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華
關(guān)鍵詞:七絕 隱喻 特質(zhì)
七絕藝術(shù)成熟而意蘊悠遠(yuǎn),以精煉含蓄而著稱。在篇幅短小和題材豐富的悖常下,七絕善用隱喻手法。隱喻,亦稱暗喻,其表現(xiàn)手法生動、簡潔,較明喻更加靈活、形象。陳望道先生在分析明喻與隱喻的差別時說:“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隱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類的關(guān)系,隱喻在形式上卻是相合的關(guān)系?!睋Q言之,隱喻時,被比成分與比喻成分之間不是相似關(guān)系而是等同關(guān)系。隱喻目的,是讓讀者以為詩人不是在打比方,以增強藝術(shù)效果?!妒勒f新語》載: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日:“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日:“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撒鹽空中差可擬”屬明喻,“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是隱喻,繪出了雪飛之狀:柳絮飄飛樣。隱喻間有景趣、情趣和理趣。
一是喻景趣。景趣是詩人對景色所生的情趣。人生過處,歷社會發(fā)展,經(jīng)生活洗禮,或喜或悲,或憂或樂,經(jīng)歷問景致亦妙趣。觀社會生態(tài),既有盛唐氣象的壯美,也有晚唐暮氣的凄美;看生活景色,既有晚照問的絢爛,也有雨霽后的平靜。各種景致,別具風(fēng)味,自有一番情趣。一是盛唐氣象:壯美。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中所繪景致皆宏闊,誠然又盛唐氣象風(fēng)度。寫樓,送別地黃鶴樓,傳說仙人可飛天處,浪漫氣息濃郁;寫揚州,繁華所在,逢“三月”更繁盛,添“煙花”(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愈迷人,仿佛大唐的繁華盡在此綻放,“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被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文字綺麗,意境優(yōu)美,“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也被當(dāng)時許多人追捧或趨鶩的時髦行為;寫水流,“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滔滔不絕,好似友情與思念的綿綿無盡,有人評價這兩句說,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之妙。一切的景致皆蘊涵著盛唐氣象:浪漫、繁華、恢弘、開放。二是晚唐暮氣:凄美。韋莊有《臺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詩中所繪景致都感傷,自然附著晚唐衰弱的氣質(zhì)。江雨、江草、啼鳥與堤柳,既具有江南風(fēng)物特有的輕柔婉麗,又容易勾起人們的迷惘惆悵。讀之,不免一種淡淡的傷感。說柳“無情”,正透露出詩人的無限傷痛;嘆勢“依舊”,深寓歷史滄桑感慨。堤柳堆煙,已不是臺城繁華的點綴,成為了詩人感嘆興亡的憑藉。一切的景物皆沾染著晚唐暮氣:低迷、感傷、蕭索、凄涼。三是浪花夕照:炫美。王寀有《浪花》:
一江秋水浸寒空,漁笛無端弄晚風(fēng)。萬里波心誰折得?夕陽影里碎殘紅。
“夕陽影里碎殘紅”,點睛之筆,精彩絕艷。夕照浪花,炫麗無比。夕陽是紅色的,圓圓的,懸在西天本不像花;但倒映在水中,微波蕩漾,幻象迷離;晚風(fēng)拂處,吹皺一江秋水,把這個紅通通、圓墩墩的影子搖碎,形成層層皺折,這就更像花朵的千瓣嫣紅;風(fēng)停風(fēng)起,波浪起伏,夕陽倒影或圓或缺,有時如花枝搖顫,有時似花朵凋零,“紅”字前再著一“殘”字,更是傳神精妙。四是霽后池塘:靜美。劉斂有《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fēng)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詩作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動靜結(jié)合的春景美圖。詩既寫出了靜態(tài),又寫出了動態(tài),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頭兩句展示雨后池上的靜態(tài)美,后兩句描繪雨后池塘的動態(tài)之美。東風(fēng)忽起,舞動池邊垂柳,吹落垂柳枝頭細(xì)葉上綴滿的雨滴,灑落在池中舒展的荷葉上,發(fā)出一陣清脆細(xì)密的聲響。蕩漾的東風(fēng)、如鏡的湖水、婆娑的垂楊、荷葉的響聲,皆靜態(tài)萬端,然無不具備一種流動的韻致,又無不具備一份盎然的生意。
二是喻情趣。情趣是一個人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與心理品質(zhì),它是恒久的、穩(wěn)定的。情趣或深藏心間,或袒露心思,總能給人一種昂揚或奮發(fā)的意志。情趣所在,妙似“芳心”情竇、“冰心”節(jié)操和“衷心”熱腸?!胺夹摹鼻楦],深藏不露,如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fēng)。
“愛惜芳心莫輕吐”,情趣十足,韻味別致。愛惜海棠花耶?勸誡有情人耶!芳心所在,應(yīng)是對事理人情的洞明和練達(dá),韜光養(yǎng)晦,警策人生。“芳心”情竇,欲說害羞,如錢羽《未展芭蕉》: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fēng)暗拆看。
“芭蕉”讓人總是聯(lián)想到美。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卻毫不累贅。清新的筆調(diào),勾勒出一幅春蕉的畫卷。不僅如此,蕉神栩栩,令人難忘,“未展芭蕉”:不似紅燭俗,而成綠燭雅,無煙火凡塵味,有超圣清新意;蕉(焦)心似芳心,掩卷身態(tài),盈立風(fēng)中,好像那柔弱少女,緊捻衣裾,欲語還羞,畏寒思春;看那蕉葉好比一卷書信,暗藏春機,春風(fēng)一到,暖入蕉心,自然葉舒信展,默默(脈脈)春意無限情了。經(jīng)過若干比喻,引起無數(shù)想象,使人覺得那翠脂凝綠、心心卷蹙的芭蕉和情竇未開、婷婷玉立的少女之間簡直難分彼此,達(dá)到了亦物亦人,人物渾然一體的神似境界?!耙痪}書札”究竟“藏何事”呢?將“不展芭蕉”的卷束比作一札緘封的書信,就像是青春少女暗藏的心思,一“藏”字將青春萌動的少女的羞澀之貌畫得惟妙惟肖。當(dāng)代詩人鄒荻帆的《蕾》詩作了詮釋:“一個年輕的笑,一股蘊藏的愛,一壇原封的酒,一個未完成的理想,一顆正待燃燒的心。”特別是“一股蘊藏的愛”、“一顆燃燒的心”詮釋的更為直白,可謂萬事具備,只待“東風(fēng)”?!氨摹惫?jié)操,高潔澄澈,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一片冰心在玉壺”,親友的關(guān)心和探問,詩人的回復(fù)不是通常的報平安,而是傳達(dá)自己冰清玉潔的操守與信念,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瑩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兀立,詩歌沉浸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氨摹鼻椴?,氣貫長虹,如于謙《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浩氣長存的詩句,體現(xiàn)了詩人光輝的人格和潔白無瑕的精神世界。這既寫出了石灰對人類的功用,又宣揚了一種精神的原動力:個人的的道德與情操?!爸孕摹睙崮c,殷殷切切,如: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鄭思肖《畫菊》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趺帷赌贰?/p>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徸哉洹都汉ルs詩·其五》
三是喻理趣。理趣指一般的道理旨趣。詩有理趣,是指詩人在詩里講述道理,發(fā)表議論,應(yīng)該使作品充滿詩意和趣味,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有理趣的詩,不同于抽象地說理布道,而是寓道理于情趣之中,熔理和趣為一爐。林從龍說:“理趣是詩人因物而興感,因感而悟理,感情得到理性的升華的結(jié)果?!崩碓诿鄯?,羅隱有《詠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fēng)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為誰辛苦為誰甜”,從“動物故事”感喟人生,人生太辛苦,人生多不公。錢鐘書在《談藝錄》中說:“唐人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彼稳艘栽娬f理,比比皆是。梅堯臣《對花有感》:“新花朝競艷,故花色憔悴。明日花更開,新花何以異?!庇^花有物理,感悟?qū)僬芾?。如恩格斯指出一樣:“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間是它本身,同時又是別的東西?!秉S庭堅在《書舞陽西寺舊題處》表達(dá)了同樣的意思:“萬事紛紛日日新,當(dāng)時題壁是前身。寺僧物色前來訪,我似昔人非昔人?!崩碓诖荷?,葉紹翁有《游園不值》: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景中寓理,能引起無窮聯(lián)想,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和精神的鼓舞?!按荷币坏皾M園”,那“一枝紅杏”就要“出墻來”,向人們宣告春天的來臨。一切美好的、向上的、昂揚的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擋不住的!理在花朵,楊萬里詩贊紫薇:
似癡如醉麗還佳,露壓風(fēng)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
花無百日紅,人難常年好,生活周遭,世事難料,惟有感物可慰寂寥,哀樂自曉。理在聞梅,說明一個道理:求諸自身,與杜牧詩句“睫在眼前常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有同,羅大經(jīng)有: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歸來拈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理在觀鳥,說明一個道理:自由可貴,歐陽修有《畫眉鳥》: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人間自在啼。
理在看山,說明一個道理:當(dāng)局者迷,蘇軾有《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理在登峰,說明一個道理:高瞻遠(yuǎn)矚,王安石有《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理在觀書,說明一個道理:正本清源,朱熹有《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