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巍,寶爾江·阿斯哈爾,蔣博翔,米爾阿里木·木爾提扎,王 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骨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fā)展,髖部骨折發(fā)生率也有逐漸上升趨勢[1]。有報道顯示出[2],老年人群體是髖部骨折的高危人群,已經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安全。髖部骨折患者,通常均是實施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手術效果較佳[3]。該手術方式可盡可能地加快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的康復,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也較低。但在手術實施后,因老年人患者的生理機能低下,也需為患者配合以有效、科學的護理計劃,對加速患者活動功能的恢復有積極意義。早期康復鍛煉,可根據患者的術后實際情況來制定康復計劃,進而推進患者的疾病恢復。本文旨在分析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康復鍛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106 例,按照患者手術日期的單雙分為兩組,即早期康復組53 例與對照組53 例。早期康復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26 例。年齡63 ~85 歲,平均年齡(70.13±5.12)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25 例。年齡62 ~83 歲,平均年齡(69.87±4.52)歲。兩組患者均具有實施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適應證,且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患者的意識清楚,具有基本的認知能力。排除標準:患者在2 年內已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心肺功能不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早期康復組患者予以早期康復鍛煉,可分為:(1)術后床上鍛煉:手術結束后,當患者的意識恢復時,可在當天為患者進行床上訓練指導。引導患者完成患肢抬高、外展等運動,當患者的麻醉效果逐漸消失后,可引導患者完成踝關節(jié)背伸和跖屈。指導患者完成床上鍛煉,可一定程度上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第1 d,①股四頭肌鍛煉,鍛煉方式:收縮大腿肌肉,下壓患者膝蓋,保持膝關節(jié)伸直后放松。②足趾伸展鍛煉,鍛煉方式:控制足趾完成伸展。術后第2 d,①髖關節(jié)屈伸鍛煉,鍛煉方式:引導患者采取半臥位,并將床頭抬高,屈髖角度一般小于45°,不能過大。并完成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活動,保持適當的活動量。術后第3 d,①踢腿動作鍛煉,鍛煉方式:引導患者身體向患側外移,協助其將小腿下垂于床邊。曲膝關節(jié),屈髖角度約為90°。②健側下肢屈膝支撐鍛煉,鍛煉方式:借助于病床床架上方的吊環(huán),雙手緊握,將身體抬高。此鍛煉過程中,需確保動作緩慢,防止發(fā)生明顯疼痛。(2)術后床下鍛煉:護士協助患者下床,下床時先讓身體向健側移動,而后移動患肢。在健側足部先著地后,在床邊坐穩(wěn)。借助于助行器,盡量在患肢不負重的情況下站穩(wěn)身體。上床時,則需先協助患肢上床,再移動健側上床。患者的上下床過程中,需家屬、護士在旁仔細看護。(3)負重鍛煉: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為其進行髖關節(jié)負重指導,一般在術后3 周左右,3 個月后逐步過渡至完全負重。3 個月內扶拐步行時,需減少患側髖關節(jié)的前屈、負重,禁止奔跑、搬運重物。(4)生活起居護理:可將患者的椅子高度、坐廁高度提高,減少患者患側的彎曲度數。為其提供寬松的褲子、鞋子,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對照組患者接受術后基礎護理,在患者術后1 ~2 周內,護士指導患者開展屈伸足踝、足踝旋轉等訓練。并引導患者養(yǎng)成進行康復訓練的習慣,每天堅持練習。
(1)統(tǒng)計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2)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時間節(jié)點分為:術后2 周、術后4 周、術后8 周?;颊叩捏y關節(jié)功能采用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Harris)標準來完成評估。分值為0 ~100 分,越接近滿分,表明患者的關節(jié)恢復效果越佳[4]。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 對數據完成對比、分析,計數資料使用頻數、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早期康復組患者護理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的數據值情況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比較( ± s)
組別 例數 首次下床時間/h 住院天數/d 住院費用/萬元早期康復組 53 26.31±6.08 8.14±3.05 3.12±0.31對照組 53 70.35±6.90 15.17±4.34 4.59±0.50 t 8.390 9.066 7.264 P<0.05 <0.05 <0.05
早期康復組患者術后2 周、術后4 周、術后8 周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2 ~8 周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2 ~8 周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2 周 術后4 周 術后8 周早期康復組 53 72.10±5.10 78.60±3.74 84.69±4.12對照組 53 61.82±4.86 65.99±4.15 72.74±4.56 t 12.348 15.209 11.087 P<0.05 <0.05 <0.05
髖部骨折患者,需及時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尤其是老年患者[5]。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正逐漸降低,骨密度較差,更易因意外而發(fā)生骨折。雖說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治療效果顯著,但也需對患者的術后早期鍛煉加以重視。有報道提出[6],早期康復鍛煉,對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維持與減輕關節(jié)負載均有積極意義。并且,其也提高患肢的肌肉強度,防止肢體其他部位發(fā)生骨折。為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制定全面、完整的早期康復鍛煉計劃,可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術后關節(jié)活動功能[7]。制定出周密的鍛煉方案,從術后意識蘇醒的第1 d開始,主動、被動訓練相結合,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但在實施早期康復鍛煉的同時,也需避免過渡鍛煉,防止患者發(fā)生患側髖關節(jié)脫位[8]。實施康復鍛煉時,需遵循個性化、漸進性與綜合性的原則,才能幫助患者早日恢復日常活動能力。
本次研究顯示,相較于對照組患者,早期康復組患者護理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的數據值情況均要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指出,早期康復鍛煉的實施,可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實施有效、科學的護理指導,推進患者的髖關節(jié)康復。從患者的股四頭肌鍛煉、足趾伸展鍛煉、踢腿動作鍛煉等床上鍛煉內容出發(fā),鼓勵患者積極完成鍛煉計劃,對改善患者的康復效果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相較于對照組患者,早期康復組患者術后2 周、術后4 周、術后8 周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結果均要明顯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指出,早期康復鍛煉能夠讓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更快恢復,強化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早期、分階段的安排鍛煉計劃,可促進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活動下肢肌肉,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干預,也防止關節(jié)因長期制動而發(fā)生組織痙攣、粘連,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術后護理中予以早期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早期康復效果??s短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也提升了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率,降低醫(yī)療費用,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