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春秀
我的一位教師朋友很苦惱地和我說,她已經(jīng)被婆婆折磨得“遍體鱗傷”,婆婆不僅控制著她,更控制著她的女兒……
我的這位朋友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師,剛休完產(chǎn)假,她就參加了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從區(qū)級到市級,最后到了省賽,她“瘋狂”地投入到比賽中,沒有精力陪伴幾個月大的女兒,于是就將她全權托管給老家的婆婆照顧,節(jié)假日才回去和孩子團聚。
孩子上小學了,她將孩子和婆婆接到蘇州一起生活。祖孫三代齊聚一個屋檐,本是件開心快樂的事情,但矛盾卻開始呈現(xiàn)了出來。
第一學期女兒沒評選上三好生,婆婆很不開心地質(zhì)問她為什么不到同事那里去打個招呼。對于婆婆這個莫名其妙的要求,她很無奈,只能微笑不語。第二學期女兒的成績忽高忽低,婆婆指責她為什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被婆婆誤解,她很難受,和婆婆解釋也無效,婆婆話語中總是帶著很多不滿。
后來她寧可在學校多待一會兒再回家。那一天加班過后疲憊地回到家,就聽婆婆在教導孫女:“這道奧數(shù)題要是做不出,就不許吃飯,哭也沒用。鄰居家的孩子數(shù)學成績總是班級第一,你也要做第一。以后每天都要做奧數(shù)……”
她看看表已經(jīng)快七點半了,一家人都餓著,便敲門輕聲說:“媽,要不先吃飯,一會兒我再陪孩子做奧數(shù),好嗎?”這一說不要緊,婆婆一堆的“委屈”瞬間爆發(fā),開始批評她,說她只養(yǎng)不教,小時候不帶孩子,沒有資格管孩子學習……房間里孩子哭著在做題,她哭著看著孩子,婆婆很氣很兇的語氣,讓這個傍晚氣氛凝重。
聽罷同事的陳述,我的心很凝重。這是典型的隔代教育引發(fā)的教育問題,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癥結所在。
當今社會形勢下,隔代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自然是有利有弊。
祖輩教育的優(yōu)勢很明顯。時間充沛。由于老人時間更充分自由,可以形影不離地和孫輩在一起,孩子的生命健康更有保障;情感親近。祖輩對孫輩疼愛至極,從來都不會虧待孩子,自己舍不得吃的一定會留給孫輩,自己舍不得穿的也一定會省給孫輩;經(jīng)驗豐富。祖輩們幾十年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實踐,對照顧孫輩能夠發(fā)揮優(yōu)勢。
但隔代教育的弊端同樣明顯。由于特殊的角色,包括年齡、知識、精力的局限,祖輩在照顧孫輩的過程中,會讓感性占據(jù)理性,讓教育的愛過而不及。
大多數(shù)祖輩在物質(zhì)上會對孩子盡己所能地給予,在他們看來,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而這份“物質(zhì)過剩”會給孫輩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正是因為祖輩無限度滿足孩子物質(zhì)上的需求,會讓孩子認為全世界都寵著他,只要自己想要的就會得到,就有可能變得自私、任性、無理。
表面上看祖輩時間充裕,不用受到時間的制約,可以24小時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殊不知,這種全身心的陪伴只是時間上投入,對孩子的情感成長卻缺少關照,要么是不重視,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很多在祖輩身邊長大的孩子,與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會有區(qū)別。在我接觸到的一些學生中,有些祖輩帶大的孩子遇事缺乏主見,或許就是因為爺爺奶奶包辦過多、情感關照過少的結果。
就學習來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在祖輩身上顯現(xiàn)得更為突出。他們在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以結果來衡量、評價孩子,而忽略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探索性和幸福感。很多老人會湊在一起,驕傲地談論自己的第三代能背多少詩,能寫多少字,能算多少題目,卻不知道“揠苗助長”帶給孩子成長的壞處。
老人因為曾帶大過孩子,所以常常會把經(jīng)驗帶到孫輩身上。當他人給出一定的建議時,祖輩會理直氣壯地表示,我的孩子就是這樣帶大的,我有經(jīng)驗。正是祖輩們過度的經(jīng)驗主義,使得他們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來帶孩子,而不去學習,不更新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時代在變遷,社會大環(huán)境在不斷優(yōu)化,引導孩子既要基于經(jīng)驗,更要與時俱進。既然祖輩教育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社會普遍存在,那就要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找到教育的平衡點,讓祖輩與父母各盡其責、共同參與、各行其能。
家庭教育中的矛盾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父母與祖輩觀點不一致。當問題出現(xiàn)時,與其激烈爭辯不如冷靜交流,與其各自為政不如坐下協(xié)商,與其互不讓步不如換位思考。只有有效溝通才能統(tǒng)一認識、明確目標,實現(xiàn)教育的合力,激發(fā)家庭教育的正能量。
家庭教育中角色定位必須準確,父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不可推卸更不可敷衍;同時祖輩要明確自己的教育地位,是幫手而不是主宰,不可包攬更不能越權。父母不是把孩子生出來就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出生之后的有效陪伴。由于種種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放棄”對孩子的養(yǎng)育,而交由祖輩來引導,這樣的教育弊大于利。只有父母與祖輩權責分明,把握好各自的教育尺度,才能助推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中需要形成學習的氛圍,多讀書、多交流、多反思,既不能以經(jīng)驗獨斷,也不能以觀念新自居。父母可以根據(jù)祖輩的知識程度,為他們選取合適的書籍或者視頻,更新老人的育兒觀念,豐富育兒手段。當然,父母更應是一個終身學習者,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學習與長輩溝通的技巧,學習與孩子交流的藝術,通過學習提升育兒能力。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的眼中看見自己?!备改附巧蟆⒔逃熑沃?,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父母在位的教育,才可成就孩子幸福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