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榮
【摘要】在德育背景下,借助文化德育完成小學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可以為素質教育全面落實創(chuàng)造條件,也可以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因此,為了保證德育全面發(fā)展,小學學校以“文化德育”為導向,將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滲透在整體德育體系,強調德育實踐的必要性,可以有序培育小學生的道德自覺性,對后續(xù)的養(yǎng)成教育更加有效。
【關鍵詞】德育背景;小學文明禮儀;禮儀養(yǎng)成教育
“立德樹人”是推行素質教育改革一來,很多教育機構都在倡導并貫徹的教育方向。也是信息化時代,全體教師有效提高學科教育質量的關鍵基石。因此,在小學時期的德育中,強調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立足教學需求,合理細化禮儀教育內容。還需要全體教師意識到“以身作則”的實際價值,切實做好學生榜樣,在潛移默化中有效落實小學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
一、明確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德育內涵
在小學時期的德育中強調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需求,也是傳承我國優(yōu)秀禮儀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強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學校管理者首先需要提煉“文化德育”的關鍵價值,在保證課堂教學正常推進的過程中,將文明禮儀教育與課堂教學深度結合。而后,站在現實的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角度,通過知識教學,用文化精神熏陶學生,用德育內涵引領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健全學生道德人格。例如,班主任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除了將當地鄉(xiāng)土文化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效結合,用感性文化資源引領學生。還可以將文化資源中沉淀的文明禮儀詳細講授,使用情境教學、問題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助推小學生對文明禮儀有深層認識,學習優(yōu)秀的為人處世方式。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有禮有節(jié)。抑或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吸收文化知識的禮節(jié)內容,在實際的交往活動中充分體現德育的內涵。
二、強化文化德育的禮儀養(yǎng)成教育作用
針對德育背景下的小學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學校管理者與全體教師都需要形成清晰的教學目標,細化禮儀教育的具體要求。而后在校級、班級、年級德育活動中,引導小學生深入理解文明禮儀的具體標準。只有這樣,循序漸進的德育啟導,才能真正意義上考慮到所有細節(jié),對易于忽視的文明禮儀與常規(guī)化文明禮儀等都適度強化,針對引導。例如,對低年級學段的小學生而言,此年齡段的一些小學生排斥說教,對文明禮儀沒有清晰的認識與掌握,意識不到文明禮儀對自身發(fā)展的必要性,更多屬于潛意識自主模仿。因此,班主任與學科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以身作則,通過不遲到、不早退、禮貌問候等,有效熏陶小學生。而針對高學段的小學生而言,此年齡段的小學生雖尚未形成成熟的三觀,但對于基本禮儀已有大致了解。因此,教師更多的是需要借助學生之間相處實例,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習道歉、致謝等文明禮儀。
三、強化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的習慣培養(yǎng)
學校根據“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德育深化小學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需要采取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德育活動,有效提升德育成效。以此讓廣大小學生,從小就有機會通過實際實踐活動,自覺喚醒禮儀意識,深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整體德育。而通過多種渠道展開實踐養(yǎng)成教育,除了可以設置在校內實踐活動,還可以是直接的校外社會實踐。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由班主任基于自己對班級學生的日常了解,對應組織實踐活動,科學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例如,為強化小學生的平等交往意識,班主任在定期班會開展中,抽出15分鐘左右時間,讓小學生結對,在相關詩文品鑒活動中,互相講述自身見解,而后在禮儀文化熏陶下,遷移禮儀養(yǎng)成情懷,在實際同伴交往中,互相尊重,互幫互助。同時,當教師組織校外實踐時,也有序、有規(guī)則地參與其中,強化自身素質。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班主任與學科教師在日常的課程體系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基本的學科知識教學,引導小學生理解文明禮儀對自身發(fā)展的影響,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教學,帶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親身體驗中,積累相關情感經驗。引導小學生主動參與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提高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認同感,為自身今后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基本的涵養(yǎng)基調。
參考文獻:
[1]徐虹.培智學校小學低年級段生活數學課堂中德育的滲透——以開展環(huán)保教育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21(7):64-65.
[2]陳雨沁.分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模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3):92-93.
[3]林丹,王靜,白秋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德育政策分析:內容、特點與走向[J].教育科學研究,2021(2):50-56.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