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陽,陸善偉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胸外科,上海 202150)
近年來,我國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此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在肺癌患者中,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占比約為80%[1]。非小細胞肺癌的發(fā)生與患者的職業(yè)環(huán)境、受到電子輻射、長期吸煙等因素有關。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改善其預后,延長其生存的時間。目前,臨床上對非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常進行手術治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術式有傳統(tǒng)開胸手術及腹腔鏡手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傳統(tǒng)開胸手術,對其身體造成的損傷較大,不利于其術后康復。胸腔鏡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切口小、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胸腔鏡手術,對其身體造成的損傷較小,可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進其康復[2]。以往,臨床上常用多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近年來,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逐漸被用于臨床治療中。與用多操作孔胸腔鏡手術相比,用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方法更簡單,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小[3]。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單操作胸腔鏡手術與多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
本次研究對象是2017 年4 月至2020 年7 月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收治的68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2)進行CT 檢查或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顯示其癌細胞未發(fā)生遠處轉移。3)其本人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等器官的疾病。2)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3)術中轉行開胸手術。4)合并有精神障礙,無法與醫(yī)護人員進行交流。5)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6)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將這些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單孔組和多孔組。在單孔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6 :18;其年齡為41 ~82 歲,平均年齡為(55.32±1.12)歲。在多孔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5:19;其年齡為42 ~81 歲,平均年齡為(56.13±1.36)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多孔組患者實施多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方法為:指導患者取正確的體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患側的腋中線與第7 肋間交界處做一個長約1 ~2 cm 的切口(觀察孔),置入Trocar。在患者患側的腋后線與第6 肋間的交界處做一個長約2 ~3 cm 的切口(副操作孔)。在患者患側的腋前線與第4 肋間的交界處做一個長約4 ~5 cm 的切口(主操作孔),放置切口保護器及電子胸腔鏡。在胸腔鏡下觀察患者病灶的具體情況,切除其病變肺葉,清掃其肺門及縱膈的淋巴結。完成手術后,逐層關閉患者的手術切口。對單孔組患者實施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方法為:指導患者取正確的體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患側的腋前線、鎖骨中上線分別與第4 肋間的交界處之間做一個長約5 cm 的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器及電子胸腔鏡。在電子胸腔鏡下觀察患者病灶的具體情況,拉開其筋膜、肌肉,切除其病變肺葉,清掃其肺門及縱膈的淋巴結。完成手術后,逐層關閉患者的手術切口。
1)觀察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術后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評分、術畢至排氣的時間、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用VAS 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的程度,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嚴重。2)手術前后,觀察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用簡明36 項健康狀況調查問卷(The 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SF-36)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4]。量表的內容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項目,量表的總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3)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胸腔積液、切口感染、氣胸、尿潴留等)的總發(fā)生率。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多孔組患者相比,單孔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其術后的VAS 評分較低,其住院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手術的時間均較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 s )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 s )
組別 術中的出血量(mL) 術后的VAS 評分(分) 住院的時間(d) 術畢至排氣的時間(d) 手術的時間(h)單孔組(n=34)22.36±9.34 2.13±0.78 10.36±4.24 2.13±0.12 1.04±0.32多孔組(n=34)35.12±13.45 4.15±1.65 18.54±6.36 3.58±2.14 2.98±1.36 t 值 4.544 6.454 6.240 3.945 8.09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單孔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為5.88%,多孔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為29.41%,單孔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多孔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
術前,兩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及心理功能評分相比,P>0.05。術后,單孔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及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多孔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分,± s )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分,± s )
組別 軀體功能評分 社會功能評分 心理功能評分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單孔組(n=34) 66.52±9.87 91.23±10.36 67.42±8.34 93.56±10.26 64.52±8.43 94.56±10.26多孔組(n=34) 66.57±10.43 80.34±9.34 67.82±9.63 65.34±8.73 64.31±8.34 65.72±8.64 t 值 0.020 4.552 0.183 12.215 0.089 12.53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非小細胞肺癌又被稱為支氣管肺癌。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低熱、胸部脹痛、血痰等。隨著病情的惡化,此病患者可出現(xiàn)心力衰竭、食欲減退、呼吸困難等癥狀。有研究資料顯示,對非晚期的此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很好,可延長其生存的時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傳統(tǒng)開胸手術,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不利于其術后康復。有大量研究資料證實,用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具有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不僅能夠縮短患者術后恢復的時間,還可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胸腔鏡手術,在胸腔鏡下可清晰觀察其病灶組織、粘連組織及淋巴組織,進而可避免對其身體組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以往,臨床上常用多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多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暴露手術視野的效果較佳。但實施該手術時常選擇患者腋后線與肩胛線之間的區(qū)域作為副操作孔,此處的胸壁肌肉較多、血運豐富,受損傷后止血較困難,不利于順利完成手術[6]。近年來,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逐漸被用于臨床治療中。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具有患者身體受創(chuàng)小、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實施該手術時常選擇患者腋前線與第4肋間的交界處作為操作孔,此處的肌肉群較少、肋間隙較寬,受損后出血量較少。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可維持其胸廓的完整性,保護其胸廓的穩(wěn)定性,防止其神經肌肉損傷及肺組織被反復擠壓,進而可降低其術中的出血量,促進其康復[7]。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單孔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多孔組患者,其術后VAS 評分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均低于多孔組患者,其住院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手術的時間均短于多孔組患者,P<0.05。術前,兩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及心理功能評分相比,P>0.05。術后,單孔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及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多孔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與用多操作孔胸腔鏡手術相比,用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后患者康復的速度更快,生活質量更好,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