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杰 向浩
摘要:孔乙己作為魯迅筆下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歷來備受重視,讀者對其屢有新的解讀。經典小說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矛盾的集合體,或者說,其身上充滿了“悖論”??滓壹阂膊焕?,這些“悖論”正是讀者深入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抓手。通過深入分析“悖論”的構成和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從“悖論”這一元素切入,深入研讀文本,我們對孔乙己的悲劇性命運的把握就能更為深刻。
關鍵詞:衣著;言語;人格;悖論;《孔乙己》
西方文論中的“悖論”是一個較為流行的概念,它對于解讀《孔乙己》同樣具有啟發(fā)意義。廖昌胤認為,“悖論的基本含義是超越現(xiàn)存的概念與觀點,‘表面看來是邏輯矛盾或者荒謬的陳述,結果卻能從賦予其積極意義方面來解釋?!薄般U摗?的產生是需要先決條件的。他進一步指出,“悖論首先要有一個‘期待,還要有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還必須與期待相沖突。更確切地說,悖論是一個‘與期待相沖突的事件,是一個關于特定情節(jié)的陳述。”孔乙己,是耐人尋味的怪異的文學形象。從顯性的衣著與語言,到隱性的人格,關于孔乙己的方方面面,都充滿著“悖論”。因為人物與環(huán)境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可以說孔乙己是一組“悖論”的集合。
一、充滿“悖論”的衣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剛出場時,魯迅這樣介紹他,可謂一出場就難逃“悖論”的糾纏。這是一個飽含矛盾感與怪異感的判斷句?!罢局染啤保投桃聨鸵恢?,意味著沒有身份與地位;“穿長衫”,標榜自我的文化角色,即斯文的讀書人。糅合在一起,表明孔乙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被尊重的;然而,孔乙己卻堅信自己明明就是有身份與地位的讀書人。這就造成了奇怪的割裂感,此即“悖論”。它反映主客觀之間存在著尖銳的沖突,兩個世界在激烈地碰撞,各自卻又神奇地運行著,誰也沒能左右誰。結果是,孔乙己照樣自傲地穿他的長衫,眾人照樣是看不起他??滓壹骸按┑碾m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對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乙己有一種偏執(zhí)的心理,即對長衫有著病態(tài)的迷戀。穿長衫固然是體面的,但又臟又破的長衫,卻是極度不體面的。那孔乙己究竟是怎樣的心態(tài)?或許,在孔乙己心中,長衫就是長衫,不是粗布短衣,二者有本質的區(qū)別,其本質還與破舊無關;讀書人就是讀書人,落魄的讀書人也是讀書人,其本質與是否功成名就,或是否有真才實學無關??偠灾?,“長衫”“讀書人”這些標簽很重要??滓壹簯阎@樣扭曲的心理,雖然在中上層讀書人那里難免自卑,但是在底層勞動者面前仍舊難掩優(yōu)越感與自負之態(tài),這是“衣著悖論”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被打折腿了,再來到酒店時,穿的是破夾襖,固然有天冷的因素,更有特殊的意蘊存焉。此處,以破夾襖代替長衫,象征著孔乙己作為讀書人最后的尊嚴與體面也無力維護。與此同步,原先尚且可以站著喝酒的孔乙己,頹敗到只能以“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的古怪形象示人。這時的孔乙己仍不甘心徹底撕掉“讀書人”的身份標簽,然而其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客觀形象卻無力支撐讀書人的面貌,其境況之慘,甚至還不如底層勞動者,這就是“悖論”。原先在憤懣之際,竭力與人爭辯以證明清白的孔乙己,退步到不再強烈地自我辯護,只報之以簡短而不流利的殘詞殘句的光景;原先還能愜意地“排”出九文大錢買兩碗酒與一碟茴香豆的孔乙己,淪落到只能勉強“摸”出四文錢買一碗熱酒,并且有誠信優(yōu)點的他也困窘到連十九個錢也拖欠許久都不還的狀態(tài)。而經濟狀況的急劇惡化,對其人格的消極作用極其強烈,這是造成“悖論”的現(xiàn)實基礎。
總之,孔乙己慣以長衫掩飾內心的虛弱與蒼白,以其在人前宣示自己所固守的角色,這種艱難與執(zhí)著,已經發(fā)展到心理痼疾的地步??滓壹弘y以擺脫衣著“悖論”的糾纏,他的堅守與人們對他身份的期待格格不入。
二、充滿“悖論”的言語
孔乙己的言語是晦澀的,總喜歡說一些讓大家不明其意的話。魯迅在描寫孔乙己的語言時這樣寫道: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薄斑@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薄安欢嗖欢啵《嗪踉??不多也。”
這些言語,是與大眾對孔乙己的期待完全背離的,是“悖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1)用詞生僻晦澀。在日??谡Z交際中,我們通常講究通俗易懂,以便快捷、高效地溝通?!爸跽咭病笔俏难晕闹谐R姷恼Z言現(xiàn)象,一般情況下只是在讀書人的書面表達中使用,不用于口頭。但是孔乙己卻反其道而行之,總將文言文的詞匯掛在嘴上,這本身就是反常的、錯位的,背離了正常軌道,這是淺層的“悖論”。更奇怪的是,孔乙己居然自己不覺得奇怪,反倒是習以為常了,這是深層的“悖論”。(2)交流不看對象。值得留意的是,孔乙己的話真的很難懂嗎?文中直接引述了兩處:“君子固窮?!薄岸嗪踉??不多也。”它們均出自儒家經典《論語》。這樣的話,在讀書人心中早已是滾瓜爛熟,一聽就懂。然而,作者有意識地將情境設置為孔乙己對著一群傳統(tǒng)文化層次很低的人群(短衣幫們、掌柜、作為小伙計的“我”)講話。于是,便產生“難懂”的感覺。其實是視角問題,也可以理解為“錯覺”或“誤會”。而這些,正構成一種“悖論”,使讀者對孔乙己的艱難處境有著更深刻的感受與認識。退一步看,孔乙己用有悖于日常交流的詞句,倒有自言自語、不求人懂的意味。(3)姓名莫名其妙??滓壹褐皇切湛?,原本的名字被隱去,具體情形,不得而知。其在公開場合流行的名字竟然是拜人所賜,來自“上大人孔乙己”這樣文理不通的句子。這正是大家對其語言錯位風格的絕妙譏刺方式,即以名字的“不通”回應語言與現(xiàn)實的“不通”。而有趣的是,他本人居然習慣了這個叫法,沒有絲毫反抗的跡象;眾人也習慣了。而正是因為各方都習慣了,達成了某種默契,更值得讀者深思。對于“悖論”習焉不察,正是“悖論”中的“悖論”。
言語體現(xiàn)的“悖論”,背后指向的是思維與情感。這蘊含著孔乙己自我的固守姿態(tài)與眾人基于娛樂心態(tài),對其不合常理的“矯治”策略。
三、充滿“悖論”的人格
孔乙己的人格也是充滿“悖論”的,這一點可以從他關于“竊書”的自我辯護、與“我”及鄰居孩子之間的對話,以及文人氣充盈的脾性中窺見。
(一)充滿“悖論”的自我辯護:關于“竊書不能算偷”
文本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當別人說孔乙己又偷了何家的書并被吊著打時,他這樣為自己辯護:“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說完后,他還有一堆在眾人耳朵里難懂的話?!案`書”被孔乙己強調了兩次??滓壹阂浴案`”字為自己的行為定性。在常人的世界里,“竊”與“偷”,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如果硬要說區(qū)別,那勉強可以說“竊”比“偷”更文雅一些,更能滿足掩飾錯誤的心理需要,也更有一種文字上的炫耀味道——我會用委婉的“竊”,你們只能用直白的“偷”。一樁在大眾眼中本來十分丟臉面的丑事,通過孔乙己的自以為是的辯解,反而被美化了,變得富有正面的意義,這就是“悖論”。并且,這里先從反面角度用了一個判斷句——“竊書不能算偷”,再用一個簡短有力的感嘆句——“竊書!”,外加一個看似詭異的反問句——“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造成一種義正詞嚴、真理縈身的感覺,勢頭唬人。明眼人一聽,便知其謬誤。
然而,孔乙己為什么要這樣表述呢?
首先,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笨滓壹涸缫焉钍芸婆e制度毒害,內心將可資獵取功名富貴的書以及與書相關的事物和行為都看得很高尚、很光榮甚至很神圣。自然,常人眼中可恥的偷竊行為,在讀書人那里并不存在,“偷”與“書”是不能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或者至少可以罔顧事實,加以美好的修飾??滓壹和禃⒎且粌纱?,后面重點寫他偷到丁舉人家。依照互文性的語境,也是在偷書??滓壹和禃砂a,其精神與心理已經出現(xiàn)了嚴重的危機。
其次,退一步看,孔乙己偷竊的對象集中為書,是附帶著特殊情感的精神產品,而不是普通的生活實用物品。偷書,也算是“雅偷”,而非“俗偷”。這倒又讓讀者對其惡感不那么嚴重,甚至報以幾分同情乃至異樣的“贊賞”。從讀者的角度看,在反常的事件與反常的感受中,也存在著“悖論”。退一步說,孔乙己嗜書如命,也是情懷傍身。他經常性地口吐雅詞,也并非全無道理,往往還貼合語境,多少還是有些學問與文化功底。至于始終都沒有考中秀才,也許就是造化弄人。
總體而言,孔乙己竭力為自己的過錯做出超越常態(tài)的辯解,已然不知羞恥,構成了“悖論”。他也不反思,多次被打仍不知悔改,可見其人格缺陷。
(二)充滿“悖論”的對話:關于“你讀過書么”
孔乙己和“我”之間也有過對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第七段)這句話,孤立地看,貌不驚人,似乎不值得深究。需要追問的是:為什么孔乙己不問別的,偏偏這么問?一個人的言語內容,背后指向心理結構與思維模式。其實,孔乙己如此提問,恰恰符合人格特征。他幾十年來沉浸在書本中,被困在科舉考試的圈套里,身心已經為書本所死死束縛,精神世界局限于一隅。他無心也無力去關注書本之外的東西。并且,自認為讀過書的孔乙己以此發(fā)問,不排除有以學問自負、炫示于人的意圖?;蛘哒f,也是在試探,在尋找文化上的知己,謀求認同感,填補空虛的心靈。后面又說孔乙己主動教“我”寫茴香豆的“茴”字,居然還知道“回”字的幾種生僻的寫法,可惜沒有得到我積極的回應。我的反應,正好襯托出孔乙己深沉的辛酸與無奈??滓壹荷钪约翰荒芡笕藗冋f話,于是轉向小孩子,以為自己朝著純凈美好的世界靠攏了,誰知還是碰了釘子,惹人嫌棄。作為大人,在大人的世界中無法與人溝通,轉而與自以為能溝通的小孩子對話,這就是第一層面的“悖論”。
“我”是掌柜眼中“樣子太傻”、做事能力差、沒有地位的小伙計,卻也墜入流俗,同眾人一樣,打心眼里看不起孔乙己:“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保ǖ谄叨危┛滓壹涸凇拔摇毖劾?,淪落到與乞丐無異的地步,連考“我”的資格都沒有,孔乙己再次碰了壁,而且輸?shù)酶鼞K,這是第二層面的“悖論”。
那孔乙己還能找誰說話呢?似乎還有別的孩子們。鄰居孩子被笑聲吸引,主動湊近并圍住孔乙己。這大約激發(fā)了孔乙己內心對純潔無瑕的童真世界的憐愛之情,于是他將本來是下酒物的茴香豆,這一較為奢侈的食物,分給了孩子們。他身上也有股孩子氣,一種難以被社會大染缸徹底污染的純正心思,它在非常艱難地對抗世俗的濁臭之氣。社會在嚴酷地對待孔乙己,而孔乙己卻能保持一顆較為純真的心,外在的世界難以改變內在的品性,這也是“悖論”。孔乙己后面對孩子們說:“多乎哉?不多也?!边@番與情境中濃郁的童真氛圍嚴重分裂與錯位的言語形式,直接作用倒是使孩子們一哄而散了,徒留孔乙己承受著永恒的寂寞與孤獨。從象征未來之光的兒童身上,孔乙己也看不到于己有益的希望。那拯救孔乙己的力量來自哪里?這就是深刻的“悖論”。
(三)充滿“悖論”的脾性:關于“好喝懶做”
文本中剛夸孔乙己有寫得一手好字的優(yōu)點,迅即就出現(xiàn)了讓人扼腕的“魯迅式轉折”:“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保ǖ谖宥危┡f時代的讀書人,往往沾染一些古怪的文人氣,好喝懶做并非罕見的特征,倒是文人氣的延續(xù)。好喝,喝的對象是酒。酒可以麻醉自我,獲得暫時的精神解脫;酒也可以烘托文人的浪漫性情,為藝術化生活服務。寫孔乙己喝酒,可能兼有以上用意。這酒還是溫過的熱酒,或許可以借之驅散眼前的寒意——來自天氣的與來自人心的,不過其作用也是暫時而有限的。懶做,首先是懶于從事體力勞動,這固然是讀書人的傳統(tǒng)偏見。其次,孔乙己雖有一手好字,但是替人抄書時,“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梢姡滓壹哼€不僅僅是恥于從事體力勞動的問題,居然連本身有優(yōu)勢的腦力勞動也消極應對??滓壹翰粌H過著一種令眾人看不起的生活,甚至很可能過著連先前的自己也看不起的生活,卻不思改變,這是一種人格缺陷,也是深刻的“悖論”。第四段說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這給人以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的感覺,力量感十足,也暗示了他有基本的勞動能力,甚至還可能是勞動好手。后文又陡轉幾筆,強調了態(tài)度的消極懶散。本身擁有若干有利的條件,卻放縱自己的劣根性,超出了人們的合理預期,這就構成了“悖論”。由于自身的懶,好端端的讀書人愈過愈窮,混到將要討飯的田地,也助長了偷竊的惡習,這確實有點人神共憤的意味。
同時,面對小說的留白點,我們還可以追問,以便補白:孔乙己沒有親戚、朋友、家庭嗎?為什么文本中沒有半字透露?依據(jù)上下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真相。即孔乙己一輩子沒有結婚,沒有成家立業(yè),原有的朋友與親戚也與之漸行漸遠,直至形同陌路。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蹦强滓壹鹤鳛樯鐣穆湮檎吲c棄兒,其本質則是滿滿的悲劇,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為何在孔乙己身上集合了這么多“悖論”?深究發(fā)現(xiàn),僵化的科舉制度、庸俗惡劣的社會氛圍是“悖論”產生的外部原因。文本將背景基本圈定在咸亨酒店,而這個酒店就是社會環(huán)境的縮影。較之于科舉制度,庸俗惡劣的社會氛圍對孔乙己的負面意義更為突出??滓壹鹤陨淼牧痈砸彩恰般U摗碑a生的內在原因。他用怪異的語言、衣衫乃至人格構建的外殼作為自我的庇護所,與其說他艱難地與外部世界抗爭著,不如說他安于現(xiàn)狀,習慣于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不愿意走出去。細究孔乙己身上的“悖論”集合有何現(xiàn)實意義?在當下的信息時代與多元化時代,整個世界與整個社會都處于上升時期,各種價值觀在激烈碰撞與融合,讀書人的頭腦不再局限于古書,也不再被常規(guī)的考試制度所禁錮,而是擁有更廣闊的天地供自己施展拳腳。鑒往知來,我們在感知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同時,應該為當下的人類文化盛況而深感慶幸,進而激發(fā)內在的精神力量,擁抱偉大的時代,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廖昌胤.西方文論關鍵詞:悖論[J].外國文學,2010(5).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