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耿夫靜
我們班級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常常會“唯我獨尊”,不知道主動與別人一起分享,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為了鍛煉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他們“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我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會運用介紹自己、交換玩具等簡單技巧加入同伴游戲;對大家都喜歡的東西能輪流、分享”,在班級開展了圖書、玩具分享活動,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歡的玩具、愛看的圖書帶來與大家分享與交流。
開學第二周,我將班級即將開展的“分享活動”告訴了幼兒們,班里立刻就“炸開了鍋”。有的幼兒說:“我要把手槍帶來?!庇械挠變赫f:“我要把芭比娃娃帶來?!边€有的幼兒說:“我要把家里的百科全書、奧特曼、變形金剛都帶來。”
第二天早上,幼兒們將家里的各種玩具和圖書都帶來了。從此,每天的晨間活動或區(qū)域活動時間都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他們將自己心愛的玩具、圖書拿出來和同伴分享。自由活動時,追逐打鬧的幼兒減少了,他們會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玩賽車游戲,探索玩具的新玩法或聚集在一起看圖書,臉上時刻洋溢著開心與快樂。
分享活動一直進行得很順利。可是,最近總有幼兒來告狀:“老師,琪琪和天天說我的玩具沒他們的玩具好,不愿意和我換?!薄拔业耐婢弑粯窐放獕牧??!薄拔业摹秺W特曼》書也被奇奇看壞了……”聽了幼兒們反映的情況后,我教育他們要團結友愛,要愛護同伴的圖書和玩具。但情況并未好轉,有的幼兒還是不愿意交換,理由是爸爸媽媽告訴他玩具很貴,不能弄壞。我又仔細地看了看被“看壞”的幾本書,發(fā)現有些是現在比較暢銷的動畫片的圖書版,我想也許是幼兒們對這一類圖書比較感興趣,翻閱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損壞了。于是,我又對幼兒們進行了一次愛護圖書和玩具的教育。
一天午飯后,大多數幼兒都去散步了,教室里只留下幾個整理圖書的小朋友。這時,我發(fā)現昊昊緊張地環(huán)顧四周后,迅速地從一本書上撕下一頁裝在了口袋里,我想制止時已經來不及了。昊昊發(fā)現他撕書的行為被我看見了,顯得非常緊張。雖然我很生氣,但還是決定先聽聽昊昊的解釋。
我用溫和的語氣問他:“昊昊,你為什么撕書?”他不吭聲,我又接著問:“你這種行為對不對?”昊昊見我語氣溫和,緊張的心情也稍微放松下來,他支吾著說:“我……我……也……喜歡看!”“喜歡為什么撕壞呢?”我接著問?!耙驗槲乙蚕肟催@本書,我和他們交換,他們說我的書不好看,不愿意和我交換。”聽了昊昊的回答,我頓時明白了??磥?,幼兒們還沒有真正地理解分享活動的目的。于是,我組織幼兒們一起探討與別人交換圖書的意義。
昊昊撕書事件剛過沒多久,行行媽媽告訴我,行行用奶奶給他吃早點的五元錢與涵涵交換了兩個卡通徽章,然后將兩個徽章交給了媽媽。為了不傷害涵涵的自尊心,我將涵涵單獨叫到辦公室詢問,涵涵點頭承認確有此事。晚上放學時,我將此事告知了涵涵爺爺,爺爺很吃驚地說:“涵涵回家沒說,也沒有把錢交給我呀!”我們一起詢問涵涵錢的下落。涵涵支吾著說:“我送……送……給對門的鄰居,換了一把手槍?!毙裥竦膵寢寗偳陕犚娏?,她說:“前幾天,旭旭用一塊四十多元的手表和班里的一個小朋友交換了一本奧特曼的書?!彼麄兊脑捵屛掖蟪砸惑@。
幼兒園開展分享活動的初衷是好的。從案例中可以看出,開始幼兒們也是朝著預定的目標開展活動的。分享活動不但為幼兒們搭建了相互交流、溝通的平臺,而且增進了伙伴間的友誼,讓幼兒們體驗到分享的樂趣。但是隨著分享活動的逐步深入,當幼兒有了較強的自我分析能力且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后,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幼兒間的分享也慢慢地“變質”了:由最初的“同等物品之間的交換”演變成“價值不等的物品間交換”,最后演變?yōu)椤敖疱X與物品的交換”。這種物品交換現象其實存在著一定的隱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作為幼兒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學會用幼兒的視角去解讀童心。面對幼兒間發(fā)生的問題,我們要做到有心、用心,并學會從幼兒的視角去觀察幼兒,認真地探究、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真正地了解幼兒,體會他們的所想、所思和所感,從而選擇正確、恰當的引導方式和處理方法。在案例中,當發(fā)現昊昊撕壞了同伴的圖書、涵涵用錢交換玩具等行為時,教師沒有武斷地批評幼兒,而是調整好心態(tài),耐心地傾聽幼兒的想法,分析幼兒的行為后,再對幼兒的行為加以評判。這樣不僅避免了誤判,而且在保護幼兒的同時,以易于幼兒接受的教育方式,引領幼兒改正錯誤,更好地實現教育的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卑咐校數谝淮斡杏變簣蟾妗拔业耐婢卟缓猛?,別人不跟我交換”時,教師就引起了重視,并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假如別人也不跟你交換玩具,你有什么感受?同伴間要如何相處?”以此幫助幼兒梳理問題,引導幼兒學習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當圖書仍有損毀時,教師又及時地充當“警探”去偵查,最終發(fā)現了問題根源,及時組織幼兒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如與幼兒一起討論如何保護玩具和圖書;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分辨交換玩具的目的,提高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對那些能很好地與同伴分享圖書與玩具的幼兒及時給予肯定,讓幼兒感到高興和滿足。這樣的做法也體現了《指南》中所倡導的“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社會、家庭、幼兒園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班級中出現金錢易物的現象,雖說只是個別現象,但也是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的產物。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會給予孩子暗示:“我們的玩具很貴,不能弄壞。”這樣的價值暗示會讓幼兒認為對方只能用同等價值的物品才能交換自己的物品。
行行和涵涵行為出現偏差,首先是因為家長為幼兒提供了物質(錢)交換的基礎;其次,涵涵與鄰居家的孩子出現用金錢易物的現象后,如果家長能夠引起重視,并加以正確引導,可能就不會再出現案例中的物質交換行為了。隨著幼兒一天天長大,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幼兒的這種行為,發(fā)展下去只能讓幼兒更加重視金錢和物質的作用,從而減弱其對真情的認識,甚至失去真誠和友誼,更談不上愛和奉獻了。家長和教師對幼兒的這種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才是關鍵。教師應主動與家長聯系,與他們共同探討:幼兒是否可以自主處理錢幣?過早接觸金錢有什么利弊?怎樣的金錢觀對幼兒的成長更有利?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我們來分享”主題活動,通過討論“我們分享什么?”“怎樣分享?”等問題幫助幼兒改掉不良行為,樹立正確的分享交往意識,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以及開展情感教育需要教師和家長認真對待。首先,要為幼兒營造良好、寬松、積極向上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們在良好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其次,家長要為幼兒樹立勤儉節(jié)約、與人為善的良好榜樣,并為幼兒多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鼓勵幼兒將心愛的物品與小伙伴分享。如此,才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交往、分享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