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商金林
編 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
1923年9月1日,聞一多在給聞家駟的信中談到留學生中盲目崇拜西方的不良風氣時說:“我自來美后,見我國留學生不諳國學,盲從歐西,致有怨造物與父母不生之為歐美人者,至其求學,每止于學校教育,離學校則不能進步咫尺,以此雖賺得留學生頭銜而實為廢人。我家兄弟在家塾時輒皆留心中文,先后相襲,遂成家風,此實最可寶貴。吾等前受父兄之賜,今后對于子侄亦當使同等責任,使此風永繼不滅焉?!甭勔欢嘧杂罪栕x經(jīng)史子集,可他的人生道路卻是從美術(shù)開始的。
聞一多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對繪畫的興趣。琴棋書畫本來就是文人的擅長,聞一多父輩中能作畫的有好幾位,他“受到感染,也摹仿著學起畫畫。舞臺上的人物、古書中的繡像,都曾出現(xiàn)在他的筆下,有時家里要剪枕花鞋樣,也找他繪樣。這種發(fā)于自然的涂鴉,日后對他的人生成長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912 年進入清華之后經(jīng)過美籍圖畫教師司達爾的指點,炭畫和水彩畫都大有長進,很快就以“善畫”聞名于全校。他所在的“辛酉級”年刊《辛酉鏡·美術(shù)》記載:1914 年夏,聞一多參加圖畫教員司達爾組織的校外寫生團,他的“水彩景畫,善露陽光,有燦爛晴日之景象”。同學浦薛鳳回憶說“一多鉛筆與水彩畫成績特好,最受賞識,是為其留美學習繪畫之根源”,又說一多“以聰慧見稱。讀書而外,從事各項課外活動,加之寫字秀遒,作文華美,圖畫高明,口才卓越,是以被推擔任級長,知名校內(nèi)”。聞一多自己也曾說過:“習書畫,不拘拘于陳法,意之所至,筆輒隨之不稍停”。1915 年聞一多“以圖畫冠全級,獎景畫一幅”,畫作被選送到巴拿馬展覽會展覽?!肚迦A年刊》和《清華周刊》都曾聘請他擔任美術(shù)編輯。1917 年升入高等科后,聞一多和楊廷寶、吳澤霖等幾位美術(shù)愛好者在美術(shù)老師的指導下組織了美術(shù)社,“一方面讀中外美術(shù)底書,一方面練習各種畫”,美術(shù)教師司達爾“用幻燈演講泰西繪畫及雕刻等題”,拓寬了他的藝術(shù)視野,繪畫成績又更上了一層樓。作為清華“美術(shù)社”的書記、藝術(shù)團體“美司斯”的發(fā)起人,聞一多保存下來的繪畫有1917 年6 月為辛酉級年刊《辛酉鏡》制作的封面畫,畫面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鷹,背著光芒四射的太陽,中間篆有“辛酉鏡”三字,寓言清華學子與日月同輝,前途不可限量。
聞一多思想敏銳開闊,想象力豐富,才華橫溢,詩書畫印全面發(fā)展,橫跨繪畫與裝幀設(shè)計兩個領(lǐng)域,又涉足戲劇舞臺美術(shù)。雖說戲劇舞臺美術(shù)方面保留下來的作品極少,而就繪畫和書刊裝幀藝術(shù)而言,20世紀20 年代已經(jīng)趨于成熟。1919 年11 月發(fā)表的《建設(shè)的美術(shù)》,從理論上強調(diào)美術(shù)在社會中的作用。1920 年5 月發(fā)表的《出版物底封面》,從藝術(shù)層面探討“封面畫”的“價值”和“要例”,現(xiàn)節(jié)錄如下:
(一)出版物底封面圖案底價值
(甲)主體的。
1.美的封面可以引買書者注意。
2.美的封面可以使存書者因愛惜封面而加分地保存本書。
3.美的封面可以使讀者心怡氣平,容易消化并吸收本書底內(nèi)容。
(乙)客體的。
1.美的封面可以輔助美育。
2.美的封面可以傳播美術(shù)。
此外,還有別種的直接的或間接的經(jīng)濟價值,不勝詳述。
(甲)美的封面圖案底要例——圖案是廣義的,不專指圖畫底構(gòu)造,連字底體裁,位置,他們底方法,同封面底面積,都是圖案底全體底元素。
1.畫的要例
A.須合藝術(shù)底法義——如條理(order),配稱(proportion),調(diào)和(harmony)等。
B.須與本書內(nèi)容有連屬的或象征的意義。
C.不宜過于繁縟。(下略)
這些論述和見解,今日仍有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至于繪畫,聞一多為清華1921 級畢業(yè)班紀念集《清華年刊》制作的“題圖畫”和“題花”,融中西“兩派精神”于一體,是我國書籍裝幀史上的精品。
“題圖畫”包括《夢筆生花》《起碇揚帆的清華號舵輪》《銷售一空的印刷物》《夢幻的人生舞臺》《平步青云》《天安門前的青年講演者》《求索真知的青年女性》《天上人間比鄰共處》《回憶清華的學習生活》《儒學的懲戒教育》《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清華校訓:“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黃河鯉魚跳龍門》《切磋新知的女姓》共14 幅;“題花”有“班級月事記十一月”“科學”“數(shù)學”“文學”“宗教”“新同學”共6 條。這些“題圖畫”和“題花”,內(nèi)容新穎,構(gòu)思新奇,造型生動,筆力遒勁,意境傳神。民間有“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生花,后天才瞻逸,名聞天下” 的傳說,聞一多借助這一傳說,創(chuàng)作了《夢筆生花》,用來表現(xiàn)清華風華正茂的學子們,幻想走上社會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宏偉抱負。畫面上,一美少年在燭光映照下倚案而眠,睡夢中浮現(xiàn)出“妙筆生花”的圖景,傳統(tǒng)線描的疏密和黑白色塊的巧妙搭配,書案、書籍、圓杌、燭焰、屏風、夢境的精心組合,構(gòu)成了豐富和諧的美感。整個畫面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真正做到了熔古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精華于一爐。1923 年1 月,聞一多特意將這幅畫送給梁實秋,請他珍存留念。他在1 月21 日給梁實秋的信中說這幅畫“是過去一多底化身”,“愿‘紅焰輻射的燭火’常照在你眼里,‘夢筆生花’的圖象永浮在你心頭!”
從這組“題圖畫”可以看出,聞一多對我國傳統(tǒng)木刻版畫技法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對我國古典繡像小說插圖技藝的借鑒,對英國圖形藝術(shù)家和設(shè)計師、插畫藝術(shù)家比亞茲來的線描藝術(shù)的吸納,均已達到了相當嫻熟的程度。就總體風格而言,《夢筆生花》以“想象”和“象征”見長,《起碇揚帆的清華號舵輪》《夢幻的人生舞臺》《求索真知的青年女性》《天上人間比鄰共處》《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清華校訓:“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黃河鯉魚跳龍門》等,也可歸入這一類。而《銷售一空的印刷物》《平步青云》《天安者前的青年講演者》《回憶清華的學習生活》《儒學的懲戒教育》《切磋新知的女姓》則偏重于“寫實”,“現(xiàn)實感”較強,但聞一多又總能很巧妙地把“現(xiàn)實”與“歷史”有機地連接起來?!镀讲角嘣啤?,畫的是兩位青年登梯而上,在下邊的一位緊緊地扶穩(wěn)梯子,上面的一位奮力攀登,直入云端,畫的兩側(cè)配有一聯(lián)“青云得路,指日高升”;《儒學的懲戒教育》畫的是一位老先生坐在太師椅上教訓學童,書案的上方孔子像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宣尼之后更無圣,盤古以前當有天。”這一副對聯(lián)豐富了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同時也更能契合我們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心理。
《天安門前的青年講演者》是“五四”時期留存下來的一幅街頭宣傳畫。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當天晚上,聞一多用紅紙抄錄了岳飛的《滿江紅》,貼到清華飯廳前的布告欄里,借這首詞抒發(fā)他“從頭收拾舊山河”的豪情壯志,激勵清華學子緊急行動起來,“作愛國之事”,“莫等閑白了少年頭”。這幅街頭宣傳畫,畫的是一位青年學子站在天安門前的講臺上演講,許多民眾圍上來聆聽,大家聽得都很入神,就連一位路過的人力車夫也停下腳步,不忍離開,仿佛心領(lǐng)神會。在表現(xiàn)手法上,聞一多采用了“相框”的技法,把畫有“講演者”和“聽眾”的畫稿相進畫框里,畫框的左右和下方鐫有祥云和瑞獸的圖案,這種用“傳統(tǒng)”來反襯“現(xiàn)實”、用“吉祥”來烘托“悲憤”的良苦用心,使畫面富有更鮮明的中國特色,雅俗共賞,能更有效地激起民眾愛國的情感。色彩的處理也很到位,“講演者”和“聽眾”的底色都是“淺白”,而“祥云”和“瑞獸”的底色則是“深黑”,“淺白”與“深黑”的映襯,把“講演者”和“觀眾”的形象烘托得更加鮮明。
聞一多天分高,他的國文教師趙瑞侯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一生教過的學生不下萬人,但真正讓我得意的門生,只有四人,即羅隆基、聞一多、浦薛鳳、何浩若。”趙老先生的《夢與清華高等弟子共論文》中有四句詩:“清華甲等首推羅,其次雍雍聞浦何。風雨雞鳴交誼切,朝陽鳳翙頌聲和?!薄肚迦A年刊》為聞一多畢業(yè)像作的“英文小傳”中,稱他是“熟諳美之秘密”的“藝術(shù)家”,“身兼詩人和改革家”。1922 年5 月,聞一多畢業(yè)赴美留學前在擇校和選擇專業(yè)時也曾猶豫過,他對“新詩”和“國學”的興味都很濃,但又總擺脫不了對美術(shù)的偏愛,加上美術(shù)天賦高,這才不遠萬里到美國去學美術(shù)。
在芝加哥美術(shù)學院,聞一多主要學畫素描。梁實秋在《談聞一多》中說:“他后來帶了兩大卷炭畫素描給我看,都是大幅的人體寫生,石膏像做模特兒的。在線條上,在濃淡陰影上,我覺得表現(xiàn)都很不錯,至少我覺得有活力?!敝ゼ痈缑佬g(shù)學院注冊干事在給華盛頓特區(qū)中國教育代表團趙團長報告聞一多學習情況的信上說:“我很高興地寄上聞多先生的成績副本,他自1922 年9 月27 日至1923年6 月1 日就讀于芝加哥藝術(shù)學院的藝術(shù)院”,“聞多先生是一年級學生,如他攻讀完畢三年的繪畫課程,將可于1925 年6 月畢業(yè)。他是班上的優(yōu)秀成員之一,在這一年中他成績一向優(yōu)良?!毙胖虚_列成績單,有生物速寫、靜物素描、雕刻字、藝術(shù)概況、透視畫法、設(shè)計、構(gòu)圖、研究等,得二十二個優(yōu),五個良+。聞一多在芝加哥美術(shù)學院學習期間的繪畫留存下來的有水彩畫《夏日郊野》和《小村風光》。這兩幅畫流失多年,1999 年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復現(xiàn),由私人購藏。
1923 年9 月至1924 年7 月,聞一多轉(zhuǎn)學到位于珂泉的科羅拉多大學,該校創(chuàng)建于1861 年?!翱屏_拉多”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為“紅色的”,因土壤呈紅色而得名,地處落基山脈派克斯峰之麓,氣候被譽為全美之冠,是避暑的圣地。芝加哥美術(shù)學院一年的學習,已使聞一多對西方各畫派及風格有了較多的了解,也逐漸形成了個人的偏愛。到珂泉后,他不再作素描,而是用油彩繪畫。1923 年10 月2 日在給聞家駟的信中說:“來珂泉將兩星期矣。此間若論習畫殊不及芝加哥,故擬于此年多讀書——西洋美術(shù)史及美術(shù)之原理。”又說:“如今習畫越久,興趣越深,而野心亦越大。我欲在美術(shù)上大努其力了?!蓖?1 月在給家人的信中說:“功課成績總在人上,洋豎子不足畏也。然此地局面尚小,明年當偕實秋投世界第一大城紐約。多則三年,少則兩年。非我失信,不早回國。實則學問愈求愈不可窮。無出人頭地之把握,不肯歸也。家中慎勿疑我變洋人,不思歸家。我在美多居一年即惡西洋文明更深百倍。耶穌我不復信仰矣。‘大哉孔子’其真圣人乎!我回鄉(xiāng)之日,家人將見我猶一長衫大袖,憨氣渾身之巴河老。家人其拭目待之!”主持科羅拉多大學藝術(shù)系的利明斯姊妹對聞一多十分欣賞,這姐倆一個教繪畫,一個教美術(shù)史,都認為聞一多是她們學生中“未曾有的最有希望者之一”。1924 年5 月,學校舉辦成績展覽,以聞一多的作品為最佳,當?shù)貓蠹堎澝勒f“中國青年的美術(shù)家占展覽會中重要部分”,留存下來的作品有水墨畫《泰戈爾》。
1923 年12 月3 日,聞一多曾在《時事新報》副刊《文學》第99 期發(fā)表《泰爾果爾批評》,對印度著名詩人泰果爾(泰戈爾)的詩歌進行評論。1924年4 月至6 月,泰戈爾來華訪問和講演,由徐志摩陪同并擔任英文翻譯。女作家凌叔華委托徐志摩邀請徐悲鴻、林風眠、聞一多、豐子愷、吳宓、鄧以蟄等名家題詩作畫,繪制成長卷留存。聞一多畫的是泰戈爾肖像畫,是用毛筆在宣紙上畫的一幅精致的小畫,通高不過9.4 厘米,長約30 厘米。畫面上的泰戈爾長發(fā)白須,睿智有神,背景為郁郁蔥蔥的樹木。整幅畫筆技剛健,瀟灑靈動,人物造型準確傳神,構(gòu)圖彰顯了西方藝術(shù)的美感,是很真實的描繪,又飽含著東方藝術(shù)的神韻,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p>
1924 年9 月至1925 年5 月,聞一多轉(zhuǎn)入紐約藝術(shù)學院。在紐約,聞一多住在瑞弗賽德路國際學舍。這是一棟專為各國留學生提供食宿的公寓,被戲稱為“萬國公寓”。聞一多在這里結(jié)識了張嘉鑄(禹九)、余上沅(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洋戲劇文學和劇場藝術(shù)的研究生)、趙太侔(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專攻戲?。?、熊佛西(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真可說是他鄉(xiāng)遇故知。
聞一多在清華時就熱衷戲劇,擔任過“游藝社”和“新劇社”副社長,編寫過《紫荊魂》《巾幕劍》等很多劇本,參與演出過獨幕劇《革命軍》、趣劇《打城隍》、話劇《兩仆計》《蘭言》《可以風》《鴛鴦仇》《是可忍》和《得其所哉》,演出效果頗佳。住入國際學舍,見到這么多興趣相投的朋友,“戲興”也就被激發(fā)了出來。于是一起切磋戲劇藝術(shù),并且雷厲風行地付諸實踐,先是排演了由洪深創(chuàng)編的《牛郎織女》,接著又籌備上演五幕英文古裝劇《楊貴妃》,聞一多負責畫“化裝布景的圖案”,演出大獲成功,這讓聞一多倍受鼓舞。
1925 年1 月,聞一多與余上沅、梁實秋、梁思成、林徽因、顧毓琇(一樵)、瞿世英、張嘉鑄、熊佛西、熊正瑾、趙太侔等組織“中華戲劇改進社”,并決定要“回國去發(fā)起國劇運動”。是年3 月,梁實秋、顧毓琇、謝文秋、謝冰心、徐宗涑、沈宗濂等中國留學生在波士頓美術(shù)劇院演出《琵琶記》,聞一多在演出前特意從紐約趕來協(xié)助,負責布景、服裝、化妝。顧毓琇說過:“我穿的一件龍袍,便是一多用油畫畫出來的,在燈光下照起來十分漂亮。一個大屏風,有碧海,有紅日,有白鶴,亦是一多的大手筆。”熊佛西在寫給國內(nèi)有關(guān)中華戲劇改進社的報告中說:“聞一多——我找不出較‘多才多藝’更好的名詞來形容聞先生。因為他的興趣是廣而濃,不但能詩(曾著有《紅燭》集,上海泰東出版社出版),而且能畫畫(他到美國本來是研究畫的)。近來不知道他為什么又對于戲劇發(fā)生了特別的興趣。我的朋友中興趣廣的很多,但像聞先生這樣好的成績可寥寥無幾!”聞一多1925 年4 月給朱湘的信中也鄭重其事地說到“欲回國開展國劇運動”,對于戲劇發(fā)生了“特別的興趣”。聞一多留存下的繪畫中,有他為張嘉鑄畫的一幅素描,這也可視為是他對戲劇特別有興趣的一個佐證。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張君之文學美術(shù)鑒賞力甚高,孜孜好學,思想亦超凡俗,有乃兄張嘉森(君勱)之風。銀行家張嘉璈亦系嘉鑄之兄,張氏可謂當今之望族也。嘉鑄之嗜好在文學、美術(shù),然非專攻文學,美術(shù)者。察其意頗欲以搜羅人才、鼓勵文化為事業(yè),如梁新會及乃兄君勱先生之行事者。故其于在美之好學之士交性游甚眾,而于好文學、美術(shù)者,以其性之所尤近,則尤之致意焉。當今為趨勢騖利者之世界,習文學、美術(shù)者輒為眾所輕視,余能得如張君其人者而友之,寧非幸哉!”
按清華規(guī)定,清華畢業(yè)生可在美留學五年,中斷一年內(nèi)亦可復學,攻讀博士學位還可延長。聞一多為提倡國劇運動,毅然提前于1925 年6 月1 日回到祖國。7 月,與趙太侔、余上沅、孫伏園共同擬訂了《北京藝術(shù)劇院計劃大綱》。
《北京藝術(shù)劇院計劃大綱》中關(guān)于建立藝術(shù)劇院的初步設(shè)想,既不同于那些臨時搭建的藝術(shù)團體,也與舊式的科班有很大差別,是學習與演出兼顧、學校與劇院結(jié)合的一種新型的正規(guī)的組織形式,目的在于振興中國戲劇事業(yè),推動中華文化的發(fā)展。8 月11 日,聞一多與胡適、徐志摩、陳西瀅、張欣海、張仲述、丁西林、蕭友梅、蒲伯英等共商在北京建“國民劇場”。聞一多在寫給聞家駟的信中說:“近得消息謂蕭友梅(音樂家)與某法國人募得四十萬資本,將在北京建筑劇園”,故有此會議,“商議合作辦法也”;在寫給聞家驄的信中說:“蕭之專門為音樂,正缺藝術(shù)人才,故以得遇弟等為至幸。弟等所擬計劃與彼等之計劃大同小異,故今日雙方皆愿合作。照此看來,劇場事業(yè)可慶成功矣?!?又說:“今日席間又談及北京美專事,同人皆謂極宜恢復,并由本社同人主持其事。故已議定上書章行嚴,由林長民任疏通之責。大概美專之恢復,亦不難實現(xiàn)矣?!?/p>
9 月1 日,因發(fā)生學潮而停辦了半年之久的北京美術(shù)專門學校決定恢復,改名為“國立藝術(shù)專門學?!保ê喎Q“藝?!保?,聞一多與余上沅、趙太侔被聘為藝專籌備委員。在聞一多與余上沅的奔走努力下,學校增設(shè)劇曲、音樂二科。校長劉百昭正式聘請聞一多擔任教務長和評議員。其余職員為事務長程振基、中國畫系主任蕭俊賢、劇曲系主任余上沅、音樂系主任蕭友梅、西洋畫系主任彭沛民、圖案畫系主任嚴遂允。這年10 月,彭沛民請辭西洋畫系主任,劉百昭電邀在上海的徐悲鴻來校接任,在徐未到校之前,由聞一多兼代西洋畫系主任。聞一多在藝專講授美術(shù)史,在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個國家正規(guī)戲劇教育系、推進美術(shù)創(chuàng)作和藝術(shù)理論的傳播等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據(jù)劉海粟回憶,1925 年他曾在徐志摩寓所看到聞一多為梁啟超畫像,在《憶梁啟超先生》一文中寫道:“有一次我看到當時的青年詩人聞一多在給梁先生畫速寫像,他的畫線條很厚實,奔放中有法度,后來才知道他會刻印,所以下筆不俗。這張像畫得很成功,眼睛很傳神,圓闊的前額顯示出智慧。”
1926 年3 月初,林風眠就任藝專校長。聞一多與徐悲鴻和林風眠匯集到了一起。他們?nèi)四挲g相仿,幾乎同時出國留學,同時返回祖國,又同在國立藝術(shù)專門學校任職任教。三人藝術(shù)人生的運行軌跡不同,卻又都在融匯中西、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中國藝術(shù)的理念與實踐上形成交匯點,在20 世紀20 年代至30 年代的藝術(shù)星空中迸發(fā)出璀璨的光彩。聞一多留存下來的作品主要有四大類:
一是為他自己及友人作品繪制的封面畫。他自己的作品如詩集《死水》(1928)。友人的作品如楊振聲的中篇小說《玉君》(1925)、徐志摩的散文集《落葉》(1926)和《巴黎鱗爪》(1927)、詩集《猛虎集》(1931)以及徐志摩與沈性仁合譯的愛爾蘭作家James.Stephem 的《瑪麗·瑪麗》(1927)。此外還有潘光旦的《馮小青》(1927)、梁實秋的《浪漫的與古典的》(1927)和《罵人的藝術(shù)》(1927)、盧冀野編著的《石達開詩鈔》(1927)、林庚的詩集《夜》(1933)等。聞一多繪制的封面畫運筆清雅,構(gòu)思新奇,書名的字體、圖案的色彩都顯得既現(xiàn)代而又古樸,既浪漫而又深沉,既對作品的內(nèi)容做了形象化的闡釋,又能對讀者產(chǎn)生先睹為快的吸引力。例如為徐志摩的散文集《巴黎鱗爪》設(shè)計的封面,非常別致。深黑的底色上,零亂地分布著美腿、纖手、隆鼻、側(cè)耳、媚眼和紅唇的個性形象;“巴黎鱗爪”四個紅色的美術(shù)字,分別安排在畫面的上部和右下方,“徐志摩著”四字篆體字則以印章形式斜鈐在左下方。畫面的布局和鮮明的色彩既契合了本書的內(nèi)容與情調(diào),又能激發(fā)讀者萌發(fā)對浪漫之都巴黎現(xiàn)代生活的想象,從而對作者徐志摩的觀感產(chǎn)生更多的好奇。為梁實秋的散文集《罵人的藝術(shù)》設(shè)計的封面,以青黑色為底色,封面右上角畫了一方黑白兩色的小型裝飾畫。畫面右側(cè)是書名,左側(cè)上部是斷臂維納斯雕像,左側(cè)下部是持戟跳躍的馬戲團小丑,通過“美”與“丑”、“雅”與“野”的對比,使人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罵人”也是藝術(shù),豈能像馬戲團小丑舞刀弄劍似的胡來,得講究“雅”和“美”。
二是為報刊設(shè)計的刊頭,以及為書店設(shè)計的印章和為刊物配置的題花和環(huán)襯。為報刊設(shè)計的刊頭如《晨報副刊·劇刊》(1926)、《晨報副刊》(刊頭之一,創(chuàng)作于1926 年上半年;刊頭之二,創(chuàng)作于1926 年下半年)、《晨報·詩鐫》(1926)。聞一多設(shè)計的這幾個刊頭中,最富有想象力的當推《晨報·詩鐫》?!冻繄蟆ぴ婄潯肥菍iT發(fā)表新詩創(chuàng)作和評論的周刊,聞一多是該刊的主要撰稿人和編輯之一,另有徐志摩、朱湘、饒孟侃、楊世恩、楊振聲、劉夢葦、蹇先艾、于賡虞等,大家輪流負責。1926 年4 月1 日創(chuàng)刊,共出11 期。聞一多繪制的刊頭畫是:一匹展開雙翼的飛馬,前蹄躍起,后腿蹬在初升的圓月之上,騰空飛向蒼穹。圓月內(nèi)隸書“詩鐫”二字,意在表明這份詩刊將承擔在詩壇上開創(chuàng)新天地的使命,而新詩的騰飛也必須延續(xù)《詩鐫》指引的創(chuàng)作道路,給人以強力的震撼。聞一多在《晨報·詩鐫》發(fā)表的重要論文有《文藝與愛國》《詩的格律》《英譯的李太白》,以及新詩《欺負著了》《死水》和《黃昏》。他在1926 年4 月15 日致梁實秋和熊佛西的信中說:“《詩刊》諒已見到。北京之為詩者多矣!而余獨有取于此數(shù)子,皆以其注意形式,漸納詩于藝術(shù)之軌。余之所謂形式者,form也,而形式之最要部分為音節(jié)?!对娍吠酥艄?jié)已漸上軌道,實獨異于凡子,此不可諱言者也。余預料《詩刊》之刊行已為新詩辟一第二紀元,其重要當與《新青年》《新潮》并視,實秋得毋謂我夸乎?”魯迅在1925 年1 月寫的《詩歌之敵》一文中談到新文學的現(xiàn)狀時說:“說文學革命之后而文學已有轉(zhuǎn)機,我至今還未明白這話是否真實。但戲曲尚未萌芽,詩歌卻已奄奄一息了,即使有幾個人偶然呻吟,也如冬花在嚴風中顫抖。”魯迅的這些評述也能讓我們看出聞一多繪制的《晨報·詩鐫》刊頭的寓意。
1927 年7 月1 日,新月書店在上海華龍路正式開張,總發(fā)行所最初設(shè)在望平街,次年遷至四馬路中市95 號,編輯所設(shè)在麥賽爾蒂羅路159 號。新月書店董事長是胡適,經(jīng)理兼編輯主任為余上沅,聞一多與徐志摩、梁實秋、張嘉鑄、潘光旦、饒孟侃、丁西林、葉公超、劉英士、胡適、余上沅等11 人為董事,后來加入的還有羅隆基和邵洵美。這是同人出資合辦的書店,最早出版的多為同人的著譯。新月書店的店標印章、《新月》月刊的題花和環(huán)襯,均由聞一多設(shè)計。店標印章刻的是一位站在一彎新月下面的少女,手捧一枚鐫有“新月”兩字的篆印,在恭迎讀者,少女的雙腳兩邊是樸拙而流暢的花紋。構(gòu)圖新奇,刀法古樸,顯得親切而深情?!缎略隆吩驴}花畫的是在一彎新月的映照下,兩位面對面坐在書叢中的少女,正在全神貫注地閱讀手中的書刊,少女后背依靠著的是書垛,腳下堆積的也是書垛?!缎略隆翻h(huán)襯以綠色畫面為背景,一彎新月高懸夜空,一位手捧書籍的少女,坐在高聳入云的書臺上沉思遐想,書臺周圍長長地排列了兩隊少女,她們手捧書籍,或立或坐,目不轉(zhuǎn)睛,如醉如癡地吮吸著書中的精華。這三幅作品的設(shè)計,都以“新月”“書籍”和“讀者”為主體,寧靜的氛圍和流動的美感,把創(chuàng)辦“書店”是真誠地為讀者著想,讀書的意義是使人站得高看得遠,以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善于學習的人的手中的主旨做了形象化的闡釋,讓人過目不忘,常憶常新。
三是繪畫和插圖。除了1923 年在芝加哥畫的水彩畫《夏日郊野》和《小村風光》、1924 年畫的人物畫《泰戈爾》、1925 年畫的素描像《張禹多》之外,聞一多留存下來的畫作還有約在1925 至1928 年間為徐志摩題李商隱詩《碧城三首》之一的繪圖,以及為潘光旦所著同名傳記《馮小青》作的插圖等。
1927 年,潘光旦所著同名傳記《馮小青——一件影戀之研究》由新月書店出版,1929 年訂正再版時改名《馮小青》。明代萬歷年間揚州才女馮小青擅詩詞,解音律,16 歲時嫁給杭州馮姓士子為妾。由于不容于大婦,被徙之佛舍幽居,以致精神變態(tài),憂郁罹疾而終,年方18 歲,埋骨西湖孤山放鶴亭。潘光旦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對馮小青的悲劇人生和變態(tài)心理進行了分析研究。聞一多為《馮小青》設(shè)計的封面,使用桃紅、深黑、銀灰、土黃四色,畫了蠟燭、極朦朧的臉龐和嘴唇,配以美術(shù)字體的書名和作者姓名,構(gòu)成一幅很抽象的圖案。大概是這封面設(shè)計太含蓄了,配置的插圖《對鏡》(水彩畫)就顯得很真實。心情憂郁的馮小青,對鏡愁思,在自戀中自戕自毀。鏡中映照出的馮小青披著睡衣,左肩半露,面容憔悴,鬢發(fā)散亂,娥眉微蹙,雙目憂傷。畫面上方懸掛著一只鳥籠,寓意主人如籠中之鳥的不幸命運。烏黑的頭發(fā)、雪白的睡衣、淺綠色的墻壁,加重了畫面慘淡灰冷的色調(diào),營造出了這樣一個清幽深沉的意境:“羅衣壓肌,鏡無乾影;朝淚鏡潮,夕淚鏡汐”,讓讀者對馮小青的變態(tài)心理和悲苦身世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1938 年2 月,聞一多參加西南大學師生“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出發(fā),經(jīng)貴州直抵昆明,步行近三千里,歷時68 天,“沿途曾作風景寫生百余幀”(保存下來的有36 幅),畫的是“沿途所看到的風景之美麗奇險,各種的花木鳥獸,各種樣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種裝束的人”,從中可以體會到聞一多當時激動的心情,窺測一位大家藝術(shù)作品的神韻。
四是篆刻。聞一多家學淵源,有深厚的古文字學造詣,早年又曾摹擬秦漢印章,留美期間又得到西方美學思想和理論的滋潤,從而使得他的篆刻能師法秦漢而又變化出新,活潑而有韻味,古樸而不呆滯;分朱布白,疏密有致;刀法剛勁,有筆有墨;藏鋒露鋒,頓挫放縱,皆能運用自如,給人一種雍容、古樸的美的享受。1927 年8 月,他給饒孟侃寄去了五枚印章,談及自己一時熱衷于篆刻時,風趣地說:“說起來真是笑話。繪畫本來是我的元配夫人。海外歸來,逡巡兩載,發(fā)妻背興,詩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個妙齡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竟能寵擅專房,遂使詩夫人頓興棄扇之悲?!庇终f:“邇來摹印,稍有進步,應酬也漸漸麻煩起來了。”至于1944 年以后,因物價飛漲,微薄的薪金難以供養(yǎng)八口之家,聞一多不得不掛牌刻圖章以資解斷炊之困,刻的印章就更多了,僅《聞一多印選》匯集的印模就多達549 方。正式掛牌時,聯(lián)大教授浦江清特撰《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駢文啟事,稱聞一多是“文壇先進,經(jīng)學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幾人知己;談風雅之原始,海內(nèi)推崇”;“黃濟叔之長髯飄灑,今見其人;程瑤田之鐵筆恬愉,世尊其學”。黃濟叔是明代刻印名家,其為人長髯飄灑,喻聞一多之風度;程瑤田是清代經(jīng)學名家,兼長篆刻,以之擬聞一多的學識和治印技藝最為恰合。駢文啟事由梅貽琦、蔣夢麟、楊振聲、唐蘭、陳雪屏、朱自清、沈從文、羅常培、馮友蘭、潘光旦等12 位聲望甚高的大家具名推薦,一時轟動了春城。聞一多非常欣賞浦江清寫的這一駢文,自信滿滿地說過“吾敢信我真有美術(shù)之天才”。
①21 29 30 32 36《聞一多全集》第1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84 頁,第194—195 頁,第226 頁,第227 頁,第233 頁,第238 頁。
②聞黎明著:《聞一多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11 頁。
③浦薛鳳:《憶清華級友聞一多》,臺灣《傳記文學》第39 卷第1 期,1981 年7 月。
④聞一多:《聞多》,轉(zhuǎn)引自聞黎明編著:《聞一多年譜》,群言出版社2014 年版,第21 頁。
⑤《美術(shù)社》,《清華周刊第六次增刊》,1920 年6 月。
⑥《清華周刊本校十周年紀念號》,1921 年4 月28 日。
⑦《清華學報》第5 卷第1 期,1919 年11 月。
⑧《清華周刊》第187 期,1920 年5 月7 日。
⑨《聞一多書信手跡全編》(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第144 頁。
10 趙瑞侯:《夢與清華高等弟子共論文》,轉(zhuǎn)引自趙同:《醉人為瑞——記我的祖父》,《清華校友通訊》復17 冊,第140 頁。
11《聞多》(英文小傳),《清華年刊》1921 年。
12 聞一多:《致雙親大人》(1922 年10 月9 日),《聞一多書信手跡全編》(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版,第96 頁。
14 轉(zhuǎn)引自聞立雕:《我的父親聞一多》,新華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 頁。
15 聞一多:《致父母信》(1923 年2 月10 日),《聞一多書信手跡全編》(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版,第149 頁。
16 17 20《聞一多書信手跡全編》(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版,第176 頁,第181 頁,第189 頁。
18 22 梁實秋:《談聞一多》,臺灣傳記文學雜志出版社1967 年,第26 頁,第30 頁。
19 據(jù)英文原件,聞名譯,轉(zhuǎn)引自聞黎明編著:《聞一多年譜》,群言出版社2014 年版,第120 頁。
21 聞一多:《致家人》(1923 年6 月14 日),《聞一多書信手跡全編》(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版,第200 頁。
23 詳見聞一多:《致梁實秋》(1924 年10 月),《聞一多全集》第1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07 頁。
24 顧一樵:《懷故友聞一多先生》,《文藝復興》第3 卷第5 期,1947 年7 月1 日。
25 26 熊佛西、王劍三:《中華戲劇改進社的新消息》,《晨報附刊》第88 號,1925 年4 月21 日。
27《朱湘遺書三通:與聞一多》,《清華周刊》第578、579 期合刊,1934 年4 月16 日。
28 聞 一 多:《致 家 人》(1924 年9 月23 日),《聞一多全集》第1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06 頁。
31 轉(zhuǎn)引自聞黎明編著:《聞一多年譜》,群言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9 頁。
33 《魯迅全集》第7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48 頁。
34 聞一多:《致趙儷生》(1940 年5 月26 日),《聞一多全集》第1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61 頁。
35 聞一多:《致高孝貞》(1938 年4 月30 日),《聞一多全集》第1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26 頁。
37 聞立鵬、張同霞編:《聞一多印選》,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38 聞一多:《致父母親》(1923 年1 月14 日),《聞一多全集》第1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3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