,探討2種術式的優(yōu)劣,為臨床拔除此類患牙提供參考?,F(xiàn)作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口腔頜面外科門診就診且需拔除下頜水平阻生智齒病人200例,其中男101例,女99例,平均年齡(26.63±3.54)歲。采用雙盲法隨機將其分為A、B組。納入標準:(1)18~40歲且無全身系統(tǒng)疾?。?2)下頜第三磨牙水平阻生且遠中鄰面暴露≥1/2;(3)Ⅱ類阻生第三磨牙;(4)依從性好。排除標準:(1)第三磨牙有齲壞或頰舌向異位;(2)第二磨牙缺失或遠中面大面積缺損;(3)第三磨牙遠中鄰面完全暴露。2組病人的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均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病人性別、年齡比較
1.2 手術方法 術前行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頰側局部浸潤麻醉。A組采用齦溝內環(huán)切法,B組采用標準封套法,用頭部呈 45°仰角手機與牙體長軸呈15°~30°,自智齒遠中面的遠中邊緣與遠中切口交界處的頰舌向中1/3開始鉆磨,向頰舌側擴大,擴大至頰舌側近骨質時停止。將牙挺放至鉆磨的間隙內,旋轉將其斷開。若近中部分過大無法取出,再將近中牙冠呈近遠中方向鉆開,呈“倒T型”,冠根分次取出,最后進行牙槽窩復位。2組均用10 mL 0.9%氯化鈉溶液沖洗拔牙窩,明膠海綿加三碘甲烷粉劑填塞拔牙窩;A組不縫合,如出現(xiàn)明顯出血則需縫合創(chuàng)口,B組縫合1針,最后給予病人無菌棉球咬在拔牙窩上方。所有手術均在同一臨床環(huán)境中由同一名主治醫(yī)師和一名口腔全科研究生共同完成。所有病人術前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1.3 觀察指標 記錄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聯(lián)系電話、阻生牙分組情況和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要求病人在第1、3天記錄疼痛、面部腫脹、最大張口度,術后第1、2天記錄出血程度,術后第7天來我院復診。復診時采用單盲法,由另一名主治醫(yī)師對病人的疼痛、面部腫脹、最大張口度、術后出血、創(chuàng)口感染、軟組織愈合進行檢查和記錄。(1)手術時間:自麻醉起效手術開始至咬無菌棉球結束。(2)術中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牙根折斷、頰側骨板骨折、舌側骨板骨折、頰舌及下牙槽神經(jīng)損傷、口角損傷、牙齦撕裂、顳下頜關節(jié)損傷。如2組均未發(fā)生則不記錄該并發(fā)癥。(3)創(chuàng)口感染:術前已告知病人,如術后感劇烈疼痛、口內有膿性分泌物、有惡臭味需來復診,由醫(yī)生檢查并記錄是否感染。(4)疼痛:采用10 cm的水平視覺模擬量表(VAS)來評定[6],0點表示無痛,1~3表示輕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10表示極痛。(5)面部腫脹:以患側耳屏最下點(T)和口角(Co)為參照點,術前用軟尺測量兩點間的體表距離(Co-T)記為L0[7],術后1、3和7 d再次測量,分別記為L1、L3、L7,記錄手術前后測量的差值。(6)張口度:術前測量最大開口時上下頜中切牙近中切角之間的垂直距離,術后1、3和7 d再次測量,記錄術后與術前2次測量間的差值。(7)術后出血:采用視覺模擬量表[8]評估出血程度,0=無出血:病人唾液中無血液;1=滲血:病人口腔內有少量血液,但不明顯;2=偶爾少量出血:病人有時有少量出血;3=持續(xù)少量出血:病人持續(xù)有少量出血;4=大量出血:病人持續(xù)大量出血。(8)軟組織愈合[9]:根據(jù)組織顏色、觸診是否出血、是否有肉芽組織存在、切口邊緣愈合情況對軟組織愈合進行評分,分為1~4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2.1 2組病人手術情況比較 A組手術時間(27.57±8.65)min,與B組(21.54±8.71)min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4,P>0.05)。2組術中并發(fā)癥主要包括鄰牙損傷、口角損傷、牙齦撕裂、舌側骨板骨折、牙根折斷、下牙槽神經(jīng)損傷、斷根移位、顳下頜關節(jié)損傷,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干槽癥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百分率(%)]
2.2 2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術后1、3、7 d,2組疼痛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n)
2.3 2面部腫脹情況比較 2組病人術后面部腫脹程度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P<0.01);A組病人術后1 d、3 d時的面部腫脹程度均明顯低于B組(P<0.01和P<0.05),2組病人術后7 d時面部腫脹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間不同時點面部腫脹程度的比較
2.4 2組最大張口度比較 2組病人術前最大張口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病人的最大張口度均隨著術后時間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術后各時間點均小于術前(P<0.05);B組病人術后1 d和3 d時的最大張口度均明顯低于A組(P<0.05);2組病人術后7 d時的最大張口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不同時點最大張口度比較
2.5 2組術后出血等級比較 術后1 d,A組出血量等級小于B組(P<0.05),術后2 d 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術后7 d 2組均無出血現(xiàn)象。
表6 2組間出血程度的比較(n)
2.6 2組軟組織愈合情況比較 術后7 d,A組軟組織愈合較B組好(P<0.05)(見表7)。
表7 2組術后7 d軟組織愈合情況比較(n)
第三磨牙拔除術是口腔頜面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10]。下頜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常需切開翻瓣,目的是去除軟組織阻力和暴露牙冠或冠周骨質,但會對局部軟組織產生創(chuàng)傷,是引起術后反應及并發(fā)癥的原因之一。手術時間、術者臨床技能、第三磨牙阻生類型和病人個體差異是影響術后并發(fā)癥的其他因素[11],本研究中由同一位主治醫(yī)生在相同的臨床條件下拔除同一阻生類型患牙,排除了術者方面對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因素。
近年來,微創(chuàng)拔牙技術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微創(chuàng)拔牙術震動小,手術時間短,可精準控制切割的方向和范圍[12]。學者們紛紛對微創(chuàng)拔牙器械和切口設計進行研究,我們在臨床中對下頜遠中鄰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采用齦溝內環(huán)形切口法取得較好效果。此術式對軟組織創(chuàng)傷較小,拔牙創(chuàng)口小,可減少食物殘渣進入拔牙窩,減少創(chuàng)口裂開及感染的機會,利于血凝塊形成。本研究中A組手術時間稍長,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第三磨牙未完全暴露,術野受限且有軟組織阻力,常需對冠部多次分割,可能造成了A組手術時間稍長。2組術后疼痛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SARAVANA KUMAR等[13]研究結果一致,疼痛是因第三磨牙拔除術導致組織和細胞的破壞,產生和釋放參與疼痛過程的生化介質,特別是組胺、緩激肽和前列腺素,所以與切口設計無直接關系。但有學者[14]對封套瓣和三角瓣進行了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在術后第3天2組間疼痛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拔牙術后12 h內疼痛最為嚴重。研究結果間差異可能與樣本選擇偏倚、樣本量大小及評價標準間的差異有關。
本研究中2組病人術后面部腫脹程度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P<0.01);A組病人術后1、3 d時的面部腫脹程度均明顯低于B組(P<0.01和P<0.05)。何錦泉等[15]研究了遠中切口與常規(guī)角形切口對術后腫脹和張口度的影響,認為切口范圍越小,腫脹和張口受限程度越低。但GOLDSMITH等[16]認為,下頜第三磨牙拔除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與切口設計無顯著相關性。國外學者[17]進行了肌電圖研究,結果示張口受限是一種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行為。本研究中在術后1 d,A組出血程度少于B組(P<0.05),B組出血程度較A組高可能與切口范圍大,創(chuàng)面滲血有關,在術后7 d,A組軟組織愈合程度優(yōu)于B組(P<0.05),此結果與DOLANMAZ等[18]研究結果一致,切口范圍越小,創(chuàng)傷越小,組織愈合越快越好。本研究未對第二磨牙牙周情況進行觀察,因為術后7 d時牙齦尚未完全愈合,會影響探診深度的測量;且第三磨牙拔除術本身會致第二磨牙探診深度增加,因此無法精確測量出單純因翻瓣引起的第二磨牙探診深度變化。
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術中、術后并發(fā)癥會對病人發(fā)音、面部形態(tài)、張口度、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19]表明,拔牙是造成口腔科病人焦慮的主要因素。為了提高病人術后的生活質量和減少牙科焦慮,口腔頜面外科醫(yī)生在不斷創(chuàng)新,尋求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fā)癥輕、病人易耐受的手術方式,因此,本研究設計此術式與傳統(tǒng)術式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其優(yōu)劣。本研究僅在齦溝內將牙冠與軟組織分離,軟組織表面無切口,而封套瓣切口位于口內,病人進食摩擦可致縫線脫落或切口裂開,增加感染發(fā)生率。齦溝內環(huán)形切口法拔除下頜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也有其局限性,對于完全埋伏或暴露過少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采用此切口無法充分暴露牙冠,會增加拔牙難度,不利于牙齒脫位。本研究的前提條件是下頜遠中鄰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此術式對醫(yī)生的臨床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但經(jīng)過規(guī)范化培訓一般均可完成。綜上所述,對于下頜遠中鄰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可采用齦溝內環(huán)形切口法拔除患牙,并發(fā)癥少且軟組織愈合快,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