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紅坤,徐澤,王佳楠,李國東,張晨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天津 300270)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1]。由于工業(yè)、農業(yè)等生產活動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據統(tǒng)計2009年環(huán)保部接報的有12起重金屬污染事件,致使4 035人血鉛超標,182人鎘超標,引發(fā)32起群體事件[2]。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中重金屬污染會影響人類的健康,包括影響消化、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生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致突變效應,甚至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3-4]。
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土壤環(huán)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而近年來針對工業(yè)區(qū)附近的校園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研究較少。本文以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某高校土壤為研究對象,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土壤中Cu、Zn、Pb、Cd、Cr五種重金屬的含量,采用單因子評價法、綜合指數法、潛在生態(tài)風險評價法對其進行評價,以期為濱海新區(qū)土壤生態(tài)風險預警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5]。
硝酸、氫氟酸、鹽酸、高氯酸均為優(yōu)級純;重金屬標準儲備液,天津市環(huán)境保護總局標準樣品研究所。
AA-63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SY-2恒溫沙浴鍋。
本研究共設置7個采樣點,均勻分布于全校區(qū),分別以P1~P7編號,包括景觀用地、荒地、商業(yè)區(qū)、教學區(qū)、生活區(qū)等,囊括了校園所有區(qū)域,能夠科學地反映校園的整體情況。具體采樣點分布見表1。
表1 采樣地分布表Table 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每個采樣地分別采集表層(0~10 cm)和(20~30 cm)土樣各1份。采用五點交叉取樣法取樣,每層采樣地取1 kg,每個土樣按照4分法組成混合樣品,裝入樣品密封袋。在實驗室,先將土樣中的碎石和植物殘體撿出,自然風干后分別放入烘箱,在75 ℃ 下烘至恒重,用瑪瑙研缽研磨,使其全部通過80目篩,置于干燥器中備用。
土壤pH值按照土水比1∶25采用電位法測定。土壤中Cu和Zn采用GB/T 17138標準方法測定,Pb和Cd采用GB/T 17141標準方法測定,Cr采用GB/T 17137標準方法測定。樣品采用鹽酸-硝酸-氫氟酸-高氯酸消解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各金屬元素的濃度(AA-6300,日本)。在測定過程中,所有玻璃器皿均在20%硝酸溶液中浸泡過夜后經超純水洗凈使用,所有樣品均平行檢測3次,取平均值。
評價方法采用單因子指數法、內梅羅綜合指數法和潛在生態(tài)風險評價方法。
1.4.1 單因子指數法 單因子指數法是針對土壤中單個因子進行污染評價的方法[6]。方法如下:
Pi=Ci/Si
式中,Pi為單因子i的污染指數,Ci為實測濃度,Si為參照值。等級劃分指標見表2。
表2 單因子指數等級劃分指標Table 2 The grades of single factor index
1.4.2 內梅羅綜合指數法 內梅羅綜合指數是衡量區(qū)域性綜合污染狀況的指標[7],公式如下:
表3 內梅羅綜合指數等級劃分標準Table 3 The grades of Nemerow synthesis index
1.4.3 潛在生態(tài)風險評價方法 潛在生態(tài)風險指數法是一種從沉積學的角度,與生態(tài)學、重金屬毒理學、地球化學等學科相結合而提出的土壤污染物評價方法[8-10],計算公式為:
表4 潛在生態(tài)風險指數等級劃分指標Table 4 The grades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土壤的pH值會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以及重金屬的形態(tài)和活性[12]。由于本區(qū)域臨近渤海灣,隨著時間的演化以及工業(yè)的發(fā)展,本區(qū)域大部分的土壤演變成了鹽堿地,本研究采集的14個土壤樣品pH值均在8.55~9.71,因此該校園的土壤整體呈堿性,也印證了本校園的本土是鹽堿土。
表5列出了校園各土壤采樣點5種重金屬的含量。由表1可知,校園土壤Cd含量較低,其它4種重金屬的含量較高。其中Cu、Pb、Cd含量的平均值分別為24.38,28.47,0.40 mg/kg低于國家建設用地第一類用地的篩選值[13],說明土壤中這3種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可以忽略。
表5 樣品測定結果Table 5 Table of sample test results
與天津市土壤背景值[14]相比,土壤樣品中5種重金屬的最大含量都超過了土壤背景值,但是Cu、Cr的平均含量低于背景值,另外3種重金屬的平均含量高于天津市土壤背景值,由此可知,這5種重金屬元素在采樣區(qū)土壤上有一定程度的積累,特別是Zn、Pb和Cd的平均濃度為天津土壤背景值的2.16,1.4,4.6倍,表明人類活動和工業(yè)發(fā)展已經導致了此區(qū)域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升高,并以Zn、Pb的累積效應較大,而Cd的累積效應最大。
2.3.1 單因子評價法 以天津市土壤背景值為標準,待測校園各取樣點土壤中Cu,Zn,Pb,Cd,Cr 5種重金屬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單因子污染指數見表6。
表6 校園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單因子污染指數Table 6 The average content and single factor pollution index of heavy metals in campus soil
該校園土壤重金屬Zn、Pb、Cd的污染指數平均值均>1,說明此區(qū)域土壤受到了這3種重金屬的污染,Cd的單因子污染指數最高,說明Cd污染最嚴重,而Zn的污染指數>2,屬于中度污染。Pb、Cr、Cu的污染指數相對較低,都在1左右徘徊,屬于輕度污染或者清潔。校園土壤重金屬污染程度次序為:Cd>Zn>Pb>Cu>Cr。
2.3.2 內梅羅綜合指數法 由綜合污染指數法評價可得,所有取樣點的綜合污染指數>1,說明校園各取樣點土壤均發(fā)生重金屬污染。
表7 校園土壤重金屬綜合污染指數及其污染程度Table 7 Nemerow composite pollution index and pollution degree of heavy metals in campus soil
并且P1、P3、P7取樣點的綜合污染指數均>3,屬于重度污染程度,其他取樣點P4、P5、P6綜合污染指數也都在2~3,說明P4、P5、P6的污染程度是中度污染程度,P2的綜合污染指數為1.66屬于輕度污染。
表8 學校各取樣點及RI值Table 8 Soil heavy metal ecological hazard ecaluation index in campus
(1)研究區(qū)域的校園土壤重金屬Zn、Pb和Cd含量的平均值均超過了天津市土壤背景值,呈現了不同程度的積累,且Cd的積累效應最大。Cu、Pb、Cd元素均未超過國家建設用地第一類用地的標準,說明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可以忽略。
(2)重金屬Cd和Zn的污染分指數較高,基于天津市土壤背景值進行評價,重金屬污染程度順序為:Cd>Zn>Pb>Cu>Cr。
(3)所有取樣點的綜合污染指數>1,說明校園各取樣點土壤均發(fā)生重金屬污染。P1點的綜合污染指數最高,原因可能是取樣點距離工業(yè)園區(qū)和公路較近有關。
(4)從重金屬潛在風險評估指數來看,P1點的生態(tài)風險等級為重,其余取樣點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潛在風險處于中等或者低水平,而鎘元素對土壤潛在風險貢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