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之
遼寧鞍山的志愿者楊寧近路騎行、遠路乘車,自費10多萬元,足跡遍布黑龍江、吉林、遼寧、陜西、河北、江西、山東、廣西等8個省、自治區(qū)大小200余座烈士陵園,走訪村屯195個,行程1.5萬公里——
“這是國家的事,你個人去辦太費力了!”
“能找到一個算一個!”
2021年清明節(jié)的清晨,遼寧省錦州市解放錦州烈士陵園里迎來一群特別的訪客。他們大多來自貴州農(nóng)村,第一次來到錦州,是為了祭拜去世多年的親人?!按笸夤珓⒍ǚ际窃诮夥艖?zhàn)爭中犧牲的,我們一直在網(wǎng)上搜不到他的名字,直到2020年他出現(xiàn)在一份名單里。”烈士親屬鐘明梅感慨萬千。她說的名單,出自遼寧省鞍山市的一位志愿者——楊寧之手。
現(xiàn)年61歲的楊寧,自小就崇拜英雄。他從遼寧大學(xué)考古系畢業(yè)后到鞍山市臺安縣博物館工作。2007年,在進行考古普查的過程中,他走訪多個烈士陵園,得知幾十年來許多烈士一直無親人來祭拜,“這讓我很是痛心,內(nèi)心久久無法平靜”。同時,楊寧在《抗美援朝搶修鐵路史》一書中看到,有臺安籍烈士埋骨他鄉(xiāng),而家中親人并不知情。思考許久,楊寧萌生了一個想法:在工作之余,投入一部分精力尋找烈士的安葬地,幫烈士“回家”。楊寧把烈士陵園中信息不翔實、沒有聯(lián)系到親人的烈士名字用手抄下來,回到家里進行整理,同時發(fā)揮在博物館工作的優(yōu)勢,反復(fù)從各地縣志以及相關(guān)資料中尋找線索。起初,他主要關(guān)注并查找遼寧籍,特別是鞍山及周邊地區(qū)的烈士。他將烈士信息編成號,然后逐一攻關(guān),為烈士們尋找親屬。
“一邊是烈士的孤獨,一邊是烈士親屬苦苦的思念,如果能夠準(zhǔn)確地將烈士的安葬地告知他們的親屬,也是對烈士莫大的安慰?!蓖聜冊詾闂顚幨占砹沂啃畔⑹菫榱藢懻撐臅x職稱,后來得知他的真實想法后,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但也有人勸他:“這是國家的事,你個人去辦太費力了!”楊寧不為所動:“能找到一個算一個!”
就這樣,楊寧靠著一輛自行車,踏上了為烈士尋親之路。每到休息日,他白天外出走訪,晚上整理材料,經(jīng)常奔波數(shù)日卻一無所獲。楊寧不甘心,決定跨省尋找。利用節(jié)假日,他一次又一次奔赴外地,一去數(shù)日,交通費、住宿費都自掏腰包。妻子不樂意了:“一分錢都不給報銷,孩子上大學(xué)正需要錢,哪頭重要你自己不清楚嗎?”楊寧耐心做妻子的工作。直到2016年,楊寧獲評鞍山市道德模范,妻子才轉(zhuǎn)變態(tài)度。
在遼寧,兩百公里以內(nèi)的地方,楊寧都騎自行車過去。他出行時要帶兩件寶貝,一個黑色的舊書包和一輛自行車。兩百公里的距離,楊寧要騎行一天的時間,如果遇到天氣不好,不能到達目的地,他便花費15至20元在途中小旅館里休息一晚。為趕路,楊寧途中餐飲十分簡單,用保溫杯帶上開水,餓了泡一包方面便或是啃一點面包充饑。當(dāng)問及這些年的花銷時,楊寧擺擺手:“為烈士尋親,不提錢。”
就這樣,連續(xù)8年他為230余位烈士尋找到了親屬。2019年,楊寧被遼寧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評為“遼寧好人·身邊好人”,還被遼寧省慈善總會授予“遼寧公益紅人”稱號。
“這是我們第一次集中找到這么多烈士的家屬,非常感謝楊寧?!?/p>
2020年3月,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wù)廳收到一封尋親信和一本小冊子,冊子上記錄有抗美援朝烈士名字、籍貫等信息。這些信息,楊寧收集整理了5年。
2015年,楊寧在錦州市解放錦州烈士陵園走訪時,聽聞埋在這里的五六百名志愿軍烈士幾乎沒有后人來祭拜過,決定為他們尋親。經(jīng)過初步整理,他發(fā)現(xiàn)這里來自貴州的烈士多達109人。這些烈士都是一人一墓,大多是抗美援朝志愿軍烈士,當(dāng)年立下的墓碑經(jīng)過幾十年風(fēng)雨侵蝕,有些已經(jīng)字跡模糊。
由于年代久遠,拍攝低矮墓碑上的字,必須蹲下身子仔細辨認。只要看到有“貴州”兩字,楊寧都會立即蹲下細看,并拿起相機尋找合適的角度進行拍攝?!拔乙阉匈F州籍的烈士墓碑都拍下來,留作資料?!币恍行袑ふ?,一個個辨認,蹲下,起立,又蹲下……不一會兒,楊寧就大汗淋漓,累得直不起腰了。他稍作休息,咬牙給自己鼓勁:“就算跪著,我也要全部拍完。給烈士們下跪,應(yīng)該的?!睏顚幾阕慊?天時間把所有的貴州籍烈士墓碑都辨認了一遍,拍下了一百多張資料照片。
如果是遼寧地區(qū)的烈士,楊寧會馬上行動,到烈士家鄉(xiāng)拜訪當(dāng)?shù)孛裾块T或退役軍人事務(wù)部門,繼續(xù)核對原籍地登記的烈士信息,再據(jù)此尋找烈士家屬??少F州路太遠了,涉及的烈士又多,“我只能整理好烈士的所有信息資料,等待時機”。
2020年3月,楊寧給貴州方面寄去尋親信,為長眠在解放錦州烈士陵園的109名貴州籍烈士尋親。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wù)廳領(lǐng)導(dǎo)對楊寧的來信極為重視,立即調(diào)動全省有關(guān)部門及媒體力量,查閱文獻、調(diào)查走訪,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最終確認了109位烈士的名字,同時找到了23位烈士的家屬。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wù)廳副廳長盧剛由衷贊嘆:“這是我們第一次集中找到這么多烈士的家屬,非常感謝楊寧。”
“為英烈找親人,我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中國人應(yīng)該做的事,以后也會一直做下去。我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記得,那些為新中國獻出生命的英雄們?!?/p>
到各地尋訪烈士的相關(guān)信息,常有人好奇地問楊寧:“大老遠跑來,你是烈士的什么人???”為少費口舌,楊寧經(jīng)?!俺吨e”,“他是我二叔”“他是我舅舅”,后來,他干脆只回答兩個字:“親人?!?/p>
在楊寧眼中,每一位犧牲的烈士都是親人,“沒有他們的舍身報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就是我的親人。”
每一次找到烈士家屬,他都陪同他們前往陵園祭拜,并默默用手機記錄下他們祭拜的一幕幕畫面。
2014年,楊寧在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尋找烈士信息時,偶然看到“李繼堂”3個字,感覺有些熟悉,便詳細打聽。陵園工作人員告訴他,這位李繼堂烈士生前是志愿軍一名連長,在朝鮮戰(zhàn)場負重傷后,被轉(zhuǎn)移到吉林野戰(zhàn)醫(yī)院救治,送來時已經(jīng)說不出話,犧牲后被就地安葬在這里。得知李繼堂的籍貫在遼寧,楊寧立刻到市民政局檔案中查詢。幾萬人的名單,楊寧餓著肚子查了4個多小時,終于在發(fā)黃的重傷員檔案卡片上印證了他的記憶:李繼堂,遼寧省臺安縣黃沙坨鎮(zhèn)新發(fā)村人。
仿佛將埋藏在地下的寶貝挖出來一樣,楊寧興奮得直掉眼淚,連夜坐火車往家趕。第二天一大早,在縣民政局的檔案材料里再次確認后,他騎上自行車趕往新發(fā)村。走遍全村,他從一位老黨員口中得知,李繼堂沒有子女,其他親屬全部搬到了本溪,唯有一個侄女生活在附近的侯家村。不顧勞累,楊寧又蹬上自行車騎了六七里路,終于在侯家村找到李繼堂的小侄女。“我二叔參加抗美援朝后就沒回來,60多年了,我們都以為他死在了朝鮮,原來他埋在長春?!崩罾^堂的侄女說完,立即打電話給住在本溪的姐姐,告訴了她這個消息。80歲的老姐姐聽聞驚呆了,說她還能記起叔叔的往事,也存有李繼堂的照片。第三天早上,李家人趕到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跪在李繼堂墓碑前痛哭……此時,陵園工作人員將楊寧的手緊緊握住,在他們眼中,這位瘦弱的志愿者,也是英雄。
多年來,從不被理解到獲得全社會的贊譽,楊寧吃了不少苦,但他從不覺得苦:“和犧牲的烈士比,我這點付出算得了什么!”
14年間,近路騎行,遠路乘車,楊寧自費10多萬元,足跡遍布黑龍江、吉林、遼寧、陜西、河北、江西、山東、廣西等8個省、自治區(qū)大小200余座烈士陵園,走訪村屯195個,行程1.5萬公里,已為400多位英烈找到了親人。2020年12月4日,中央電視臺先后兩次播報了楊寧為烈士尋親的事跡,播出時間長達10分鐘。
2021年4月,作為全國唯一的烈士尋親志愿者代表,楊寧到北京參加了退役軍人事務(wù)部組建的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wù)平臺啟動儀式。隨后,央視對此進行了相關(guān)報道并專門采訪了楊寧。說起這么多年的經(jīng)歷,他十分感慨:“為英烈找親人,我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中國人應(yīng)該做的事,以后也會一直做下去。我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記得,那些為新中國獻出生命的英雄們?!?/p>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