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嵩洲
(浙江省春暉中學 浙江 紹興 312300)
陳 新
(紹興市上虞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浙江 紹興 312300)
2020年11月24日,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zhàn),此次任務實現(xiàn)了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自動采樣、首次月面起飛、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畫上圓滿句號.
物理核心素養(yǎng)強調(diào)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學生需了解物理學相關科技熱點,體會物理對國民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嫦娥五號”備考研究,是教師利用重大科技事件,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絕佳契機.
地面發(fā)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全長約60 m,起飛最大質(zhì)量約870 t,起飛最大推力約1.06×107N(資料述:1 060 t).
根據(jù)上述素材,我們可以設置時間、位移、單位制類簡單概念題; 也可以從動力學、運動學角度設置問題;還可以設置超重、失重類問題等.
【例1】承擔嫦娥五號探測器發(fā)射任務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箭體全長約60 m.在點火瞬間,發(fā)動機提供1.0×107N的推力,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假設火箭在豎直升空的起始階段加速度可視為恒定,圖1為試驗發(fā)射后第5 s末的照片(注:實際發(fā)射在夜間,圖片不清晰).地表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不考慮點火瞬間質(zhì)量的變化,則點火瞬間,箭體總質(zhì)量約為( )
圖1 例1題圖
A. 8.0×104kg
B. 8.0×105kg
C. 8.0×106kg
D. 4.0×106kg
解讀:本題教與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讀圖、估算能力:從圖示、照片中獲取信息,將箭體全長60 m這一信息與圖中刻度結合,估算位移;
(2)運動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加速度的計算;
(3)受力分析和牛頓第二定律綜合運用的能力:箭體總質(zhì)量的計算……思維一波三折,能力要求高.
剎車捕獲:2020年11月28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上空進行兩次制動,進入預定軌道.第一次剎車,先被月球引力捕獲,在一個周期約為8 h的環(huán)月橢圓軌道Ⅰ上運動;第二次近月成功制動后進入高度約為h=200 km的環(huán)月圓軌道,探測器環(huán)月飛行周期約為T=126.93 min.已知月球半徑為
R月=1.738×106m
根據(jù)上述素材,我們可以求中心天體質(zhì)量、平均密度;設置變軌類問題;可以定性比較橢圓軌道和圓軌道的運行速度等參量;可以對環(huán)月圓軌道運動參量進行定量求解等.
【例2】嫦娥五號探測器是我國首個實施月面采樣返回的航天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等多個部分組成.為等待月面采集的樣品,軌道器與返回器的組合體環(huán)月做圓周運動.已知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地球質(zhì)量m1=6.0×1024kg,月球質(zhì)量m2=7.3×1022kg,月地距離r1=3.8×105km,月球半徑r2=1.7×103km.當軌道器與返回器的組合體在月球表面上方約200 km處做環(huán)月勻速圓周運動時,其環(huán)繞速度約為( )
A.16 m/s B.1.1×102m/s
C.1.6×103m/s D.1.4×104m/s
解讀:本題教與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對象建模能力:研究誰、繞誰轉(zhuǎn);
(2)數(shù)據(jù)分析遴選能力:本題給出過量數(shù)據(jù),有干擾,學生需正確選取有效信息;
(3)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能力:萬有引力定律與圓周運動模型結合,分析計算……
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的主要工作是采樣挖土,這也是我國首次月面自動采樣.月面工作環(huán)境復雜、惡劣.我們可以依托“月面”“地面”這兩個不同工作環(huán)境,設置月面起降運動類、月面機車啟動類、太陽能電池吸能放能類問題等.
【例3】在離地球表面和離月球表面高5 m處,由靜止各釋放一片小樹葉,小樹葉落到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的時間分別約為( )
A.0.5 s 2.56 s B.1 s 2.56 s
C.2.56 s 1 s D.4 s 2.56 s
解讀:本題教與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洞察能力:月表和地表重力加速度不同,月表幾乎沒有大氣;
(2)模型成立的條件分析:自由落體運動是不是無條件成立的?
(3)具體物體抽象建模能力:在地面附近,樹葉的下落能不能忽略空氣阻力,能不能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月面附近又如何?換作石頭類重物又如何……
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探測器交會對接,是我國航天器首次實現(xiàn)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此次交會對接,上升器質(zhì)量比軌道器與返回器的組合體質(zhì)量小很多,常規(guī)的碰撞對接方式不可行.軌道器與返回器的組合體逐步靠近上升器,以抓抱方式捕獲上升器,完成交會對接.形象地說就是“一大追一小,一抓連一抱”,難度相當于在萬里之外穿針引線.
根據(jù)上述素材,我們可以設置對接信號傳輸類概念辨析問題;設置動量守恒類問題;甚至可以定性分析對接位置的窗口期問題等.
【例4】(多選)嫦娥五號探測器月表土壤采樣完成后,攜帶土壤樣品總質(zhì)量為m1的上升器在月面升空,開啟返程之旅.在預定交會對接區(qū)域,質(zhì)量為m2的軌道器與返回器的組合體(簡稱“軌返體”)以速度v2追上并迅速捕獲速度為v1的上升器,成功完成交會對接,并以共同速度v共飛行幾秒鐘.假設整個交會對接過程可看作在一直線上完成.則( )
圖2 例4題圖
B.整個交會對接過程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
D.交會對接過程,軌返體對上升器的沖量約為m1v共-m1v1
解讀:本題教與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過程建模能力:對接過程本質(zhì)是完全非彈性碰撞模型;
(2)綜合利用動量、能量解決問題的能力;
(3)動力學知識求質(zhì)量:若已知軌返體對上升器的沖量及上升器的速度變化,如何求上升器質(zhì)量……
返回地球:航天器如果以過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持續(xù)摩擦產(chǎn)生的劇烈高溫將帶來極大風險,因此必須減速.“太空水漂”——航天術語稱“半彈道跳躍式返回”.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后,調(diào)整姿態(tài),再次升高,其速度進一步降低至第一宇宙速度以下,返回器再次下落,返回地球.
根據(jù)上述素材,我們可以設置做功與能量問題;設置下落過程的受力問題;設置下落過程極限加速度與宇航員安全問題等.
【例5】(多選)“太空水漂”,術語稱“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即在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后,調(diào)整姿態(tài),使其再次升高,其速度會進一步降低,然后再次返回地球.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嫦娥五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120 km處,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11.2 km/s)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外層A點,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E點附近(圖中E點為AB段的最低點),返回器調(diào)整姿態(tài),向上躍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F后又開始下降,之后再次進入大氣層外層,到達圖中C點時速度約為7.9 km/s,實施第二次氣動減速.在降至距地面約10 km高度時,打開降落傘完成最后階段減速并保持姿態(tài)穩(wěn)定,最終平穩(wěn)著陸在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預設區(qū)域,圖中D點.其中A,B,C在同一高度上,高度120 km之外空氣阻力可忽略不計.返回器質(zhì)量設為300 kg.則( )
A.從A點到C點過程中返回器克服大氣層阻力做功約為9.45×109J
B.B點到C點過程中,返回器機械能守恒
C.返回器在F點的瞬時加速度為零
D.返回器從C點到D點運動過程始終處于失重狀態(tài)
圖3 例5題圖
解讀:本題教與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過程分析能力:做功始末位置的選取及分析計算;
(2)特定位置、狀態(tài)的分析:如F點的力、能、速度、加速度等;
(3)規(guī)律是否成立的條件判斷能力:如哪些位置返回器仍滿足機械能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