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全 張麗萍
(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湖北 武漢430000)
臨床上,冠心病是發(fā)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該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一系列心臟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1]。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升高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發(fā)病率顯著提升[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手術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式,其能有效緩解患者心肌缺血及改善冠脈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者心功能。有研究資料指出,介入手術后的心臟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運動能力有重要作用[3]。為探討心臟康復訓練在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8-9月收治的冠心病PCI手術患者200例,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針對冠心病的描述[4];(2)患者均接受PCI手術治療;(3)患者認知功能正常,可進行簡單交流;(4)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與此同時,排除預計生存期不足一年、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認知功能障礙者。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平分為兩組,對照組男59例,女41例;患者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8.9±10.2)歲;冠心病病程在6-18個月之間,平均病程(10.0±2.0)個月。觀察組男57例,女43例;患者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57.2±9.5)歲;冠心病病程在6-19個月之間,平均病程(10.6±2.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在PCI介入手術后行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安全用藥指導、飲食指導、指標檢測等方面。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心臟康復訓練,主要內容如下:(1)運動訓練。PCI介入手術后6h,適當抬高床頭,指導患者進行被動或主動肢體運動。PCI介入手術后12h后,鼓勵患者坐起運動,每天2次,每次20min。手術后1d,可以指導患者雙腿垂放在床邊,每天2次,每次15min。PCI介入手術后第2d,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并進行坐椅子訓練。PCI介入手術后第3d指導患者緩慢行走,并進行直立、伸展等輕微活動。PCI介入手術后第7d,結合患者心肺功能結果進行負荷評估,并按照40%-60%執(zhí)行,之后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阻抗練習和有氧訓練。注意練習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避免過度運動,以患者耐受為主。(2)呼吸訓練。為患者安排專業(yè)的醫(yī)生進行呼吸訓練指導,主要包括深呼吸訓練、胸式呼吸訓練和腹式呼吸訓練。每次10-15min,每天進行2-3次呼吸訓練[5]。(3)出院指導。加強患者出院指導,叮囑患者每周進行2次鍛煉,每次45min,每天進行2組呼吸練習。指導患者記錄6min步行距離,根據(jù)個人情況,及時調整康復方案。
在兩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隨訪觀察以下指標:(1)統(tǒng)計兩組最大攝氧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最大心率指標 選擇多普勒彩色超聲診斷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分數(shù)與患者心肌收縮能力呈正比。選擇肺功能檢測儀,測定患者最大心率和最大攝氧量。(2)比較兩組運動耐力情況 選擇6min步行實驗測試患者運動耐力,分別于訓練前以及訓練3個月后進行6min步行實驗,距離越大,提示患者耐力越高[6]。(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選擇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評估兩組患者整體生活質量,該量表主要包含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疾病認知、心絞痛發(fā)作、治療滿意度等指標,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7]。
采用SPSS21.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綜合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最大攝氧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最大心率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最大攝氧量(1152.7±43.8)mv/min、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9.4±5.2)%、最大心率(89.4±2.8)次/min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最大攝氧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最大心率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最大攝氧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最大心率指標比較(±s)
?
干預前,兩組運動耐力情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運動耐力情況(387.9±35.4)m明顯提升,顯著好于對照組(315.3±29.3)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耐力情況比較(±s,m)
表2 兩組運動耐力情況比較(±s,m)
?
觀察組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87.7±11.8)分、疾病認知(88.6±12.0)分、心絞痛發(fā)作(85.6±14.3)分、治療滿意度(87.9±12.1)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
冠心病患者PCI介入手術治療后,需要較長時間的康復治療,這對臨床護理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常規(guī)康復訓練是以疾病為基礎的康復聯(lián)系,根據(jù)疾病指標采取康復訓練措施,缺乏針對性,且僅開展日常護理指導,無法更好地滿足患者身心健康發(fā)展需求[8]。
心臟康復訓練強調患者術后運動鍛煉的重要性,其強調將干預重點放到患者運動鍛煉方面,定期評估患者各項指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訓練干預[9-11]。在本文研究中,主要給予觀察組患者心功能鍛煉和肺功能鍛煉,前者主要以運動訓練為主,后者主要是呼吸訓練為主。在具體干預過程中,以患者最大運動負荷量為基礎,不過度、不強求,這能在有效促進患者身體康復的基礎上,避免過度訓練帶來的不適感。患者長期且規(guī)律性地開展心臟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自身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改善患者冠狀動脈血流狀態(tài),改善心肌收縮功能,進而有效拮抗心室重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隨訪表明,觀察組最大攝氧量(1152.7±43.8)mv/min、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9.4±5.2)%、最大心率(89.4±2.8)次/min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運動耐力情況(387.9±35.4)m明顯提升,顯著好于對照組(315.3±29.3)m,觀察組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87.7±11.8)分、疾病認知(88.6±12.0)分、心絞痛發(fā)作(85.6±14.3)分、治療滿意度(87.9±12.1)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曹云艷的研究資料相吻合[12],提示心臟康復訓練在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的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PCI術后行心臟康復訓練有利于增強心功能,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