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金,何靜宜
福州東南眼科醫(yī)院(金山新院),福建福州 350028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老齡群體日益擴大,糖尿病性白內障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1-2]。手術治療為臨床最為常用的白內障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視力[3-4]。隨著近年來手術方法由傳統(tǒng)的白內障超聲乳化復明手術向現(xiàn)代屈光手術進行轉化,臨床對術后的治療效果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由于白內障手術會損傷角膜內皮,部分患眼可能在術后出現(xiàn)角膜失代償?shù)那闆r,若發(fā)現(xiàn)角膜大泡性病變會對患者術后視力的恢復情況產(chǎn)生嚴重影響[5-6]。糖尿病會影響角膜的正常代謝與形態(tài),從而影響術后角膜水腫的恢復。故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對提高手術效果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是以患者需求動機為中心,實施針對性護理內容的一種護理模式[7]。該次該院就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治療的100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術后的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效果進行研究,為臨床護理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100例糖尿病性白內障圍術期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50例。納入標準:①視力<0.5者;②選擇現(xiàn)代屈光手術進行治療的患者;③自愿參與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感染者;②肝、腎功能異常的者;③心功能不全者;④凝血功能異常患者;⑤合并其它眼部疾病者;⑥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為67~78歲,平均(72.91±5.06)歲;病程5~15年,平均(9.82±4.27)年;空腹血糖6.31~7.90 mmol/L,平均(7.15±0.27)mmol/L。研究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65~79歲,平均(72.43±6.15)歲;病程6~14年,平均(9.63±3.32)年;空腹血糖6.29~7.95 mmol/L,平均(7.13±0.31)mmol/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圍手術期常規(guī)護理:①術前宣教。主要包括白內障的病因、手術治療的意義與注意事項。②術前、術中護理。術前手術部位的消毒與相關器材準備,術中密切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③術后護理。告知患者藥物的使用方法與術后相關注意事項。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1)組建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小組。由管床醫(yī)生、護士長、專科護士組成,每一位成員均給予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理論知識與護理操作技能的培訓;完成培訓后均接受嚴格的考核,通過考核后方能參與研究。
(2)通過以下6個板塊對患者進行科普信息教育:①基礎性疾病糖尿病相關知識,包括病因、臨床癥狀、診斷;②白內障相關知識,包括病因、危險因素、臨床癥狀;③藥物治療相關知識,包括常用藥物原則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④飲食方面相關知識,包括食物的搭配與選擇,鹽分、脂肪與蛋白質攝入量;⑤運動方面相關知識,包括運動方式、時間、運動量的選擇以及注意事項等;⑥血糖檢測相關知識,包括血糖儀的使用方法與時間??蛇x擇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方法,進行宣教。
(3)動機干預共4個階段:①前期意向。通過聊天的方式鼓勵患者講述自己的需求與想法,并對患者的問題進行耐心地解釋,對患者術前擔心與沮喪等不良情緒表示理解,并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②準備期。通過對患者實際列舉成功的手術治療案例,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同時向患者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及有效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控意識。③改變期。繼續(xù)強化患者的信心,改變患者對護理的態(tài)度,提供血糖控制的方法與圍手術期自我護理的方法。④維持期。鼓勵患者堅持對血糖進行控制,并肯定患者的自護效果。
(4)行為干預。手術后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患者的眼部清潔工作,維持眼部的干燥,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眼脹、頭痛、惡心等癥狀進行密切監(jiān)控,有效降低手術部位發(fā)生感染的幾率。護理人員囑咐患者不要劇烈咳嗽,控制臉部表情勿過分夸張,盡可能避免低頭的運動,謹防切口感染;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術后受到疼痛影響的時間較長,入睡較為困難,提供藥物配合輔助進行治療,口服5 mg地西泮或25 mg消炎藥,2次/d;手術完后患者取平臥位,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術后6 h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在醫(yī)護人員引導下進行適量活動,并在術后1~2 d對患者的視力情況進行檢測。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與術后1周視力改善情況。視力正常參考值:中國視力表5.0~5.3。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后眼脹、頭疼、感染、角膜水腫、惡心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記錄與比較。
比較兩組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評分:以Gavins DF危險因素加權積分法為參考,自制糖尿病白內障高位因素分析量表,評分標準為0~10分,得分結果與糖尿病白內障危險因素為正比。對干預前、出院后6個月的評分結果進行比較。
選擇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量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測,共十個大項,每項10分,共計100分;分為滿意、比較滿意與不滿意3個等級。得分≥90分為滿意,得分在80~89分區(qū)間為比較滿意,<79分即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比較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視力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兩組視力均得到明顯提高,其中研究組患者視力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情況比較(±s)
組別 術前視力 術后1周視力 t值 P值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3.01±0.123.02±0.110.4340.3354.93±0.254.21±0.1716.840<0.00148.95841.557<0.001<0.001
研究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干預前兩組患者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評分比較[(±s),分]
組別干預前 出院半年后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8.23±1.498.18±1.470.1690.4336.01±0.927.05±0.995.441<0.001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達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白內障是排列于我國致盲眼病中的首要疾病,目前手術是臨床針對白內障的首選治療方法[8-9]。手術通常會對患者的眼膜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影響角膜的正常結構與功能,甚至部分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會發(fā)生角膜失代償?shù)那闆r導致白內障惡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患者視力的恢復[10-12]。雖然目前臨床手術治療糖尿病白內障患者切口小,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患者手術的疼痛,但由于手術過程中容易損傷患者眼部的懸韌帶,引發(fā)術后角膜水腫情況的出現(xiàn)[13],若糖尿病患者對術后事項不夠重視,血糖未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容易導致切口愈合時間延長,影響治療效果[14-15]。
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是一種較為新穎的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對患者實施信息、動機、行為3個方面的護理干預。通過信息普及增強患者的自我意識,護理人員通過文字、言語、視頻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差異,幫助患者有效地獲取相關信息,且能夠通過護理人員的反復指導,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配合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tài)。通過行為干預,提高患者的自控意識,將患者的健康行為從對知識信息的需求轉變?yōu)樽约旱男袨閯訖C。
該研究顯示,給予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的患者術后1周視力提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00%;總滿意度達98.00%,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的82.00%,且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患者。提示,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可有效地提升糖尿病白內障患者術后的視力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且可控制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這可能是由于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能夠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轉變,減少糖尿病白內障相關高危因素的出現(xiàn),提高患者行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關。
綜上所述,動機行為轉化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白內障患者術后1周的視力,控制糖尿病白內障高危因素,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