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宋“甘谷城”考

        2021-07-21 03:18:16農,段
        關鍵詞:谷城篳篥甘谷

        劉 小 農,段 宏

        (通渭縣博物館,甘肅 通渭 743300)

        今甘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為天水市轄縣。歷史上曾先后稱冀縣、當亭縣、冀城縣、伏羌縣、伏州、伏羌寨、伏羌城、伏羌縣,民國十八年(1929)改名甘谷縣[1]。在與今甘谷縣相鄰的通渭縣境內,北宋、金、元時期曾存在過二百年歷史的甘谷城(縣)。與今甘谷縣雖都稱“甘谷”,二者卻無多大關聯(lián),不同時亦不同地,只同名而已。

        宋甘谷城的修筑,在《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下稱《長編》)《宋會要輯稿》(下稱《會要》)等書中有詳略不一的記載,以《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下稱《本末》)最為詳實,為討論方便,茲錄全文如下:

        韓琦筑甘谷城

        熙寧元年七月乙亥,名秦州新筑大甘谷口寨曰甘谷城,即篳篥城也。

        先是,韓琦遣李立之馳奏,請修篳篥城。樞密院難曰:“篳篥城是秦州熟戶地土,將來興置一兩處接連古渭,又須添屯軍馬,計置糧草,復如古渭之患?!辩鶑妥嘣唬骸案`觀后世圖制匈奴,患其西兼諸國,故表河列郡,謂之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今西夏所據(jù),蓋多得匈奴故地。昔取一時之議,廢棄靈州以來,因失斷臂之勢,故得明元吳更無忌憚,得以吞噬西蕃,以至甘、涼、瓜、肅諸郡。至寶元初,始敢僭號,遂一向攻脅秦、渭諸蕃。近年西人復將西市城修葺,建為保泰軍,去古渭寨一百二十里,去漢界之近,自前未有也。久在西陲諸知邊事者,皆謂城篳篥,則可通雞川。古渭城外御之勢隔絕,得西人并吞古渭一帶諸蕃,與山藥、木征、肯唐等族相結之患。臣復見涇原路原州有明珠、滅藏、康奴之族,廣有人力。以居處恃險,從來點集不起。后范仲淹于三族之北與西界相接處,修置清安、綏寧二寨,并空平耳、垛城二堡,其明珠三族于是不敢作過,聽從點集。若謂修城之后,有積聚糧草之費,臣以為不然。蓋篳篥既城,則秦州三陽、伏羌、永寧皆在近里,可以均勻抽減逐寨之兵,往彼屯泊。更有創(chuàng)置酒務場,課利相兼充瞻?!痹t從之。

        初,秦鳳副都總管楊文廣受韓琦檄筑篳篥城。文廣即飭諸將,聲言城噴珠,率眾至其處,日已暮,乃急趨篳篥。屯列既定,遲明,敵騎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遺書:“當白國主,以數(shù)萬精兵逐攻?!蔽膹V遣裨將襲其后,所獲甚多?;騿柶涔?,文廣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必爭之地。彼若知而據(jù)之,則未可圖也?!蔽膹V,業(yè)之孫也。韓琦又言:“已揲秦鳳路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候畢工,乞廢罷納迷、山丹、菜園、白石、了鐘五堡,使臣戍兵擦珠?!北こ?,賜名通渭[2]。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七月,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受主持西北軍政重臣韓琦之命,在秦州轄地筑成大甘谷口寨,朝廷賜名“甘谷城”。同年,又筑成“擦珠堡”,賜名“通渭寨”。通渭寨位于今通渭縣什川鎮(zhèn)古城村李家坪社,城址保存基本完好。甘谷城的境況卻與通渭寨完全不同,隨著元至元七年(1270)并甘谷縣入通渭[3],甘谷城所在位置,也就變得撲朔迷離起來,以致明以后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記載:

        萬歷四十四年《重修通渭縣志》:“(金)甘谷古城,在甘谷里,有金人題石,今城石俱廢。”[4]

        萬斯同《明史稿》:“通渭,宋置。東有甘谷廢縣,東北有廢甘泉城,又有堡川城。北濱渭,西有華川,東流入渭,南有華川關?!盵5]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甘谷城,在縣東五十里,宋熙寧初,曹瑋置城于此,為戍守處。金于此置甘谷縣屬秦州,元廢入通渭縣?!对S志》:城在秦州西百八十五里?!盵6]

        乾隆二十六年《通渭縣志》:“(金)甘谷古城,在縣南五十里,有金人題石,今城石俱廢?!盵7]

        光緒十九年《通渭縣新志》:“自馬家店正南二十里至古城川,即金甘谷縣,有墩塘?!盵8]

        1990年版《通渭縣志》:“熙寧元年(1068),陜西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筑甘谷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谷城。”[9]

        譚其驤先生在其名著《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將宋甘谷城位置亦標志在今甘谷縣城子村[10]。

        《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甘谷縣,金升甘谷城置縣,治今通渭縣西南。元廢?!盵1]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金升甘谷城置,屬秦州,治所在今甘肅通渭縣西南。貞祐四年(1216)屬西寧州,元廢?!盵11]660

        從上所列文獻可見,明代后至今,對甘谷城位置的認識存在多種觀點。一是在“甘谷里”,以萬歷《重修通渭縣志》;二是在“縣東”,以萬斯同《明史稿》;三是在“縣東五十里”,以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三種觀點表述雖有異,但所指其實是一個地方,即今通渭縣城區(qū)。四是在“今通渭縣西南”,以《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

        而人們對甘谷城位置形成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在今甘谷縣大莊鎮(zhèn)城子村城子社北。乾隆《通渭縣志》“在縣南五十里”,光緒《通渭縣新志》“自馬家店正南二十里至古城川”,所指即今甘谷縣大莊鎮(zhèn)城子村,與1990年版《通渭縣志》以及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所標志位置一致。

        其實,甘谷城位置,宋人記載確鑿,明末清初文獻記載也是明確的。不知何故,后人卻對正確的記載見而不察,以訛傳訛,以致誤認為其位置在今通渭西南,而絕大多數(shù)人肯定地認為在今甘谷縣城子村的觀點。通過查閱史料,實地考察,出土文物印證,筆者認為:宋甘谷城應該就在今通渭縣城區(qū)!試論如下:

        一、“甘谷城”的位置

        (一)周邊諸城寨距甘谷城之里程及方位

        《元豐九域志》(以下簡稱《九域志》)載:

        秦州,天水郡,雄武軍節(jié)度。治成紀縣?!嵌?,建隆二年置伏羌寨。熙寧元年置甘谷城,三年以伏羌寨為城。伏羌,州西九十里?!使?,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領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竿五堡。寨七,……安遠,州西北一百二十五里[12]。

        宋秦州府治成紀,即今天水市區(qū),伏羌城即今甘谷縣,安遠寨位于今甘谷縣北約三十五里處。伏羌在州西九十里①,安遠寨在州西北一百二十五里,與今天水市至甘谷縣、到安遠鎮(zhèn)的距離吻合。甘谷城在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若是今甘谷縣城子位置,從天水到甘谷到安遠鎮(zhèn)再到城子,是一百五十里,相差三十五里;如果自天水直達城子,相距一百三十里,相差五十五里,顯然不符。而從天水至甘谷縣到通渭,是一百九十多里,直達是一百七十里,正好在秦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區(qū)域,在今通渭縣城一帶。

        《宋史·地理志》載:

        堡川城,政和六年,于秦鳳東西川口進筑,賜名。東至甘泉堡一十八里,……南至甘谷城一百一十里。……甘泉堡,……西至堡川城一十八里[13]。

        堡川城城址今已無跡可尋。甘泉堡今仍保存完好,位于會寧縣城東翟家所鄉(xiāng)張城堡村,312國道穿城而過。金代曾為西寧州治所在地。甘泉堡西距會寧縣城二十多里,與《宋史》所載相符,說明堡川城就在今會寧縣城區(qū)偏東。堡川城“南至甘谷城一百一十里”,從會寧縣城到今通渭縣城正好一百一十里,與記載完全相符。到今甘谷縣城子,則相距一百六十余里,明顯超出許多。而堡川城南一百一十里范圍內,適宜筑城之地,亦僅為今通渭縣城一帶,此地當正是宋甘谷城所在地。

        圖1 成紀、堡川城至通渭城區(qū)、城子距離示意圖

        《九域志》為官修地理志,書成于元豐三年(1080),距熙寧元年(1068)楊文廣修筑甘谷城僅晚了12年。完全可說是修城同時代人所做最早記錄,是準確可信的第一手文獻。《宋史》為官修正史,所載當然具有權威性?!毒庞蛑尽放c《宋史》一南一北,正好確定了甘谷城所在位置,即在今通渭縣城區(qū)無疑。

        另,《長編》又載:

        秦鳳路經略司言:“西界鈐轄吳名革等三百九十二人投漢,并無田土給與耕種。體訪得南廝羅川接巴經谷,至甘谷城約四十里,地土肥美,水草饒衍,川谷平漫,可以摽撥,招刺弓箭手,及令歸順西人耕種?!盵14]

        南廝羅川即坡兒川,為吐蕃語音譯,亦譯作“篤羅川”“破啰川”,位于今通渭縣馬營鎮(zhèn)錦屏村,為牛谷河流域,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水草豐茂?,F(xiàn)已建成錦屏水庫,供給通渭縣城生活用水。巴經谷即錦屏峽。牛谷河過錦屏峽自西而東流經通渭縣城南。今縣城至坡兒川之間相距,正好四十多里,與《長編》記載相合。這也更加印證了宋甘谷城所在地就在今通渭縣城區(qū)一帶。

        (二)甘谷城之“湯谷”地與 “甘谷去渭水遠”

        《會要》載:

        熙寧元年六月三日,李師中言:“準詔勘會昨展置甘谷城所拘占湯谷內田地,系與不系心波等三家,仍令玉韶、劉希奭與同蕃部首領標定界至,具詣實以聞。”[15]

        又《長編》載:

        御史知籃事謝景溫言:“近聞起體量甘谷城弓箭手地稍多,乞候邊事稍寧日根括施行。緣韶元奏,自渭源城至成紀縣沿河良田不耕者萬頃,乞擇膏腴者千頃,歲取三十萬斛濟邊儲。今甘谷城去渭水遠,非韶昔所指之處?!盵14]5262

        兩段文字分別說到湯谷,甘谷城去渭水遠。

        湯谷,古代傳說中日出之處?!渡胶=洝罚骸跋掠袦龋瑴壬嫌蟹錾?,十日所浴?!惫弊ⅲ骸肮戎袩崴??!奔词菧厝谕ㄎ伎h城南約十五里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溫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則溫谷水,導平襄縣南山溫溪,東北流經平襄古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謂平相矣?!盵16]平襄古城在今通渭城區(qū)。秦州知州李時中在奏言中所說:修筑甘谷城過程中,官府強占了溫泉附近的田地,因歸屬問題與當?shù)刈舭l(fā)生爭執(zhí),朝廷派官員前往勘察核實。這雖然是簡短的一段奏稿,正好說明溫泉在甘谷城附近,而未聞城子周圍有溫泉的記載。

        散度河是渭水(河)支流,發(fā)源于通渭西牛營大山,通渭縣境內稱牛谷河,甘谷縣境內稱散度河,在甘谷縣城注入渭水。通渭縣城處牛谷河中游,距渭河一百一十里外,城子處散度河上游,距渭河不到六十里?!案使瘸侨ノ妓h”,亦可說明甘谷城更應在今通渭城區(qū)。

        (三)甘谷城所轄五堡之分布

        《九域志》載:

        甘谷,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領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竿五堡[12]。

        又《宋史·地理志》載:

        甘谷,熙寧元年置,有吹藏、大甘、隴諾三堡。四年,置尖竿、隴陽二堡[13]。

        熙寧元年(1068)甘谷城修筑完成后,領吹藏、大甘、隴諾,熙寧四年(1071)又領尖竿、隴陽。五堡中,吹藏、大甘已無跡可尋,城子是否為當時大甘堡,亦未可知。尖竿堡應當在今襄南、李店二鄉(xiāng)鎮(zhèn)交界之箭竿嶺,字音相同。該地現(xiàn)有一座建筑宏偉的寺院,曾經也是學校所在,堡址已無存,亦未見遺物。隴陽堡位于今隴陽鎮(zhèn)隴陽村,墻體、壕溝基本完好,暴露宋瓷、瓦片豐富。隴(隆)諾堡在文獻中多有記載,應當規(guī)模較大。

        據(jù)《長編》:

        “秦鳳路經略司言:‘秦州甘谷城駐扎本路第三將姚雄申:有西賊人馬侵犯隆諾特堡地分,已逐出界,奪到西賊戰(zhàn)馬六匹?!盵14]8792

        《長編》又載:

        “臣(游師雄)今勘會昨來本路建修之議。蓋為自蘭州已東至定西城,自定西城以東至秦州隆諾堡。三百里之間,戎馬奔沖之地。止有定西一城外,更無邊面蕃籬之固。賊可長驅深入。故極陳利害。欲漸完城壘,以捍賊沖,以固邊勢。”[14]11230

        可知隴諾堡在蘭州城以東三百里地域,當在今通渭寺子川或隴川境內。

        尖竿、隴陽二堡一南一北距通渭縣城,分別為四十里、三十里。如果城子遺址即大甘堡,隴諾堡在隴川境內,一南一北距縣城是五十里。吹藏堡雖無法確定位置,當亦在通渭城附近不遠處,或南或北。甘谷城所領五堡,正好形成以今通渭城為中心,五堡南北延伸的布局。若是甘谷城在城子位置,離尖竿堡是二十多里,到隴陽堡八十里,再到隴諾堡百里以外。想要管理,真是鞭長莫及。

        圖2 1990版《通渭縣志》測繪通渭、安遠、雞川、城子等寨平面圖

        (四)甘谷城與安遠寨等城堡規(guī)模之比較

        通渭境內所筑堡寨,規(guī)模較大的有四座,分別是天禧二年(1018)安遠寨(1950年劃今甘谷縣),治平四年(1067)雞川寨,熙寧元年(1068)甘谷城、通渭寨。安遠、雞川、通渭三寨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上世紀80年代,通渭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對包括城子遺址等四座寨堡進行了實測繪圖。安遠寨大城長650米,寬325米,小城長350米,寬250米,甕城長寬各42米,總面積30萬平方米。雞川寨為不規(guī)則五邊形,最長邊650米,寬380米,南北各有甕城,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通渭寨為梯形,高662米,底寬378米,東西各有甕城,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城子堡長300米,寬220米,無甕城,總面積6萬余平方米[9]41。

        可以看出,城子堡的規(guī)模,遠遠低于其他三寨。無甕城,面積是安遠寨1/5,雞川寨1/4,通渭寨1/3。處散渡河與虎狼溝相交切割而成的三角形臺地上,地面狹小,作為軍事設施尚可,要作為與縣并列,直屬州、府,集政治、經濟、軍事為一體的甘谷城,也是不可能的。

        二、甘谷城之修筑與得名

        (一)從篳篥城到甘谷城

        前引《本末》“韓琦筑甘谷城”文,對甘谷城修筑原委,記載非常詳實。即熙寧元年(1068)七月,楊文廣新筑大甘谷口寨,賜名甘谷城。甘谷城即原篳篥城。但《宋史》又有秦州知州馬仲甫、秦鳳都監(jiān)張守約分別修筑甘谷城的記載?!端问贰ゑR仲甫傳》載:

        “(馬仲甫)拜天章閣待制、知瀛州秦州。古渭介青唐之南,夏人在其北,中通一徑,小警則路絕。仲甫得篳栗城故址,自雞川砦筑堡,北抵南谷,環(huán)數(shù)百里為內地,詔賜名甘谷堡。”[13]1200

        《宋史·張守約傳》載:

        “張守約,字希參,濮州人?!瓰槎ㄖ萋否v泊都監(jiān),徙秦鳳。居職六年,括生羌隱土千頃以募射手,筑硤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盵13]1249

        究竟是何人修筑了甘谷城,就有三種記載。并且既言是新筑大甘谷口寨,又說為原篳篥城,前后說法不一。其實正因篳篥城歷史久遠,長為吐蕃所據(jù),文獻缺失,才有了多種記載。篳篥城又寫作畢利城,是吐蕃語音譯。據(jù)《長編》載:

        “寶元二年(1039)戊辰,秦鳳部署司言,篳篥城蕃部唃暢波等內附,請補本族軍主,從之?!盵14]2920

        可知早在熙寧元年(1068)前29年,篳篥城已歸北宋版圖。又《長編》載: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丁未,曹瑋言宗哥唃廝啰、蕃部、馬波叱臘、魚角蟬等率馬御山、蘭州、龕谷、氊毛山、淊河、河州兵三萬余人入寇,至伏羌寨三都谷,即領兵擊敗之。”[14]2012

        《東軒筆錄》載:

        “唃廝啰,唐土蕃贊普之后,據(jù)邈川之宗哥城,盡有河隍之地。祥符中,用蕃僧立遵之策,將眾十萬,穿古渭州入寇。時曹瑋以引進使知秦州,領騎卒六千,守伏羌城。聞賊已過畢利城,瑋率諸將渡渭逆之,遂合戰(zhàn)于三都……”[17]

        《西夏書事》載:

        慶歷五年(1045年)秋七月,寇篳篥城。白豹寨蕃官浪尾等一百八十余人,其族帳傍近環(huán)慶,遣使至經略司請內附。曩霄謂中國招之,以兵三千入秦州,侵篳篥城,掠人畜而還[18]。

        《長編》與《東軒筆錄》所記為同一件事。大中祥符是宋真宗趙恒年號,大中祥符九年(1016)比熙寧元年(1068)早52年。慶歷是宋仁宗趙禎年號,慶歷五年(1045)比熙寧元年亦早23年。

        北宋政府如此重視篳篥城的修筑,就因篳篥城乃戰(zhàn)略要塞,為兵家必爭之地。此時爭戰(zhàn),尚在北宋與吐蕃之間,隨著西夏崛起后,才漸漸轉至宋與西夏。如此古城,若是在地方狹小,僅有6萬多平方米的城子堡,顯然不對,這也正好又能佐證前述論斷。今通渭縣城所在地,南北寬二至五里,東西長約二十里,牛谷河西東而流,地面開闊。四面高山環(huán)圍,東西峽口,易守難攻,為理想筑城之地。更重要的是這里曾為漢天水郡郡治所在,是一座歷史久遠的古城,毫無疑問篳篥城就是今通渭縣城。

        西漢元鼎三年(前114),析隴西郡地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通渭縣城區(qū)),領平襄、冀縣(今甘谷縣東)、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獂道(今隴西縣東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開(今天水市北道區(qū)南)、綿諸(今清水縣西南)、隴縣(今張家川縣)、街泉(今莊浪縣東南)、戎邑道(今清水縣北)、略陽道(今秦安縣東北)、清水、阿陽(今靜寧縣西南)、勇士(今榆中縣東北)、蘭干(今隴西縣東北)、奉捷等16縣。

        天水郡所轄諸縣,基本位于古“關隴大道”上,設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保障關中通向西域“關隴大道”暢通。后郡治雖有遷移,平襄縣[9]39一直存在,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前被廢,長達550余年。此后平襄縣地交替屬渭州、秦州所轄。唐寶應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占領。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復平襄縣地,屬秦州。不久,因為五代十國割據(jù)局面,平襄縣地復被吐蕃所占。北宋初,宋在西邊疆域只到達秦州夕陽鎮(zhèn)(今天水新陽鎮(zhèn)),未過渭河。經不斷向西征戰(zhàn)開拓,仁宗趙禎寶元二年(1039)時,包括古平襄縣在內大片土地歸附。因平襄縣地久為吐蕃所占,易名篳篥川篳篥城。到神宗趙頊時,對歸屬三十年的舊篳篥城決定重新修葺加固,完工后賜名“甘谷城”。

        (二)何為“甘谷”

        在今通渭、甘谷兩縣民間有這樣的傳說:通渭地處干山枯溝之間,應該叫“甘谷”,而甘谷地處渭河流域平川,應該叫“通渭”。是當年傳令人將文書誤調,才成如今縣名。這當然是民間據(jù)字面意的杜撰,毫無根據(jù)。這種說法也代表了不少人對“通渭”“甘谷”含義的誤解。民國十八年(1929)前,“甘谷”二字與今甘谷縣之間沒有任何關系,通渭應該就是今通渭,并不是境內有了渭河才叫“通渭”。而甘谷城也一直在通渭境,并非是此地干山枯溝而叫“甘谷”。

        熙寧元年(1068)大甘谷口寨筑成后賜名甘谷城,擦珠堡筑成后賜名通渭堡,后升為通渭寨。“通渭”之義,據(jù)萬歷《重修通渭縣志》載:“通渭關以西巖邑也。界于會寧、秦安、伏羌、隴西之間,因水(牛谷河)南流于渭(河)故名?!盵4]后來志書皆沿此說,純屬望文生義。如前所述,明人對宋通渭寨所在位置,也未搞清,以為即今通渭縣城。通渭寨牛谷河并未經過,焉能南流于渭河?況通渭周邊諸縣境內河流,均最終流入渭河,何不皆稱通渭?就像今人解釋“雞川寨”是因“野雞出沒的地方”得名一樣荒謬,難道僅雞川寨一帶有野雞出沒?其實,通渭者,乃“通向古渭寨”之意。古渭寨即在今隴西縣。如前所引,當年建議修筑甘谷城的韓琦,在反復上奏中強調修甘谷城的重要意義,就是為了“連接古渭”,“久在西陲諸知邊事者,皆謂城篳篥。則可通雞川,古渭城,外御之勢,隔絕西人,并吞古渭一帶諸蕃”[2]83。

        那么,“甘谷”究竟為何意呢?可以從地理形狀和境內河流兩個方面來探討。

        1.“名秦州新筑大甘谷口寨曰甘谷城”,大甘谷口應該是地形特征。通渭縣城地形,東西長,南北窄,東面盡處為峽口,西面界史家山,兩邊向西北、西南延伸,形如古代布幣狀,像魚口,又如篆書“甘”“口”。命名者應是受了地形與字形相似之啟發(fā),名曰大甘谷口。

        2.甘者,甜也;谷者,兩山間之水流,即甜水河。萬歷《重修通渭縣志》載:

        甜水河,味甘可食,出西北山,在縣西七里,會南家河東南流,舊有水道引入城,興廢不常,久湮。萬歷四十三年,知縣劉世綸關同縣丞芮時杞,捐俸置料,顧工筑堤數(shù)十丈,障兩河水,另修渠道由西北入城,迤南環(huán)繞,汲飲灌溉,民甚賴之,由東北出[4]。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

        甜水河,城西北七里。出甘谷,引流入城,籍以取汲[6]。

        圖3 篆書“甘”“口”與通渭縣城地形圖

        甘谷之名,應即得于此河。在一個地方拓地建城,有可用于汲飲灌溉之水源,無疑非常重要?!芭f有水道引入城”,說明此河使用久遠。應當是在建城之初,因賴此河為生活生產之保障,所以賜名“甘谷”。

        不管地形似“甘”“口”,還是有甜水河入城,甘谷城的命名,正好是依據(jù)通渭城所在地的特征而來,這也更加證明了前述宋甘谷城即在今通渭縣城區(qū)的論斷。

        三、甘谷城在邊防城寨網絡中的戰(zhàn)略地位

        《長編》載:

        秦鳳路。若賊寇東西路,于甘谷城屯正兵五千,帖以蕃漢弓箭手,扼奔沖青雞(川)、三陽一帶道路,別以正兵五千帖本處蕃兵弓箭手守古渭,更益都巡檢軍馬及三千,據(jù)通渭,與甘谷、古渭相望,若約此置兵保護熟戶,更相首尾,足以枝梧[14]5494。

        《本末》載:

        久在西陲諸知邊事者,皆謂城篳篥,則可通雞川[2]。

        《長編》載:

        提舉秦鳳路刑獄、權知秦州呂溫卿言:“雞川、甘谷,地廣百里,正當賊沖?!盵14]8195

        在邊境地帶修筑的城邑、堡寨,并不是孤城,而是相互聯(lián)動為一體。雞川、甘谷、通渭是距離最近的三座城寨,所以每有戰(zhàn)事,常作為一個整體來部署戰(zhàn)略。為便于聯(lián)絡,大的城寨下管領若干小堡,甘谷城領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竿五堡,通渭寨領者達、七麻、本當、撲麻龍、達隆五堡。堡與堡之間,在便于相互瞭望的高崗山頂又筑烽火臺,臺、堡、寨、城點線相連,結成一張嚴密的防御網。

        圖4 通渭縣城周邊宋堡寨、烽火臺等示意圖

        今通渭城區(qū)至雞川寨是五十里,到通渭寨也是五十里,處于三點中心位置。從雞川寨經通渭城區(qū)到通渭寨一線,現(xiàn)存宋堡、烽火臺,大小有40余座之多。其中有古名如隴陽、者達、七麻等,多為今名如渭陽堡等,烽火臺多無名。形成以三座城寨為中心的防御網,而以通渭縣城周圍西、北面尤為密集。今通渭南邊到城子一帶,宋堡、烽火臺均未發(fā)現(xiàn),雖不排除后來破壞所致,但可以肯定,防御重點在縣城西、北面,南邊已為北宋內地,甘谷城不在南邊,就在今通渭縣城區(qū)。退一步說,如果甘谷城在城子,今通渭縣城區(qū)未修城筑寨,就是小村落或荒野之地。從《中國歷史地圖集》能看出,與通渭相鄰定西、隴西、會寧、靜寧、秦安、甘谷、武山各縣城區(qū),都筑有城寨,唯獨今通渭縣城一帶,遠離其他城寨,形成一大片空白之地,有悖常理。分布于今縣城周圍的小堡與眾多烽火臺,亦無從歸屬,無法合理解釋。

        今通渭縣城區(qū),因多次興廢變遷,宋城址已蕩然無存。但城周邊遺存宋堡、烽火臺能清晰看出當年以通渭縣城為中心的布局。通渭縣城北靠筆架山,康熙五十七年(1718)大地震,筆架山崩,東北城垣覆沒。所幸山頂宋代烽火臺未毀尚存,為宋代在此置城有力鐵證。烽火臺位于筆架山制高點名大營咀,殘高5米,南面夯層清晰,暴露瓦片豐富,采集到宋耀州瓷片。

        甘谷城下轄五堡中,唯隴陽堡堡與名皆在,古今相同。尖竿、隴諾尚可推測大概位置,大甘、吹藏已無法確知。宋范祖禹所撰《郭逵墓志銘》記載甘谷城周邊增筑五堡之事:

        (郭逵)充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經略安撫使。甘谷城、通渭寨皆捍西圉。甘谷形勢孤絕,民不樂業(yè),公使增筑五城以安民心。通渭舊乏水,公欲移新城以就水泉[19]。

        郭氏所筑或許即此五堡,或許還有其他堡,因名稱變更,堡址毀壞,已難以求證。

        今存城周圍四座宋堡中,隴陽堡,位于城東北三十里隴陽鎮(zhèn)隴陽村,墻體、壕溝基本完好,采集有青白瓷碗殘片,面積約4萬平方米。渭陽堡,位于城北二十里北城鎮(zhèn)魏楊村,墻體完好,環(huán)堡三道壕溝,面積3萬平方米。中林堡,位于城西北十五里平襄鎮(zhèn)中林村,東面墻體完整,北面三道壕溝,暴露物豐富,采集有雨點紋灰陶罐、耀州青瓷殘片,面積1.5萬平方米??导冶ぃ挥诔俏魅锺R營鎮(zhèn)三義村,墻體完好,東面有壕溝三道,暴露物豐富,采集有雨點紋灰陶罐、白瓷碗殘片,面積2萬平方米。

        渭陽、中林、康家堡應該都不是宋初名,吹藏堡也許就在其中,只是今古名已完全不同。這圍城而筑,星羅棋布的堡寨和烽火臺,與大甘、尖竿、隴諾等堡相呼應,構成一個以城為中心的互聯(lián)網。正是因為甘谷城戰(zhàn)略地位重要,才有如此嚴密完整的防御體系?!段飨臅隆份d:

        篳篥既城,神宗賜名甘谷。乙埋惡其控扼要害,潛兵襲之,與秦鳳都監(jiān)張守約遇,分兩翼夾攻。守約以五百人逆戰(zhàn),挺身立陣前,自節(jié)金鼓,發(fā)強弩注射,強酋戰(zhàn)死者數(shù)人,遂卻。……乙埋屢爭甘谷城不克,點集諸監(jiān)軍司屯其地[18]。

        在今通渭縣城區(qū)及周邊地下,時有宋代文物出土,也是重要有力的證據(jù)。南北兩山多地有宋金墓出土,只是由于各種原因的破壞,沒有完整墓葬保存下來。縣博物館藏品中,耀州青瓷碗、盞,金黃釉碗,出土于南山;畫像磚、梅瓶出土于北山;軍旅鐵鍋、鐵鏵等出土于原建材廠。

        圖5 通渭城區(qū)出土宋鐵鍋、弩機、蒺藜等

        2020年12月,位于通渭縣城南牛谷河北岸,與縣委相鄰的縣政府招待所,因工程修建大開挖。在地下6—7米處出土大量牛、羊骨頭,青磚,耀州青瓷、黑瓷殘片及鐵錢,箭鏃,出土瓷蒺藜、銅弩機各一件,皆為宋代文物。蒺藜、弩機是宋代常用武器,特別弩機,宋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占六成以上,為主要使用朝代。

        豐富的出土文物,充分印證了這里曾是宋人生活、生產、戍邊活動頻繁之地,是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城邑,而這座城邑應非甘谷城莫屬。

        四、金、元時期甘谷城(縣)的變遷

        金滅北宋后,甘谷城亦隨屬金國。金攻取甘谷城經過,《金史·鄭建充列傳》記載較為詳實:

        齊國廢,朝廷以地賜宋,(鄭建充)為宋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副使,仍知寧州。天眷復取陜西,仍以為經略安撫使,知慶陽。從破甘谷城,改平涼尹[20]。

        天眷為金熙宗合剌年號,一共使用了三年,《金史·熙宗本紀》:

        天眷三年(1140),五月丙子,詔元帥府復取河南、陜西地。六月,陜西平[20]45。

        即天眷三年(1140),甘谷城轉為金城。但《宋史·高宗本紀九》:

        高宗三十二年,二月,乙卯,興元都統(tǒng)制姚仲攻鞏州不下,退守甘谷城,遂引兵圍德順軍[13]82。

        姚仲為宋抗金名將,鞏州即今隴西縣。高宗三十二年,即紹興二十八年(1158),知此時甘谷城又在宋,可見國家興替之時,一座城邑也歸無定所,常常易主?!督鹗贰さ乩碇尽份d:

        圖6-1 《中國歷史地圖集》金、南宋時期通渭、甘谷、雞川、治平等縣位置圖

        圖6-2 筆者繪金、南宋時期通渭、甘谷、雞川、治平等縣位置圖

        鳳翔路秦州,縣八:成紀、冶防、甘谷、清水、雞川、隴城、治平、西寧。貞祐四年(1216)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以甘谷、雞川、治平三縣隸焉[20]70。

        西寧縣即今會寧縣,州治所在宋甘泉堡(今會寧翟家所鎮(zhèn)張城堡)。西寧州所轄甘谷、雞川、治平(今靜寧縣)三縣范圍,大致為今通渭西南以外大部分地域及會寧東北部,靜寧治平、甘溝、四河等鄉(xiāng)鎮(zhèn)?!督鹗贰ば诒炯o》載:“興定四年(1220)九月己酉,夏人陷西寧州”[20]45,西寧州在金只存在了短短4年。而未及二十年,金末帝天興三年(1234),金王朝就宣告滅亡了。

        《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通渭縣,金正隆年間置通渭縣,治今址?!盵1]《中國歷史地圖集》金、南宋地圖所標通渭縣位置,亦在今址[10]。《會要·方域8》:“通渭縣,崇寧五年(1106)以寨升為縣。”[15]《金史·地理志》:“鞏州,宋通遠軍,皇統(tǒng)二年升軍事為通遠軍節(jié)度使。……縣五……隴西(宋舊縣),通渭……”[20]70

        通渭置縣,史志明確記載是“崇寧五年(1106)以寨升為縣”,并非始于金。通渭縣歸金后,一直屬臨洮路鞏州(今隴西縣)轄,治舊址,未見有遷至今城區(qū)的記載。同時,這也可以佐證前述論斷。假如金通渭縣治在今通渭縣城區(qū),甘谷縣在城子。西寧州轄甘谷、雞川、治平三縣,就要繞過位于西寧、甘谷中間的通渭縣來管理,有悖常理,是不可能的。不知《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等據(jù)何而言,認為金通渭縣在今址。

        由此可知,今通渭縣境內當時所有三縣。甘谷(治今通渭縣城區(qū))、雞川(治今雞川鎮(zhèn)司川村)在金前期屬鳳翔路秦州,后期屬西寧州轄。通渭(治今什川鎮(zhèn)古城村)則一直為臨洮路鞏州轄。元朝建國后,甘谷縣屬鞏昌總帥府秦州轄?!缎略贰份d:

        秦州,金故州,屬鳳翔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成紀、治坊、甘谷、清水、雞川、隴城、秦安七縣。至元七年,省雞川、隴城二縣入秦安,治坊縣入清水,甘谷縣入通渭?!?鞏昌府。金為鞏州,屬臨洮路。元初,改鞏昌府。舊領隴西、通渭、定西、通西、安西五縣[3]。

        至元七年(1270),通渭、甘谷、雞川三縣進行了一次大整合。并雞川入秦安縣,原縣署廢棄,仍屬秦州。遷通渭縣治于今址,原縣署亦廢。合甘谷入通渭縣,原甘谷縣轄地歸通渭,屬鞏昌府[9]765。

        假如甘谷縣治在城子,不在今通渭縣城區(qū),一個小村落或荒蕪之野,修城建署,大興土木,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不可能沒有筑城的記載。所以該地原來就有城邑,以原甘谷縣城署,改通渭縣城署。

        按理甘谷原址舊縣,遷通渭入于甘谷,應該是名甘谷才是,何以名通渭呢?元建國之初,于陜西行中書省,設鞏昌都總帥府,統(tǒng)鞏昌、平涼等五府,秦州、隴州等二十七州??値浉戊柌?,今隴西縣。通渭從筑寨升縣,一直為鞏昌府下轄②,甘谷則一直轄于秦州。雖甘谷是秦州屬縣,但距秦州一百八十五里,距鞏昌府只有一百二十里,于治理來說,鞏昌府更便于秦州。且通渭為鞏昌府下轄舊縣,并甘谷入通渭,而非通渭入甘谷,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并甘谷入通渭,通渭原縣治距鞏昌府僅六十里,更為便利。宋筑通渭寨,為的是“連接古渭”,抵御西夏,通渭寨所在位置更西更處于邊塞,轄于通遠軍,甘谷城相對較內地,轄于秦州。元朝天下大一統(tǒng),鞏昌府、秦州下轄諸縣已為腹地。通渭寨以城障要塞,用于戍邊,當然有別無選擇之優(yōu)勢。作為縣治,用于治理地方的一級政府,則顯得城池狹小,地域阻塞,交通不便,生活環(huán)境惡劣。宋時,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郭逵,就有“通渭舊乏水,公欲移新城以就水泉”的想法。而甘谷城各方面條件,遠非通渭寨能比,遷通渭縣治入甘谷縣城,是朝廷不二之選。

        而正因為并甘谷入通渭,以甘谷縣治易名通渭縣治,存在了202年的甘谷城突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才使得元朝以后人對甘谷城位置莫衷一是,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記載。

        五、明清以來關于甘谷城的記載與考辨

        現(xiàn)存明代文獻中,有關甘谷城的記載,以萬歷四十四年通渭知縣劉世綸主修《重修通渭縣志》最早。志載:“金甘谷古城,在甘谷里,有金人題石,今城石俱廢?!盵4]自元至元七年(1270)甘谷城(縣)并入通渭縣,到萬歷年間(1573—1620),已三百余年。隨著時間推移,許多歷史真相已變得非常模糊甚至面目全非,甘谷城的修筑時間、位置越來越不被人所知。修志者出現(xiàn)誤宋城為金城的錯誤,在所難免,但說甘谷城在甘谷里卻沒有錯。只要確定了甘谷里,也就找到了甘谷城的位置。

        甘谷城雖廢,但甘谷之名仍在通渭一直繼續(xù)使用?!吨匦尥ㄎ伎h志》載,萬歷年間通渭行政區(qū)劃為“在城、城東上、城東下、甘谷上、甘谷下……”[4]等16里。在城即今通渭縣城區(qū),甘谷上、甘谷下在縣城南今襄南到城子一帶。而在城同時應該叫甘谷里,由于是一個縣的政治中心,就叫在城。靠近甘谷里區(qū)域劃為甘谷上,相鄰甘谷上區(qū)域劃為甘谷下。若無甘谷里,何來甘谷上、甘谷下之稱?正如有在城,才有城東上、城東下之稱一樣。

        可知萬歷年間通渭城區(qū)就是甘谷里,甘谷城就在甘谷里。到明末時,甘谷城具體位置還是明確的,即在今通渭城區(qū)。

        清初萬斯同《明史》卷八一《地理志三》:“通渭。宋置。東有甘谷廢縣,東北有廢甘泉城,又有堡川城。北濱渭,西有華川,東流入渭,南有華川關。”[5]甘泉城、堡川城的位置,正位于通渭寨東北,與實際相符。東有甘谷廢縣,方位也是準確的,可惜未記載具體距離,推斷應該是今通渭城區(qū),如若在城子,則在通渭寨南,與記載不符。但萬氏又說:“北濱渭,西有華川,東流入渭,南有華川關?!眲t明顯錯誤。華川為今牛谷河古稱,華川、華川關皆在通渭寨東北,并非西有華川,南有華川關。華川雖東流入渭河,但渭河未流經通渭,就不存在通渭寨“北濱渭”。

        萬斯同所據(jù)當然是文獻資料,不可能親歷實地考察,所以出現(xiàn)了記述上的前后矛盾,但對甘谷城的位置的記載,卻完全正確。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甘谷城,在縣東五十里。宋熙寧初,曹瑋置城于此,為戍守處。金于此置甘谷縣,屬秦州。元廢入通渭縣?!对S志》:城在秦州西百八十五里?!盵6]通渭寨東到今城區(qū)距離,正好是五十里,與記載相吻合;并且說甘谷城在秦州西一百八十五里,也是今通渭城區(qū),前面已有詳細論述。顧祖禹所記,非常正確。

        可以看出,至清初時,甘谷城位置的記載尚是明確的,在今通渭城區(qū)。但乾隆以后不知何故,竟然把甘谷城移在了今甘谷縣城子!

        乾隆《通渭縣志》:“(金)甘谷古城,在縣南五十里,有金人題石,今城石俱廢[7]52?!备念欁嬗怼翱h東五十里”為“縣南五十里”,就到了今甘谷縣城子村。光緒《通渭縣新志》:“自馬家店正南二十里至古城川,即金甘谷縣,有墩塘?!盵8]40是照抄乾隆縣志,亦肯定在城子位置。

        乾隆時(1735—1795),距萬歷年間又過了一百五十余年,通渭的行政區(qū)劃與地名再次發(fā)生了變化。據(jù)1990《通渭縣志》載,雍正八年全縣為“在城里、甘上里、甘下里……”等8里[9]44。原甘谷上、甘谷下已演化為甘上里、甘下里。在城之名已久,甘谷里已不再被人們使用。修志者要找到甘谷城,甘上里或甘下里最相近,即以位于甘下里的城子堡為甘谷城。盡管文獻記載確切,萬歷時甘谷城就已“城石俱廢”,乾隆時仍是“城石俱廢”,但到光緒時卻變成了“有墩塘”。甘谷城難道失而復現(xiàn),今人竟也實際考察測量繪圖,真不知所繪是哪里的甘谷城?

        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宋甘谷城位置亦標志在今甘谷縣城子村,譚先生不知依據(jù)何種文獻,但將甘谷城標志在城子,還真是錯了。而且譚先生把金、南宋時期通渭縣,就已經標注在了今縣城位置,也是錯誤。

        戴均良《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金升甘谷城置,屬秦州,治所在今甘通渭縣西南”[11]。薛國屏《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甘谷縣,金升甘谷城置縣,治今通渭縣西南”[1]。都認為甘谷城在今通渭縣西南,范圍比較寬廣,但絕不是指城子,因為城子在通渭縣正南,也不是今通渭縣城區(qū),因為城區(qū)基本在全縣中心位置。戴、薛應該是以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為據(jù),認為宋通渭縣在今城區(qū)位置,把位于今什川鎮(zhèn)的通渭寨當作了甘谷城,因為通渭寨正好在今縣城的西南。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無需細論。

        六、余論

        現(xiàn)存明清三種通渭縣志,對通渭境內幾座古城寨的記載,都出現(xiàn)不同的錯誤。萬歷《重修通渭縣志》稱“漢城川古城在縣西南八十里城川鋪,宋安遠雙古城在縣西南八十里安遠鎮(zhèn),金雞川古城在縣東南七十里雞川鎮(zhèn),甘谷古城在甘谷里”[4],以安遠寨為宋城是正確的,以通渭寨為漢平襄古城,雞川、甘谷為金城都錯,而對通渭寨未見記載,是以今城區(qū)當作了宋通渭縣。乾隆《通渭縣志》除對其他幾座古城完全照抄萬歷志外,移甘谷城“在縣南五十里”,把對的又改錯了。光緒《通渭縣新志》繪“地輿全圖”[8]16,平襄古城移在了碧玉鎮(zhèn),錯;通渭寨雖在今什川鎮(zhèn)位置,卻稱為“渭州古城”③,又錯,通渭境內未曾置渭州。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但也不必為古賢者諱。隨著出土文物印證、新材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通過實地考察,古人著作中出現(xiàn)的許多錯誤已逐步得以改正。雞川寨、通渭寨修筑時代,漢平襄古城位置[9]765,都已被確認。而曾存在過202年歷史的甘谷城,也應得到重新歸位,還歷史以真實。

        【注釋】

        ① 為了行文與文獻上寫法相一致,長度單位都統(tǒng)一為里,數(shù)字為漢字,今制500米為一里,宋代一里長度多少米史無確切記載。按唐長安城周長67里,考古實測為35.5公里,折合唐代一里為530米,宋一里應在500米以上。所以今一里500米計算,與宋文獻記載里數(shù)會有出入,但差別不會太大。

        ② 通渭寨宋屬通遠軍、鞏州,金鞏州,元鞏昌府,治一直為今隴西。

        ③ 渭州,北魏永安三年(530)置,治所今隴西。安史之亂后屬吐蕃,唐中和四年(884)移置平涼,稱隴西為“古渭州”。

        猜你喜歡
        谷城篳篥甘谷
        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溝西墓地2012~2014年發(fā)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2022年3期)2022-07-14 11:18:18
        胡笳與篳篥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7:40
        三年成勢 五年成型 山西將把“谷城院”建成英才匯聚之城
        龜茲篳篥考略
        拉丁美洲音樂
        谷城大越調的現(xiàn)狀和保護對策探究
        詩與歌的相逢
        “篳篥”源流考辨
        谷城縣“美麗鄉(xiāng)村”規(guī)劃設計探索
        甘谷大象山石窟文物的化學保護及展望
        當代旅游(2015年2期)2015-05-27 18:12:26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日韩精品|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成人| 亚洲av综合av国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久久久精品亚洲|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91老司机精品视频|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2017| 国产优质女主播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app| 国产乱子伦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加勒比在线观看视频| 成年女人免费视频播放体验区| 亚洲精品高清你懂的| 久久一二三四区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偷任你爽任你 | 嫩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人妻色综合网站| 97成人精品| 性无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综合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多毛小伙内射老太婆|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不卡| 久久综合五月天啪网亚洲精品|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人体| 麻豆精产国品|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视频不卡|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深田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九九热|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蜜av|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大片免费| 干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