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滕以亮 華 明 陳曉琳 李燕燕 楊菊青
青島市市南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02
卒中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卒中患者會因患側足下垂導致畫圈步態(tài),患肢也相對變長,嚴重影響患者的步行能力。卒中后足下垂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對其運動安全具有較大影響?,F階段,針灸是治療卒中后足下垂的常見方式。本文觀察平衡陰陽針結合電針治療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CT或磁共振檢查確診;病灶位于單側大腦半球;患者意識清醒,能明確醫(yī)生治療要求;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足下垂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33~75歲,平均(55.23±3.25歲);病程20 d至6個月,平均(2.4±0.5)個月;觀察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35~75歲,平均(56.12±3.14)歲;病程22 d至5個月,平均(2.6±0.6)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及運動治療,其中運動治療以踝關節(jié)背屈牽引、脛前肌力量訓練等為主。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平衡陰陽針治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酒精棉球消毒針刺部位后,上肢取陽經穴,如后溪、外關、曲池、肩髃,下肢取陰經穴,如太溪、三陰交、陰陵泉、足五里,0.30 mm×40 mm針刺進針0.5~1寸,得氣后提插,幅度要小、頻率快,患者自感酸脹感時停止,再留針40 min后起針。1次/d,5次/周,連續(xù)治療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電針治療,(1)精選患者治療穴位,包括:患側足三里、陽陵泉、解溪、丘墟、太沖、照海、申脈等。(2)患者保持坐位或仰臥位。(3)采用醫(yī)用酒精消毒針灸部位,電針采用毫針進行直刺,針灸針規(guī)格為2寸40 mm。(4)控制毫針刺入深度,如在足三里直刺中,針刺深度為1~1.5寸,丘墟雙穴、陽陵泉、解溪、照海針刺深度為0.5~1寸,針刺申脈、太沖穴位針刺深度為0.3~0.5寸。(5)選用電針治療儀從上往下為正負二級,同時疏密波保持在50/10 Hz,而刺激量保持在1~3 mA,30 min后起針。本次治療分三個療程完成,其中,一個療程為7 d,1次/d,每兩個療程之間間隔1 d。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踝背屈角度提高不足2°為無效;治療后,踝背屈角度提升2°~3°以上為有效;治療后,踝背屈角度提升4°及以上為顯效。(2)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評價,MWS評分需測定患者的最快步行速度,并以3次均值作為評定依據;BBS評分0~56分,<40分為有跌倒危險,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48%(38/4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2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治療前后兩組平衡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MWS、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WS、BBS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MWS、BBS評分比較
2.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現階段,提高其步行能力是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康復治療的主要目的。平衡陰陽針以陰陽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理論為依據,通過針刺穴位,再加上提插、捻轉等手法有效刺激經絡,調和陰陽。電針是當前卒中后足下垂治療的重要方式,每天反復采用電針刺激和訓練,可緩解肌肉痙攣,使得肌群之間相互平衡,并在中樞神經重組,形成傳入傳出的循環(huán)沖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MWS、BB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證實了聯合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療效更佳,且安全性較高。平衡陰陽針治療可貫通陰陽兩經,陰陽相濟、氣血相續(xù),輔以肢體康復運動。在此基礎上加用電針可通過選穴的不同協同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肢運動感覺,從而充分發(fā)揮調節(jié)經絡的作用,有利于患肢氣血陰陽平衡的恢復,進而改善肢體功能。綜上所述,平衡陰陽針結合電針治療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