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燕清 談發(fā)明 劉 顏 李浩然 張繼紅
三峽大學中醫(yī)臨床醫(yī)學院 宜昌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宜昌 443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癥狀,經(jīng)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zhì)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癥[1]。主要癥狀包括上腹痛、餐后飽脹和早飽之一種或多種,可同時存在上腹痛、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其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以綜合治療(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中無特效藥,主要是經(jīng)驗性治療,其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藥、促胃腸動力藥、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和抗抑郁藥等。作者運用逍遙散合平胃合劑治療肝郁脾虛型FD取得滿意的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脾胃病科門診肝郁脾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合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0.5±4.7)歲。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1.6±5.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2]
1.2.1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1 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第13 次會議通過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中醫(yī)診治規(guī)范(草案)中肝郁脾虛證的中醫(yī)辨證論治。主癥:胃脘脹痛或不適, 納少便溏。次癥:脘腹脹痛,噯氣反酸,食后腹脹, 神疲乏力,便溏不爽,舌胖大,脈弦細。診斷:凡具備主癥和任意2 項次癥, 即可診斷為FD 肝郁脾虛證。
1.2.2西醫(yī)診斷標準 2006年最新修訂的羅馬Ⅲ診斷標準: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出現(xiàn)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下標準,必須包括:⑴以下1條或多條a.餐后飽脹不適,b.早飽感,c.上腹痛,d.上腹燒灼感;并且⑵沒有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功能性疾病。
1.3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逍遙散(茯苓25g,生姜3片,炙甘草6g,當歸12g,薄荷10g,白芍15g,柴胡12g,炒白術25g,黨參6g,砂仁9g,木香6g。隨證加減)聯(lián)合平胃合劑(我院自制制劑)。水煎服,每日2次。對照組給多慮平50毫克,每晚口服;多潘立酮10毫克,每日3次口服。治療期間囑患者:戒煙酒、忌辛燥等,并要求起居有節(jié)。4w為一療程,要求患者每周復診一次。詳細記錄治療反應,4w末計算結(jié)果。
1.4療效判定標準
1.4.1癥狀分級標準 所有癥狀分為輕( + ) 、中( ++ ) 、重( +++) 3 級, 主癥分別記2、4、6 分,次癥分別記1、2、3 分,無癥狀記0 分。癥狀的分級標準:輕:癥狀輕微,不影響工作、生活,可以忍受。中:癥狀較重,已影響工作、生活, 尚能忍受。重:癥狀嚴重,妨礙工作、生活,難以忍受。
1.4.2中醫(yī)癥狀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計算療效指數(shù), 其公式為:療效指數(shù)=(療前癥狀積分-療后癥狀積分)/ 療前癥狀積分×100%。臨床痊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60%~< 90%;有效:主要癥狀減輕, 療效指數(shù)≥30%~<60%;無效:主要癥狀無減輕,療效指數(shù)< 30% 。
1.4.3綜合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 療效指數(shù)≥90%,異常指標基本恢復正常; 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60%~< 90%,異常指標明顯改善;有效:主要癥狀減輕,療效指數(shù)≥30%~< 60% ,異常指標有所改善;無效:主要癥狀無減輕, 療效指數(shù)< 30% ,異常指標無改善。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中醫(yī)的“痞滿”、“脘痞”、“嘈雜”、“胃脘痛”、“呃逆”等范疇。從辨證來看,病位多涉及肝、脾、胃。中醫(yī)多將功能性消化不良歸納為肝臟和脾胃之間功能的失調(diào),脾虛是發(fā)病的基礎,肝郁是發(fā)病的條件,胃氣不降是引發(fā)諸癥的原因,濕熱是主要的病理產(chǎn)物。因此作者以疏肝健脾化濕、理脾為治療原則,采用逍遙散聯(lián)合平胃合劑治療肝郁脾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由甘草、當歸、茯苓、白藥、白術、柴胡、薄荷組成,功能為: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平胃合劑為我院自制制劑,其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之名方“平胃散”,由蒼術、姜厚樸、陳皮、炙甘草四味藥組成,為是燥濕運脾的代表方,用以燥濕健脾、化濕和胃。主要用于治療消化不良,胸痞腹?jié)M,不思飲食,嘔吐,泄瀉等病癥。我院利用現(xiàn)代制劑方法革新藥物劑型,變散、顆粒(片丸)為合劑即平胃合劑,可促進藥物快速吸收,從而收到更好療效。
作者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顯著特點是綜合治療:首先是先從中醫(yī)領域出發(fā),力圖尋求各自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佳方藥組合。第二,把患者的自我調(diào)養(yǎng)納入治療的必備環(huán)節(jié)。用藥上,蒼術、炙甘草燥濕健脾;厚樸、陳皮化濕行氣;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氣得以調(diào)達;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養(yǎng)血和血,二藥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白術、茯苓、甘草、砂仁、黨參健脾益氣,實土以抑木,且使營血生化有源;薄荷可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jīng)郁熱,生姜降逆和中,且辛散達郁。現(xiàn)代藥理已經(jīng)證明:逍遙散具有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以及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并可平衡激素水平[3]。平胃合劑主要有健胃助消化,抗?jié)?,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4]。綜上所述,二方合用,共奏疏肝理脾、健脾化濕之效,故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取得較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