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源
順昌的天是明亮的,湛藍的,飽滿的,是一種近乎夸張的清新。所謂“天高云淡”,順昌的天就是最好的例證。
順昌的藍天下,江濱路旁便是我外婆的家。外婆做的美食,凡吃過,沒有不夸好的。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吃一種當地方言叫“白果”的美食。平日里是吃不到白果的,只有在春節(jié)前夕,幾家鄰居通力合作,我們才能一飽口福。
提前一日,外婆將制作白果的粳米浸泡在大木盆里,讓每一粒米兒都喝飽水。第二天,外婆將米放入木制蒸籠里蒸得半熟。外公再將半熟的米飯倒入巨大的石臼里,舅舅和其他幾個叔叔一起掄起木錘,你一下我一下地捶打米飯。捶打成米餅時,外婆又將其倒回蒸籠蒸上十分鐘,然后倒入石臼里捶打。反復幾次后, 原先顆顆分明的米飯漸漸變成極具黏性的膏狀,且潔白如雪。這時,各家的女人便圍在桌邊,掰下一塊米團,用力揉搓成薄薄的圓餅,再放上準備好的香菇、筍干、肉絲等配菜,像包餃子一樣將其封口,瞬間,一個個美味的白果就呈現在眼前,饞得我們這群孩子直流口水。大人們見不得我們這般饞相,就一人給分一個解饞。
剛來徐州時,在幼兒園里吃到類似白果的美食,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我興沖沖地跑到老師跟前,大聲告訴老師,這是我最喜歡的白果。
“這是年糕,不是白果,白果是銀杏果?!崩蠋熥匀徊粫嘈乓粋€三四歲小孩說的話,糾正道。是哦,她怎么能體會到我是有多么想念我的白果??!
小時候,順昌鄉(xiāng)間最流行的小吃還有糍粑。常常是晴朗的天空下,正在玩耍的我,突然聽到一陣“叮當叮當”的搖鈴聲,便一下子興奮起來,跳著跑著找外婆?!巴馄磐馄?,糍粑來了,糍粑來了!”我急不可待地往外拽著外婆?!艾F在糍粑車還沒到,等外婆做完手上這點事就帶你去買?!蓖馄糯葠鄣卣f?!暗搅?,到了!您聽!”外婆拗不過我,只好牽著我出門,尋那“叮當叮當”的糍粑車去。糍粑的制作過程和白果一樣煩瑣,只是糍粑用的是糯米,最后裹著炒熟的黃豆、芝麻和白糖磨成的粉,吃起來特別甜香軟糯。
流年似水, 我早已離開了外婆來到徐州,但外婆卻一直記得我對糍粑的偏愛。因為制作過程煩瑣,如今已很少有人愿意掄起那重重的木捶,為一頓美食而汗流浹背。只有在鄉(xiāng)村的婚宴上,才會勞師動眾地制作這道美食。辦宴的主家似乎對賓客的喜好心領神會,會多制作一些糍粑,任由來客吃個夠,或帶回家。每每此時,外婆也總會為我留一份,想著哪天我會突然出現。
順昌的天,濕潤飽滿到極致時就會下起綿綿細雨。小時候,每逢雨天,我總會在外婆的地里尋找好玩的東西。稻苗被雨水滋潤得十分飽脹,由內而外透著一股濃綠。石頭也不例外,每當我找到一塊一頭尖一頭鈍的石頭,便把它當作小螺號,放在耳邊,會響起記憶中的歌曲:“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玩累了,跑回家,喝上一碗外婆獨家制作的青草凍,頓時神清氣爽。青草凍在其他地方叫“龜苓膏”,我也喝過?!霸洔婧ky為水”,其他地方的青草凍,我實在看不上。
人的成長是與故鄉(xiāng)漸行漸遠的過程。現在,我只能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懷想與外婆一起生活過的順昌,以及藍天下那遙不可及的美味。
順昌的藍天,順昌的美食,還有我順昌的外婆,都化作天上的明月,耳畔的清風。他們是我成長的指引與陪伴,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情思呵。
[評 ?改]
“通力合作”寫出吃上白果是多么的難得,“ 一飽口?!眲t寫出吃到美食的滿足感。這正是“我”對白果所獨有的期待、喜愛與懷念的根源。
連續(xù)運用“蒸”“倒”“掄”“捶”“揉”等多個動詞,生動形象地敘述了鄰里之間和睦相處、通力合作制作白果的畫面。與上文“在平日是吃不到的”相照應,結構嚴謹,內容豐富。
“我”和老師間簡單的對話,體現出“我”對白果深深的懷念,而老師無法理解的正是“我”與家鄉(xiāng)之間獨有的情絲。
此段運用語言描寫展現人物性格,語言樸實真切而又溫暖人心。外婆放下手中忙碌的事情,帶“我”去買糍粑,突顯了外婆的慈愛,以及“我”對吃糍粑的心切和期待。
銜接自然,承上啟下。
“濕潤飽滿”照應第一段,結構非常嚴謹。
作者將其他地方的“龜苓膏”與外婆做的青草凍作對比,生動形象地突出外婆的青草凍十分美味。借用古詩名句表達了“我”對外婆,對外婆的青草凍的喜愛、贊美、懷念之情。
結尾與文章標題和首段相照應,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讀者總有意猶未盡之感。
【總 評】語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拔摇迸c老師的對話突出“我”在徐州看到白果的驚喜之情。“我”與外婆的對話又描寫出“我”對糍粑的喜愛以及生怕吃不到的急切心情。無論哪處描寫,皆凸顯出“我”的小孩子天性。
文章內容非常豐富。白果好吃,重點寫其做法,寫家人、鄰居通力合作完成白果制作的過程,非常生動具體;糍粑誘人,重點寫“我”與外婆的對話,凸顯人物形象。兩種美食都是詳寫。好玩的也不少,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梢娢恼聝热蓦m豐富,但側重點不同。
作者成功借鑒名家作品?!绊槻奶焓敲髁恋?,湛藍的,飽滿的,是一種近乎夸張的清新”,以及文中對美食的描繪也有汪曾祺《昆明的雨》的影子,而“‘曾經滄海難為水’,其他地方的青草凍,我實在看不上”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有汪老《端午的鴨蛋》的風格。文章雖有模仿,但在此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是難得的佳作。
(講評教師 ? 王洪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