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帥印
(河南省登封市中醫(yī)院綜合ICU,河南 登封 452470)
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患者病情較為危重,免疫力較差,同時侵入性操作較多,因而發(fā)生院內感染的風險較高[1]。銅綠假單胞菌(PA)的毒力因子較多,能夠抵抗多種抗菌藥物,引發(fā)肺炎、菌血癥等,同時PA可通過產生莢膜障礙、外排泵系統(tǒng)阻止藥物產生作用,產生耐藥性,并可能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突變[2]。本研究用瀉肺通腑方輔治ICU MDR-PA肺炎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72例,均為本院ICU住院治療的72例MDRPA肺炎患者,以抽簽方式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62~83歲,平均(73.55±8.70)歲;MDR-PA肺炎病程1~4d,平均(2.01±0.46)d;血清降鈣素原(PCT)指標平均(10.32±1.51)ng/mL。實驗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63~81歲,平均(73.31±7.62)歲;MDR-PA肺炎病程1~3d,平均(1.97±0.44)d;PCT指標平均(10.29±1.38)ng/mL。兩組性別、年齡、MDR-PA肺炎病程、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西醫(yī)符合《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中肺部感染和多重耐藥菌的診斷標準[3],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風溫肺熱病痰熱壅肺證的診斷標準[4]。痰液培養(yǎng)結果顯示PA呈優(yōu)勢生長,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嚴重臟器功能不全、精神疾病等,肺部有原發(fā)性感染,無法耐受本研究的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痰液引流、營養(yǎng)支持、調節(jié)免疫、保護器官功能、抗感染等,確診MDR-PA肺炎后根據(jù)經驗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盡可能覆蓋致病菌,之后根據(jù)病原學培養(yǎng)、藥敏結果給予適合抗菌藥物,共治療10d。
實驗組加用瀉肺通腑方。藥用黃芩、桑白皮、法半夏、茯苓、瓜蔞仁、葶藶子各5g,浙貝母、陳皮、枳殼各12g,梔子、知母、杏仁、厚樸各10g,膽南星、大黃、甘草各6g。咳喘劇烈、有白色泡沫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各10g,有膿血痰者加魚腥草、桃仁、薏苡仁各10g,胸悶、胸痛、口唇發(fā)紫者加桃仁、丹參各10g,干咳痰少者加天花粉、麥冬各10g。日1劑,水煎至400mL(大黃后下),早晚各溫服200mL(經口、鼻胃管、鼻腸管均可),共治療10天,如腹瀉適量減少藥量。
感染相關指標:血白細胞計數(shù)、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5]和血清PCT水平,CPIS評分內容包括體溫、血白細胞計數(shù)、氣道分泌物、氧合功能、肺部影像學、肺部滲出、痰培養(yǎng)7個方面,根據(jù)嚴重程度計0~2分,總分越高表示肺部感染程度越重,血清PCT水平應用雙抗夾心免疫發(fā)光法測定。
中醫(yī)證候評分: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對治療前后的咳嗽、胸悶、咳痰、喘促證候進行評分,每項根據(jù)證候的嚴重的程度計0~6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癥狀程度越輕。
細菌學療效:參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的評定標準[6]評價治療后的細菌療效,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無致病菌生長為清除;培養(yǎng)致病菌大于等于2種,結果顯示僅1種清除為部分清除;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致病菌清除,但有新的致病菌生長,且不需要進行治療為替換;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致病菌清除,但有新的致病菌生長,且需要進行治療為再感染;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致病菌仍存在為未清除??偳宄?清除率+部分清除率。
用SPSS 25.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感染相關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感染相關指標比較 (±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感染相關指標比較 (±s )
組別 例 血白細胞計數(shù)(×109/L) t P CPIS評分 (分) t P 血清PCT水平(ng/mL)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15.95±2.39 9.53±2.03 12.284 0.000 9.30±0.44 5.32±1.14 19.542 0.000 10.32±1.51 1.57±0.26 34.264 0.000實驗組 36 16.17±2.24 8.51±1.45 17.224 0.000 9.34±0.45 4.02±1.01 28.868 0.000 10.29±1.38 0.62±0.23 41.471 0.000 t 0.403 2.453 0.381 5.121 0.088 16.420 P 0.688 0.017 0.704 0.000 0.93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咳嗽 t P 胸悶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5.11±1.16 3.44±1.02 6.487 0.000 5.10±1.14 3.29±1.03 7.069 0.000實驗組 36 5.09±1.18 2.30±0.94 11.096 0.000 5.08±1.19 1.25±0.93 15.216 0.000 t 0.073 4.931 0.073 8.820 P 0.942 0.000 0.942 0.000組別 例 咳痰 t P 喘促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4.87±1.33 2.66±1.18 2.21 1.778 4.85±1.34 2.68±1.17 7.319 0.000實驗組 36 4.88±1.37 1.21±0.85 13.658 0.000 4.83±1.37 1.23±0.86 13.353 0.000 t 0.031 5.982 0.063 5.991 P 0.975 0.000 0.950 0.000
兩組MDR-PA清除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MDR-PA清除情況比較 例(%)
MDR-PA肺炎屬中醫(yī)“風溫肺熱病”范疇。主要表現(xiàn)為痰熱壅肺證,ICU患者多伴有基礎疾病并長期臥床,易造成體質衰弱,正氣不足,易感外邪。風溫肺熱病由風濕溫熱邪毒侵犯于肺,熱毒痰濁互結,進而痰熱壅盛,肺失宣肅所致。此外肺與大腸互為表里,大腸傳導可影響肺氣肅降,腑氣通暢有助于肺,而MDR-PA肺炎患者常伴有腑氣不通之癥,因而治療應以清肺通腑、瀉熱化痰為原則[7]。
瀉肺通腑方中黃芩清熱瀉火,桑白皮瀉肺化痰,法半夏化痰平喘,茯苓健脾滲濕,瓜蔞仁導痰瀉熱,葶藶子祛痰定喘,浙貝母散結祛痰,陳皮理氣化痰,枳殼破氣消痞,梔子清熱涼血,知母清熱潤燥,杏仁降氣止咳,厚樸消痰除滿,膽南星化痰除熱,生大黃消滯清熱,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化痰、清熱、理氣并重,兼具通腑、瀉肺之效[8]。藥理研究表明[9-10],浙貝母中的貝母甲素與抗生素聯(lián)用時,可對PA產生普遍性的抑制作用。膽南星中的皂苷成分可通過抑制細胞分裂,對大腸埃希氏菌、PA、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明顯抑制作用。黃芩中的黃芩苷與黃芩素可抑制PA的黏附生長。梔子中的梔子苷能夠阻斷PA總蛋白酶的分泌,并阻斷PA形成生物被膜。大黃能夠提高MDR-PA的藥物敏感性。
瀉肺通腑方輔治ICU MDR-PA肺炎可減輕感染程度,改善中醫(yī)證候,效果優(yōu)于單獨西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