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人民檢察院 姚 莉
【案例】小凱、小鵬(本案被害人,均為化名,案發(fā)時均17周歲)在某天凌晨3點,相約在縣城的某飲吧喝酒。小凱因之前的一些煩心事,借著酒勁吼了幾嗓,鄰桌同樣飲酒的小吉(本案犯罪嫌疑人,化名,案發(fā)時系成年人,無業(yè))覺得小凱幾人聲音太吵,就過來理論。雙方一言不合,小凱、小鵬便趁著酒勁將小吉打倒在地。自覺吃虧的小吉掙脫之后,到某小吃攤點拿了一把菜刀,他懷揣菜刀輾轉(zhuǎn)幾條街又重新找到了小凱、小鵬。最終,小凱、小鵬被小吉砍傷,經(jīng)鑒定,被害人小凱、小鵬的傷情屬于輕傷二級。
考慮到二人均系未成年人,且傷勢比較嚴重,被砍傷后可能會產(chǎn)生心理恐懼并留下心理陰影,等二人病情平穩(wěn)轉(zhuǎn)到普通病房之后,征得主治醫(yī)師的同意,在其父母在場的情況下,檢察院工作人員提前介入。
針對兩被害人的特殊情況,檢察院的同志制訂了一套“專屬”詢問方案——“談心”式詢問:沒有警車、沒有偵查人員、沒有檢察官,向醫(yī)院申請了單人間“康復室”,親人圍坐一旁,就像一次平平常常的“探視”。在輕松的氛圍中,兩名被害人漸漸卸下防備心理,聊了很多。
“小凱,半夜3點為什么不回家還在外面喝酒呢?是有什么事情嗎?可以給阿姨說說嗎?”
“阿姨,我覺得我啥都好,就是不愛上學,在學校啥也學不會,還是在社會上好,我有很多朋友,我們經(jīng)常在一起約飯、玩游戲,時間久了,就覺得和他們在一起自在?;丶液鬂M耳朵滿腦子都是父母的嘮叨,所以就不想回家了。那天是和幾個朋友喝多了,結(jié)果受了這么重的傷?!?/p>
“傷口還疼嗎?”
“不疼,我是男子漢嘛!”
此時小鵬湊在我耳邊說:“阿姨,其實還挺疼,我不想讓我媽擔心,她這幾天一直哭?!?/p>
(這就是未成年人的典型特點,不諳世事,桀驁不馴,故作鎮(zhèn)定、堅強。)
“阿姨,其實現(xiàn)在想起來特別后怕,醫(yī)生說我的傷口特別深,要不是我年輕,哎,真不知道結(jié)果是啥呢……我這幾天常常做噩夢,夢到有人拿著刀追著我跑,眼前全是血?!毙P不安地說道。
“阿姨,我那天要不是被那個人一刀砍倒,我絕對還得回去打,等我好了,也拿刀砍他幾下,讓他也嘗嘗這滋味——”小鵬說。
“這種想法可千萬不能有啊,要相信法律!”
“為什么不能呢?我這不是正當防衛(wèi)嗎?”
“這哪叫正當防衛(wèi)——”
…………
與這倆孩子一番交談,我既感震驚,又很心痛。他們法律意識很淡漠,甚至不具備一些法律常識,心中沒有法律底線。這樣,很容易在沖動之下傷人或者被傷。如果不補上法律這一課,早晚還要吃大虧。建議他們所就讀的學校,要加強法治教育,特別是與未成年人相關(guān)度較大的部分,要詳加講解,要把關(guān)鍵條款刻進他們的腦子里。同時,還要與司法部門合作,教會孩子們在特殊情境下正確應對不利的局面,防患于未然。
通過和兩名被害人父母的深入交談,我了解到,兩個孩子都是在家庭溺愛中長大的。小凱的父母開有幾家超市,整日忙于生意,就想著用金錢去填補缺失的父母陪伴。小凱終日與手機游戲為伴,花錢大手大腳,小小年紀便染上了喝酒抽煙的惡習。小鵬的父母也是常年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小鵬的學習和生活,他小小年紀就被送到寄宿制學校。慢慢地,小鵬習慣于和朋友們夜不歸宿,于是便有了本案中凌晨3點的傷害事件。在交談中,幾位家長幾度掩面哭泣:“姚檢察官,我們把能給的都給孩子了,你說這孩子咋這么不讓人省心,整天玩游戲、不回家,我們還不敢多說,說的多了,他就拿跳樓來威脅我們……”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的很多出格行為,往往反映出親子關(guān)系、家庭教育的不正常。孩子需要補課,家庭同樣要補課。我院針對某些家長開辦了親子課堂,講師們從人生導向、理想信念、未來規(guī)劃等方面,告訴家長:孩子的很多問題,根源在于家長責任的缺失。孩子叛逆,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被家長放棄或是壓制的委屈,是一種“求救”信號。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放棄高高在上的說教,換位思考,多想想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好的家庭教育,要給孩子注入“正能量”,引導他們孝敬長輩、關(guān)愛他人、誠實守信、學會做人!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旦發(fā)生,涉罪青少年以及被害青少年都需要及時的引導。引導他們改變不良情緒、不良認知以及不良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搭建好社會支持體系,從而能重新步入穩(wěn)定的生活。
本案中的兩名受害人,在被砍傷后產(chǎn)生了較大的心理障礙,均表現(xiàn)出失眠、心悸、多夢的狀況,給他們正常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為此,該案移送到檢察院后,我作為本案的承辦檢察官,兼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在得到受害人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在我院“太陽雨”未檢工作室為兩名未成年受害人實施了心理疏導。
首先,從心理學視角出發(fā),運用生活化的語言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進而就生活學習現(xiàn)狀及未來的升學、交友、心理等方面問題進行深入交談,用溫柔的傾聽與陪伴驅(qū)除他們內(nèi)心的陰霾。其次,運用沙盤游戲療愈法,通過擺放沙具,正向引導,讓他們認知真實的自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激活心靈自我治愈能力。最后,進行體感放松,通過生物反饋療法,舒緩身心、釋放情緒。在場景繪制環(huán)節(jié),隨著自身意念的放松,小鵬將本是白雪覆蓋的蠟梅枯枝,“畫”成了冰雪消融、梅花盛開的美麗景象。小凱經(jīng)過放松,也在原本空白的頁面上“畫”出了郁郁蔥蔥的綠森林和奔馳的駿馬。
心理疏導結(jié)束后,兩個孩子有說有笑,還主動要求我給他們上一堂“普法課”。
緊張的學習、升學的壓力、父母過高的期盼、曲折的經(jīng)歷、老師不恰當?shù)呐u等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困惑和苦惱。不少中學生對身邊人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不與同學交流,不與教師交流,甚至不與家長交流。但他們卻與社會上的人交上朋友,無話不談,這使教師、家長很難摸準他們的心理,教育和管理上處于被動局面。
要想變被動為主動,學校、教師、家長要關(guān)愛學生,縮短心理距離,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讓他們能打開心扉,消除心理負能量。在此基礎上,還要把法治觀念、法律知識植入他們頭腦中,幫助他們拉起一根法律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