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江
撫州市中醫(yī)院 (江西撫州 344000)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位置發(fā)生的骨折。老年人因身體各項機能水平降低,導致骨質疏松現象嚴重,在日常生活中摔倒后極有可能發(fā)生股骨轉子間骨折,是威脅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之一[1]。若進行非手術治療,臥床時間較久,極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往往不利于骨折的恢復,因此,在無手術禁忌及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首選手術治療[2]。目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內固定、股骨近端髓內釘 (proximal femoral nails,PFN)內固定是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主要術式,2種術式各具優(yōu)勢,均能有效幫助患者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促進骨折痊愈[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慞FNA內固定在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中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83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1例)與試驗組(42例)。對照組男15例,女26例;年齡65~73歲,平均(69.04±2.71)歲;致傷原因,摔傷17例,交通事故傷11例,扭傷13例;骨折Evans分型,Ⅰc型11例,Ⅰd型23例,Ⅱ型7例。試驗組男15例,女27例;年齡65~74歲,平均(69.10±2.73)歲;致傷原因,摔傷19例,交通事故傷10例,扭傷13例;骨折Evans分型,Ⅰc型11例,Ⅰd型24例,Ⅱ型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納入標準:符合《老年髖部骨折診療專家共識(2017)》[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家屬及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礙;先天發(fā)育畸形;合并多處骨折。
試驗組采用PFNA內固定治療:采用椎管內麻醉,于C型臂X線機(康達洲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KDM900,浙械注準20172301264)透視下進行手術,確認復位滿意后,于股骨大轉子頂點位置作一長度4~5 cm的水平切口;切開闊筋膜,鈍性分離臀中肌至大轉子頂點位置,置入導針;沿導針位置向下擴大髓腔至股骨轉子段,隨后置入合適直徑的PFNA主針,以螺旋刀片處于股骨頸中下為主針置入適宜深度;確認主針置入滿意后,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將導針沿股骨頸至股骨頭關節(jié)面穿過,保障導針處于股骨頭頸正確部位,測量釘長后擴大外側皮質,將螺旋刀片沿著導針敲入股骨頭內,鎖定遠端螺釘,最后安裝尾帽,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檢查固定是否異常,確認無誤后對切口進行沖洗,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對照組采用PFN內固定治療:麻醉方式、復位方式、開口位置同試驗組,經開口位置向股骨髓腔置入導針,隨后置入主釘,以下位拉力釘處于股骨距上方為主釘適宜深度,隨后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將下位拉力釘置于股骨頭頸內,再分別置入2枚直徑約6.5 mm的拉力釘,最后置入遠端鎖定螺釘,后續(xù)操作同試驗組。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手術相關指標、髖關節(jié)功能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1)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為骨折痊愈且未發(fā)生畸形,無疼痛感;顯效為骨折情況基本痊愈,未發(fā)生畸形,生活可自理但仍有間歇性疼痛;無效為骨折愈合畸形,疼痛難忍且生活無法自理;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5]。(2)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負重活動時間。(3)應用Harris評分量表[6]評估患者術前、術后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內容包括日?;顒印⒉叫芯嚯x、疼痛、步態(tài)、畸形等,總分100分,評分越高代表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4)并發(fā)癥包括螺釘松動、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jié)脫位、鎖定處出血等。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07,P=0.649),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手術時間、負重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負重活動時間(d )42 57.13±5.04 68.51±12.93 29.17±3.14對照組41 76.22±10.15 75.02±12.37 33.62±3.06 t試驗組10.442 2.343 6.537 P <0.001 0.022<0.001
術前,兩組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Harris評分均較術前提升,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Harri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Harris評分比較(分,±s)
組別例數術前術后t P試驗組42 37.33±6.29 69.72±8.04 20.563 <0.001對照組41 37.41±6.33 53.15±8.72 9.353 <0.001 t 0.058 9.004 P 0.954<0.001
試驗組出現1例(2.38%)關節(jié)脫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38%;對照組出現1例 (2.38%)螺釘松動、1例(2.38%)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2.38%)關節(jié)脫位、1例(2.38%)鎖定處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76%。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51,P=0.356)。
在跌倒時,若身體過度外展或以內收位著地,作用力會直接撞擊大轉子,此時極有可能發(fā)生股骨轉子間骨折。當髖部受到內翻應力作用時,以小轉子為支點,受到強烈擠壓時,髂腰肌發(fā)生牽拉也會造成間接暴力,引發(fā)股骨轉子間骨折。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質疏松癥,股骨轉子間是骨質疏松好發(fā)部位,當局部骨量丟失后,低能量損傷即可造成股骨轉子間骨折。現階段,臨床主要采取PFN內固定、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且取得較好的療效[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PFN內固定、PFNA內固定用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均為不錯的選擇,可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PFNA內固定屬于PFN內固定的改良術式,一方面保留了PFN內固定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在PFN設計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使固定效果更加穩(wěn)定,操作更加簡單[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時間、負重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兩組Harris評分均較術前提升,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PFNA內固定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康復進程,有利于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其原因為,相較于PFN內固定,PFNA內固定術中將2枚螺釘固定更換為螺旋刀片進行鎖定,未鎖定的螺旋刀片會自旋轉進入骨質,增加頸內、股骨頭的接觸面積,進而在骨質內起到填壓作用,使穩(wěn)定性提升,對術后髖關節(jié)的恢復有積極的作用;且刀片寬大的表面積置入時可確保術中理想的錨合力,防止塌陷、旋轉等情況的發(fā)生,對于骨質疏松患者亦如此[9]。而PFN內固定術中需放置2枚螺釘,但因股骨頸長度有限,術中需不斷調整螺釘的位置,因而增加了手術時間;同時,螺釘反復操作也會增加手術創(chuàng)傷性,使術中出血量增加,影響術后恢復進程[1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PFNA內固定不會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與PFNA內固定只需于股骨頭頸內放置1枚螺旋刀片有關,在保持骨折端穩(wěn)定的情況下,手術時間更短,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更低。
綜上所述,應用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進程,促進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