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6月18日,對于年過花甲的張進和他的家人來說,這一天期待了太久。在山東省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失散多年的張進終于和家人團聚,壓抑多年的情緒在那一刻化作了眼淚。從陜西興平到山東濱州,相隔1000多公里,他們整整找尋了18年。
今年2月,張進被濱州救助管理站救助,因患有精神疾病,無法提供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救助站工作人員將其送進醫(yī)院治療。
隨著狀況日漸好轉,在回訪中,張進說出興平市、國棉八廠、火車站等零散地理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員立即根據信息在一些平臺發(fā)布尋親公告,僅兩天后,張進的家人就在網上找到了走失18年的他。
在救助管理機構,有一群因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礙等原因無法與家人團聚的受助人員,被稱為滯留人員,他們身體、精神脆弱,安置難、管理難、風險大,成為各地救助管理機構的“老大難”。
2015年,濱州救助管理站抽調站內社工成立尋親工作小組,著手探索滯留人員尋親工作。尋親小組每周定期對滯留人員進行回訪,通過面對面交流獲取有效信息,電話、網絡核實信息等方式開展尋親工作。
尋親小組總結出“一看二聽三問四查”的四步尋親工作法,“一看”即看受助人員的體貌特征、穿著、隨身攜帶的物品和日常生活習慣等信息,判斷受助人員的民族、在外流浪時間等;“二聽”,即聽滯留人員的口音判斷流出地大致區(qū)域;“三問”,即詢問受助人員的個人及家庭信息;“四查”,即根據獲取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工具以及聯系公安機關進行查詢。
四步尋親工作法下的是繡花功夫,有效提升了尋親效率,并在民政部網站和山東省民政廳簡報刊發(fā)推廣,成為濱州救助尋親工作的1.0版本。
近年來,濱州救助管理站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強化部門配合、引入新媒體手段、加強與志愿組織對接力度等方式提升尋親工作效能,并將原有尋親工作提檔升級,形成“社會化尋親”的尋親工作2.0版本。
社會化尋親是跳出救助管理機構單打獨斗的固有思維,通過強化宣傳引導和部門配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參與尋親工作。
濱州救助站曾救助過一名來自四川涼山的流浪人員朱世瓊。為克服溝通障礙,救助站邀請當地四川籍大學生與其溝通,溝通無果后,錄下音頻、視頻發(fā)送到頭條尋人、微信尋親群、寶貝回家網等平臺。同時,救助站通過采集DNA、人臉比對等方式,綜合運用一切資源和手段幫助其尋親。
半年后,寶貝回家網的志愿者提供了重要線索,經過進一步溝通,確定了朱世瓊的身份,此時距離她離家出走已足足21年。
通過探索社會化尋親、理順落戶安置流程,濱州救助管理站已連續(xù)4年實現“零滯留”。
在探索社會化尋親的過程中,濱州救助管理站秉承多元共治理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尋親工作。通過與電視臺、報社開辟“社會暖燈”專欄,提出“社會暖燈需要全社會點燃”的口號,每周一期對救助管理工作進行報道,講解救助政策,講述救助尋親中的感人故事。
濱州救助管理站黨支部參加“我和我的黨支部”節(jié)目錄制。
同時,借助新媒體手段,用“云平臺”手機客戶端直播救助現場、尋親經歷、被救助人員返鄉(xiāng)歷程,通過圖片、文字、音像等途徑還原現場,提高社會對救助管理工作的認知度、參與度和認同感。
在護送“無名氏86”返鄉(xiāng)的過程中,山東、四川、廣州及濱州的電視媒體共同參與,山東衛(wèi)視公共頻道連續(xù)11天跟蹤報道《無名氏86的回家路》,引起強烈反響。濱州市民政局局長還受邀參加山東衛(wèi)視“政事面對面”欄目,介紹尋親工作經驗。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社會暖燈”成為濱州民政的一張名片,濱州救助管理站將“社會暖燈,照亮回家路”創(chuàng)建為黨建品牌。
“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是我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睘I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說。內蒙古赤峰市的田亞清因傷失憶,今年3月,濱州救助管理站通過人臉比對、DNA比對最終確認了他的身份信息。
回家路上,田亞清說自己還要回來,因為他覺得濱州的人對他太好了,等回去見到母親,把一切安頓好后,再回濱州務工。
救助工作中,常有一些感人瞬間讓人難以忘懷。
濱州救助管理站曾經救助過一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對于既往她已經沒有印象。到救助站后,工作人員經?;卦L,與其交流。
“一次,我們給老人帶了些橘子,剝開后,她掰了一瓣塞到了我嘴里。那一刻,或許是把我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后來通過電視尋親,老人的兒子把她接回了家。雖然已不認識自己的兒子,但老人很自然地摸了摸兒子的臉,還給他掖好褲腳。”濱州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劉飛鵬回憶。
在護送受助人員吳根回河南平頂山與家人見面時,吳根的女兒舉著錦旗向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跪了下來。
“工作人員趕緊把她扶起來。她的這一舉動,是感謝黨和政府對流浪人員這個群體的不放棄?!眲w鵬說,救助管理人員就像一座橋梁,向流浪乞討人員傳遞黨和政府的關愛,這一刻,大家從內心深處感到使命神圣,為能從事這樣一份工作而自豪。
無數個感人肺腑的瞬間,引起了電影人的注意。2020年7月,濱州救助管理站參與拍攝了國內首部關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現實題材電影《歸路》。
電影《歸路》以濱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以溫情、親情為主線,通過救助站的工作推進敘事,圍繞“街頭救人”與“內心自救”的救助故事展開。救助站工作人員劉斐在幫助流浪者老梁尋找家人的過程中,不斷彌補老梁曾經犯下的錯誤,幫助老梁重新回歸生活,也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了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