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尤其是恐怖主義問題日益突出,我國的反恐形勢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反恐維穩(wěn)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進程中必須涵蓋的重要內容。出入境管理作為反恐維穩(wěn)、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如何加強對入境人員的安全審查,識別入境人員危險性,是出入境管理機關面臨的重要議題。風靡全球的社交媒體能夠反映人的真實思想和生活。在出入境管理中,社交媒體審查識別評判危險人員、收集開源情報信息的功能作用應得到重視。我國出入境管理機關應正確認識引入社交媒體審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時在理念、法律、機制等各方面積極探索推動,在出入境管理領域筑牢反恐維穩(wěn)、維護國家安全的堤壩。
關鍵詞:反恐維穩(wěn);出入境管理;社交媒體審查;國家安全
中圖分類號:D631.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1)04-0048-09
作者簡介:燕新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涉外警務學院。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恐怖主義跨境流動日益頻繁,使得反恐與移民兩個看似并不相關的社會問題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國家的反恐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內部,而是要把目光放寬到國境線上甚至外部世界。幾乎每個國家都堅持出入境管理是國家的主權,維護的是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利益[1]。出入境管理機關守衛(wèi)著“國門”,面對著龐大的跨國流動群體,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愈發(fā)重要的反恐任務?!?·11”事件的發(fā)生、國際恐怖主義的蔓延則為移民和出入境管理的安全化提供了契機。移民與邊界的管控成為打擊恐怖主義勢力的重要手段,表現(xiàn)為各國嚴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通過出入境限制、邊防檢查、拘留和遣返以排除非法移民以及“不受本國歡迎”的入境外國人??植乐髁x的威脅成為了實施這些措施強有力的托詞[2]。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使得恐怖主義在無國境的網(wǎng)絡世界進一步擴散,許多國家有目的地審查國內的社交媒體信息,并剔除那些不道德的、非法的涉恐信息。然而,有些國家,比如美國,意識到社交媒體審查所具有的強有力功能以及巨大的情報信息價值,開始將原本主要應用于國內的社交媒體審查引入到出入境管理中,使出入境管理措施更加嚴格,以期識別龐大跨國流動群體當中的危險入境人員,甚至提前阻止危險人員入境。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出入境人員的規(guī)模和頻次大幅增加,在活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同時也給反恐工作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反恐維穩(wěn)是不容忽視且必須涵蓋的重點內容。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出入境管理中,僅對出入境證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完備性等方面進行檢查,無法準確掌握入境人員的真實意圖。因此,探索在出入境管理中引入社交媒體審查,無疑是提高出入境管理工作效能、推動反恐工作有效開展的新亮點,也是有效打擊恐怖主義勢力、維護國家安全的一把利劍。但在目前,我國的出入境管理尚未引入社交媒體審查,此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僅有部分學者對我國出入境管理引入社交媒體審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方面進行過探討[3]。社交媒體所具有的功能作用以及蘊藏的情報信息價值還沒有被充分認識。為此,我們應通過分析出入境管理中社交媒體審查的功能定位,梳理、借鑒已有的域外經(jīng)驗,從理念、法律、機制等各方面探索社交媒體審查在出入境管理中的應用,以期更好地提升我國出入境管理工作水平和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
一、社交媒體及出入境管理中的社交媒體審查
1.社交媒體——思想的反映與生活的縮影
關于社交媒體,有學者認為,社交媒體是建立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基礎之上的互動社區(qū),是用來進行社會互動的媒體,是一種通過無處不在的交流工具進行社會交往的方式[4]。也有學者認為,社交媒體是指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術和意識形態(tài)基礎上的網(wǎng)絡應用,它允許用戶自己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和交流內容[5]。但無論定義如何,顯而易見的是,人們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自由地創(chuàng)造內容、傳播思想和交流互動。如今微博、微信、QQ、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臺已經(jīng)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以往依靠書信、面對面交流的傳統(tǒng)社交模式,人們也逐漸形成了通過社交媒體發(fā)表自身觀點態(tài)度和以文字、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分享個人真實生活狀態(tài)的行為習慣。
2.社交媒體審查及其實施方式
審查,是指檢查核對是否正確、妥當(多指計劃、提案、著作、個人的資歷等)[6]。社交媒體審查是指一國的政府部門通過某些途徑、技術或手段,對用戶的社交媒體信息進行獲取、評估、分析的過程。
社交媒體審查主要有直接實施與間接實施兩種途徑。直接實施是指政府部門通過政策、行政規(guī)定等具有一定強制性的手段直接向個體用戶或社交媒體平臺要求獲取相應的信息。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簽署了《網(wǎng)絡安全信息共享法案》,為發(fā)現(xiàn)和應對恐怖主義等國家安全威脅,允許國土安全部等情報機構要求企業(yè)和平臺共享用戶信息和數(shù)據(jù)。在已有的實踐中,直接實施是社交媒體審查在出入境管理中應用的主要手段。
間接實施的實施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或執(zhí)法機關,通過與社交媒體平臺開展合作或達成一定的默契,使得社交媒體平臺開放一定的端口或數(shù)據(jù)庫,秘密間接地獲取信息。美國在2007年開始實施“棱鏡計劃”①,而針對“棱鏡計劃”中多家大型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為美國國家安全局提供數(shù)據(jù)訪問端口的行為,美國情報官員則援引《愛國者法案》第215條進行解釋。該條款規(guī)定,為了搜集外國情報或調查國際恐怖主義而需要獲取商業(yè)記錄的,可請求外國情報監(jiān)視法庭傳票,要求從運營商獲取服務器日志,并對“善意披露”予以豁免[7]。同時,政府通過立法、行業(yè)引導等方式,促使社交媒體平臺自身主動地進行內容信息的審查,并將非法的、不道德的社交媒體信息刪除,也是間接實施的一種途徑。德國自2018年1月起施行的《社交媒體管理法》規(guī)定,在德國擁有200萬以上用戶的社交網(wǎng)絡平臺須自行承擔責任,清理其平臺上涉及誹謗、詆毀、新納粹和暴力煽動的內容,且社交網(wǎng)絡平臺必須在7天內刪除用戶舉報的非法內容,明顯的違法言論需在舉報后24小時內刪除或屏蔽,爭議言論內容也必須在舉報后7日內作出處理,否則將面臨最高達5000萬歐元的罰款,社交媒體企業(yè)還須每半年發(fā)布報告,公示用戶舉報數(shù)量及其處理情況[8]。
3.出入境管理中社交媒體審查的功能定位
社交媒體審查是一種政府部門主導的運作方式,具體到出入境管理中,政府部門收集入境人員的社交媒體信息進行分析,包括各大社交媒體網(wǎng)站與應用的賬號以及其中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反映個人思想、體現(xiàn)生活狀況的信息,評判其是否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能否獲得入境資格。同時,社交媒體審查還可以作為收集開源情報的有力手段,服務于各類警務活動。
(1)評判入境人員的危險性和入境資格
社交媒體是個人真實思想的反映和生活的縮影。一般而言,通過社交媒體中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能夠大致掌握個人以往的思想活動和行為脈絡,通過進一步的數(shù)據(jù)挖掘,甚至能夠分析出個人主要的社會關系和既往社會活動[9]。在出入境管理中應用社交媒體審查,通過對個人真實思想和生活行為的勾勒和審視,可以判斷入境人員是否有不良的思想和行為傾向,以及是否正在實施有悖于法律、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進而評析入境人員的危險性以及入境申請人是否具備入境資格。當入境人員呈現(xiàn)出一定的危險性、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時,其入境權利理所當然地會被加以限制。
(2)收集、分析開源情報的重要手段
最初,社交媒體審查常見于各類商業(yè)公司或大型企業(yè),通過社交媒體審查收集目標群體、潛在客戶以及競爭對手的信息,獲取開源商業(yè)情報。時下,情報主導警務的理論愈發(fā)受到重視,旨在促進這樣一種觀念:警察組織以情報為主導,流程以信息管理為中心,工作以罪犯為關注點,促進客觀決策,預防犯罪行為[10]。社交媒體開放、互動的特點使得蘊含其中的海量信息可以被警務部門挖掘利用,成為理想可靠的情報信息來源。社交媒體審查這一開源情報的收集手段,通過收集、儲存、分析各類信息,輔助入境危險人員識別、入境后重點人口管控、犯罪預防等警務活動,契合“情報-決策-預防打擊”的工作模式。
歸根到底,在出入境管理中應用社交媒體審查最終要服務于國家安全?!鞍踩睆膩矶际且粋€國家制定內外政策的立足點與落腳點,全球化時代龐大的跨國流動群體必然夾雜著潛在的安全威脅,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識別這些安全威脅因素進而打擊甚至預先挫敗犯罪值得執(zhí)法部門深思。開源網(wǎng)絡數(shù)據(jù)體量巨大,占到整個數(shù)據(jù)量的95%以上,這些海量的數(shù)據(jù)往往隱藏著一些其他數(shù)據(jù)所不具有的、可以解決特定問題和重大問題的關鍵信息[11]。就出入境管理來說,為達到識別人員危險性、阻止危險人員入境以及預防犯罪的目標,維護國家安全,則需要依靠海量可靠情報信息的收集與分析,而這有賴于出入境管理中的社交媒體審查。
二、域外借鑒:社交媒體審查在各國出入境管理中的發(fā)展與應用
“9·11”事件促使美國將國家安全問題特別是本土安全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反恐工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更多重視,同時,“9·11”事件中的襲擊者都是入境外國人的現(xiàn)實也引起了注意。有學者提出,盡管大部分移民不是恐怖分子,但大部分恐怖分子是移民[12]。此后,美國在發(fā)動轟轟烈烈的“反恐戰(zhàn)爭”的同時,采取了多重措施加強出入境管理領域內的反恐工作,其中便包括實施對入境人員的社交媒體審查。
“9·11”事件后,反恐斗爭形勢更加嚴峻,美國政府對社交媒體進行審查和監(jiān)控已成為公開的秘密。2001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簽署頒布了《愛國者法案》(US Patriot Act),將電子監(jiān)控與審查范圍擴大,與恐怖主義相關的審查都會被批準;2008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的《外國情報監(jiān)視法案》(FISA)修正案規(guī)定,司法部長和國家情報總監(jiān)可授權國家安全局等情報部門對非美國公民的電子通信進行監(jiān)控,以收集反恐情報,而外國情報監(jiān)視法庭(FISC)①只會進行有限的干預和審查。這些法案條款大大簡化了美國政府以反恐為目的進行社交媒體審查的流程。出于安全考慮,美國政府的移民事務部門早已將社交媒體上的信息作為批準移民和申請入籍的參考,海關部門也要求外國入境游客提供社交媒體賬號[13]。
然而,“棱鏡計劃”的曝光,以及隨后發(fā)生的“美國公民自由聯(lián)盟訴詹姆斯·克拉珀案”②,促使奧巴馬政府力求達到維護國家安全與保護合法權益之間的平衡,試圖改變小布什政府時期“犧牲一定的隱私權益以換來國家安全”的現(xiàn)象。2013年8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下令組建外部專家組,審核美國在各領域的情報審查和搜集手段[14];2015年6月國會通過《美國自由法案》(US Freedom Act 2015)替代了原有的《愛國者法案》,規(guī)定了情報機構不能不加區(qū)分地收集電子信息,同時要接受外國情報監(jiān)視法庭的審核。但奧巴馬政府也在推動社交媒體審查在出入境管理中的應用:2015年12月18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表示,美國政府已經(jīng)開始審核外國游客等簽證申請人的社交媒體賬號;2016年12月,為了應對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批準了一項提案,通過免簽計劃入境美國的外籍人士自愿提供Facebook、谷歌+、Instagram和YouTube等平臺的賬號信息,供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收集分析,美國的執(zhí)法官員和簽證官員也會進行審查[15]。
隨后上臺的特朗普政府對反恐和移民的態(tài)度能從上任初期就頒布的“禁穆令”③中看出些許端倪,而引人關注的是后續(xù)政策:針對入境外籍人士的社交媒體審查愈發(fā)嚴格化。2017年2月,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國土安全部聯(lián)合提出修改簽證更新電子系統(tǒng)(EVUS),要求增加收集社交媒體信息一欄;2017年7月開始,部分入境美國的外籍游客會被要求填寫調查問卷,其中內容就包含社交媒體賬號等信息;2017年9月18日,美國聯(lián)邦公報發(fā)表新規(guī),在移民檔案中增加“社交媒體名稱、相關識別信息及搜索結果”,使得社交媒體審查的范圍擴展至綠卡持有者及歸化移民的流程中[16];2018年3月29日,美國國務院公布了“要求幾乎所有美國簽證的申請人均需提供過去5年的社交媒體賬號”的文件[17];而在2019年6月,這項文件最終落地,辦理赴美簽證需要如實提供過去五年內使用的社交媒體賬號,包括Facebook、Twitter、YouTube以及中國國內的QQ、微信、微博、豆瓣等。值得注意的是,為實現(xiàn)保護本土安全的優(yōu)先目標,美國將審查陣地前移,旨在將潛在的恐怖分子拒之門外:2017年5月23日,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出臺了新的簽證審查政策,允許美國使領館的簽證官員要求簽證申請人提供過往所有的護照號碼、5年內的社交媒體資料、郵箱地址、電話號碼以及15年內的個人信息,雖然并非強制性,但未完整或如實提交相關材料可能造成簽證申請延期或直接被拒??梢钥吹?,在“美國優(yōu)先”的理念下,反恐和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觀動機似乎又占了上風。
美國之外還有少數(shù)國家在出入境管理中引入了社交媒體審查。如新西蘭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海關法案》(Customs and Excise Act 2018)規(guī)定,海關人員在“有合理懷疑理由”的情況下,有權檢查入出境游客的電子設備內容,游客有義務提供密碼等信息,若拒絕合作會面臨高額罰款、強制解鎖甚至扣留沒收的處罰。但從更廣的范圍來看,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對社交媒體的審查和管控僅僅停留在國內層面??梢钥吹降氖?,以反恐和維護國家安全為主要目標和考量,在出入境管理領域引入社交媒體審查以評判入境人員的危險性、收集情報信息,實為美國的創(chuàng)新舉措。
三、反恐維穩(wěn)背景下我國出入境管理引入社交媒體審查的現(xiàn)實考量
如前所述,美國等國家在出入境管理領域采取了社交媒體審查措施,將主要的矛頭對準了日益突出的恐怖主義問題,很大程度上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的考量。結合我國如今面臨的反恐形勢和挑戰(zhàn),確有在出入境管理領域引入社交媒體審查的必要,同時在法律制度和審查技術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
1.必要性
(1)國際恐怖主義成為嚴峻挑戰(zhàn)
“全球化”這一鮮明的時代標簽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國際恐怖主義成為重要的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因素??植澜M織依托國際恐怖主義浪潮,借機壯大自身實力,彰顯自身存在價值:恐怖組織不斷鼓動疆籍極端分子赴中東參加“圣戰(zhàn)”;在2016年的幾個月內,“東伊運”制作的網(wǎng)絡宣傳視頻和材料就超過30份[18]。可見,恐怖主義勢力也日趨國際化,呈現(xiàn)出“內外勾連”的特點。不容忽視的是,雖然在2019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宣布在敘利亞百分之百清除了由“伊斯蘭國”建立的所謂“哈里發(fā)國”,但在后“伊斯蘭國”的反恐時期,“伊斯蘭國”將轉變?yōu)閭鹘y(tǒng)的恐怖組織,“獨狼式”“家族式”、無差別式恐怖襲擊將長期存在。同時,發(fā)達便捷的交通以及沒有國界之分的互聯(lián)網(wǎng)使得全球仍將處于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之下。
(2)“三股勢力”的回流滲透趨勢顯現(xiàn)
近年來,國際恐怖主義勢力逐漸抬頭,恐怖主義活動逐漸呈現(xiàn)出“外部滲透,內外勾結”的特點,“三股勢力”的回流趨勢日漸明顯?!叭蓜萘Α边x取部分追隨者,通過各種手段以務工、探親、旅行等借口出境,再通過其他方式進入敘利亞、伊拉克等地接受暴恐訓練,參加“圣戰(zhàn)”[19]。2015年,我國的反恐部門官員表示,約有300名中國籍極端分子在敘利亞參戰(zhàn),大部分人員隸屬于敘利亞的“東伊運”分支,還有一些人員加入了其他恐怖組織[20]。在“伊斯蘭國”遭到重創(chuàng)后,回流是中國籍參戰(zhàn)者的重要選項,“分裂新疆”是他們的重要“使命”之一,回流是實現(xiàn)其目的的重要方式方法[21]。部分掌握暴恐技術的人員會混跡于國際旅客群體中回流我國,參與組織實施暴恐活動、招募訓練暴恐人員、煽動人員參加“圣戰(zhàn)”等活動,給我國的反恐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
(3)社交媒體成為恐怖主義傳播的工具
在新疆鄯善“6·26”案件中,恐怖分子在作案前通過網(wǎng)絡觀看“東伊運”等恐怖組織制作的視頻,并通過網(wǎng)絡社交媒體不斷傳播、宣揚極端思想。社交媒體將反恐推向了網(wǎng)絡,不斷發(fā)展的網(wǎng)絡社交媒體為恐怖主義的傳播提供了“溫床”,恐怖主義勢力借助社交媒體傳播恐怖主義理念、招募組織成員、教授暴恐技術、實施恐怖活動。特別是對于青少年、虔誠的宗教信仰者、移民融入失意者等群體,社交媒體上的恐怖主義宣傳鼓動更容易使其走上極端的道路。
出入境管理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關口,承擔著一定的反恐維穩(wěn)任務,尤其是對入境人員的背景審查和危險性審查。當前,我國國內的反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恐怖主義活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仍在不斷變化,全球化的時代特征和國際人口流動頻繁的現(xiàn)狀使得恐怖主義勢力有條件利用正當?shù)姆绞胶统绦蛉刖澄覈H欢?,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出入境管理中,注重對入境人員的證件真實完備性、人身以及攜帶物品等方面的檢查,而對人員的背景、入境意圖、思想狀況有所忽視,給反恐維穩(wěn)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隱患。社交媒體審查作為一種挖掘真實思想和生活狀態(tài)的開源情報搜集手段,在出入境管理中并沒有被真正地運用,其蘊藏的價值也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因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在我國出入境管理中引入社交媒體審查,助力反恐維穩(wěn)工作的開展,維護國家安全,確有其必要性。
2.可行性
(1)法律制度上的可行性
201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六條規(guī)定“出境入境人員和交通運輸工具應當接受出境入境邊防檢查”,表明了我國出入境管理機關有權對入境人員實施出入境檢查。雖然該法并未對出入境管理機關應當審查入境人員的社交媒體信息作出明確規(guī)定,但《憲法》第四十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蓖瑫r,《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中規(guī)定,公安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應當嚴密組織國(邊)境巡邏,依照規(guī)定對抵離國(邊)境前沿、進出國(邊)境管理區(qū)和國(邊)境通道、口岸的人員、交通運輸工具、物品,以及沿海沿邊地區(qū)的船舶進行查驗。眾多法律法規(guī)都賦予了我國出入境管理機關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反恐維穩(wěn)的需要下對入境人員實施審查的權限。不僅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七條規(guī)定也體現(xiàn)了對等互惠原則①,對于美國所實施的入境美國的人員需要接受社交媒體審查,我國也可以根據(jù)此條規(guī)定,在出入境管理中適時地實施社交媒體審查,以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維護安全、有序的出入境秩序。
(2)審查技術上的可行性
事實上,已有多種軟件可以實現(xiàn)對社交媒體的審查和監(jiān)控,主要運用了兩種方法:一是向軟件程序提供一連串的關鍵字(詞),以生成應用這些關鍵詞的場景并定位使用關鍵詞的社交媒體平臺或賬戶,如論壇、Facebook頁面、Twitter賬號等;二是通過審查監(jiān)控軟件對某些特定的論壇、社交網(wǎng)站、社交媒體平臺等進行實時持續(xù)的監(jiān)控和審查、提取出需要的關鍵字(詞)以及用戶信息[22]。
面對社交媒體蘊藏的海量信息,不可能單憑人工進行獲取、挖掘、儲存和分析,需要依賴于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云儲存等先進技術,而這些技術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已發(fā)展得較為成熟。現(xiàn)有的審查監(jiān)控技術以及不斷發(fā)展的先進算法、大數(shù)據(jù)等高新技術,成為我國出入境管理部門獲取社交媒體信息、評析入境人員的危險性與入境資格的基礎途徑,也為在出入境管理中引入社交媒體審查提供了可能。
四、反恐維穩(wěn)背景下我國出入境管理引入社交媒體審查的路徑探索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大開放戰(zhàn)略的積極實施,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對外多維度梯次性開放格局日益形成[23]。每年數(shù)以億計人次出入境,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不容忽視。如何扎實做好出入境管理工作,推動國境線上的反恐維穩(wěn)工作的開展,是擺在我國出入境管理機關面前的一項課題。需要充分認識社交媒體審查的作用和價值,借鑒域外經(jīng)驗,從理念、法律、機制、技術等方面探索在出入境管理中引入社交媒體審查,以期在促進對外開放格局、保障出入境人員合法權益的同時,更有力地推動反恐維穩(wěn)工作,維護國家安全。
1.理念的平衡
縱觀美國等國家的社交媒體審查措施,維護國家安全是其根本落腳點。2015年底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作為反恐維穩(wěn)工作的基本法律,規(guī)定“國家將反恐怖主義納入國家安全戰(zhàn)略”。而作為出入境管理機關行動綱領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其第一條也體現(xiàn)了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宗旨①,因而在我國出入境管理工作中,要始終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的理念。然而,在人權和安全之間建立平衡對于尋求更多安全的國家來說并非易事[24]。美國的“斯諾登事件”以及“美國公民自由聯(lián)盟訴詹姆斯·克拉珀案”
能夠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隱私權和國家安全總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國家在維護國家安全時不可能不影響隱私權,如果只考慮反恐措施的有效性,而忽視對隱私權的保護,就會過分夸大執(zhí)法機構的權力[25]。我國正逐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需要在反恐維穩(wěn)與保障出入境秩序之間、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人權之間找到適度的平衡,不走向任何極端。要有隱私權保護的考量,針對審查中發(fā)現(xiàn)的合理合法的內容應當給予保護。
同時,人道主義的關懷不可或缺??梢灶A見的是,社交媒體審查的引入可能引發(fā)擔憂的情緒,在申請簽證或入境時,會出現(xiàn)謊報、錯報社交媒體信息甚至抵觸的情況。這便要求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需要境外使領館等外交外事部門、出入境管理部門開展有力有效的宣傳解釋工作,闡明社交媒體審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強調對隱私權保護的重視程度,明確個人救濟的途徑和方式,減輕顧慮,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2.法律的保障
作為出入境管理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對出入境證件、隨身物品等實物的檢查作出了規(guī)定,而對社交媒體審查的規(guī)定存在空白??蛇m時地調整有關法律、出臺有關規(guī)定,填補空白:明確出入境管理部門進行社交媒體審查的權限以及主要地位,國家安全、反恐等部門進行配合的職責;明確社交媒體審查的信息、對象的范圍以及實施的程序;明確審查對象的義務,如積極配合審查、如實申報賬號信息等,以社交媒體審查的直接獲取為主要手段,使得審查工作有的放矢;重視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確保合理合法的隱私內容不被泄露或濫用。
3.技術的支撐
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在社交媒體審查中,先進技術的運用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人員的思想行為特征以及生活狀態(tài),充分體現(xiàn)社交媒體中開源情報的價值。
首先,在現(xiàn)有審查監(jiān)控軟件的基礎上,研發(fā)更為先進、科學的社交媒體審查系統(tǒng)。公安技術部門加大資金和人力投入,加強與高新技術企業(yè)的交流與合作,充分運用網(wǎng)絡爬蟲、先進算法、人工智能、云儲存等技術,及時更新信息抓取、收集和儲存的能力,同時還要重視對社交媒體中匿名信息獲取及定位用戶技術的突破,開發(fā)分析與預警系統(tǒng),根據(jù)獲取的信息進行思想特征、生活模式及社會網(wǎng)絡的分析,對涉及敏感信息較多的人員進行預警,同時挖掘與其聯(lián)系緊密的人員,輔助重點人口管理等事后的警務活動。
其次,完善社交媒體信息通報共享系統(tǒng)。在情報主導警務理念指導下,依托大數(shù)據(jù)、云儲存、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由出入境管理、反恐、國家安全等多部門參與的信息共享系統(tǒng),打破部門間的壁壘,促進各部門間的聯(lián)動,促進不同部門數(shù)據(jù)信息之間的交叉比對和資源共享,實現(xiàn)社交媒體信息這一開源情報的價值最大化。
4.機制的補充
(1)探索建立救濟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體隱私構成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必須合理合法,顯然不包括涉恐信息。但出入境管理中的社交媒體審查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尤其是在依據(jù)信息判斷入境資格和人員危險性的階段,仍可能對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為了更好地實施社交媒體審查,應當探索建立相應的救濟機制:設立專門的救濟機構和救濟途徑,為入境人員提供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進行救濟的可能,以達到保障當事人權益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平衡。
(2)探索審查陣地的前移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入境人次的增多,反恐維穩(wěn)工作壓力的增大??梢灶A見的是,若引入社交媒體審查,出入境管理部門會面臨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審查壓力??商剿鲗彶殛嚨氐那耙?,有針對性地開展預先審查,將部分潛在威脅拒于國門之外。如借鑒美國的做法,明確境外使領館簽證官員一定的審查權,在申請簽證的過程中引入社交媒體審查,實現(xiàn)對高危人員的預先辨別和排查,對高危人員采取不予簽發(fā)簽證等措施,對潛在的危險人員信息及時通報口岸的出入境管理機關,從而分擔口岸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3)明確不配合行為的應對機制
在已有的實踐中,美國、新西蘭等國考慮到了可能出現(xiàn)的拒不配合行為,采取了申請簽證延期、罰款甚至拒簽、沒收扣留等較為嚴格的措施。出入境管理中的社交媒體審查關乎反恐維穩(wěn)和國家安全,在探索中應當借鑒域外經(jīng)驗,對謊報、錯報、不報等不配合行為有針對性地采取如簽證申請延期、縮短停留期限、罰款等應對措施,還可以適時地對嚴重的不配合行為采取當場盤問、人身檢查、限制活動范圍等行政強制措施,保障審查工作的有效實施。
5.發(fā)動平臺企業(yè)等社會力量
從實踐經(jīng)驗來看,直接獲取是社交媒體審查的主要方式,但間接獲取作為補充手段仍不容忽視。政府部門作為社交媒體審查的實施主體,可能被無限地放大,造成治理主體和方式過于單一的問題,有必要通過政策、交流等手段,實現(xiàn)行業(yè)引導,促進行業(yè)自律。社交網(wǎng)絡運營公司作為社交網(wǎng)絡平臺的提供者,有責任對其平臺內的消息進行過濾和篩選[26]。增強政府相關部門與社交媒體平臺和企業(yè)等合作,提升平臺和企業(yè)等國家安全等意識,使其主動對社交媒體內容進行審查,及時發(fā)現(xiàn)涉及敏感信息較多的用戶;拓寬信息交流渠道,提升出入境管理等部門的技術水平和信息獲取的廣度,促使間接獲取的方式得到充分利用。
五、結語
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以及嚴峻的反恐維穩(wěn)形勢必然對我國的出入境管理政策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我國出入境管理中引入社交媒體審查,有助于提升出入境管理工作效能、推動反恐維穩(wěn)工作。應當正確認識社交媒體審查的作用與價值,借鑒已有的域外實踐,從理念、法律、技術等各方面探索社交媒體審查在出入境管理中的引入與應用,實現(xiàn)針對恐怖主義勢力的“查明在境內、堵截在境外、抓獲在口岸”,筑牢反恐維穩(wěn)堤壩,維護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
[1][24]張惠德,王莉,劉華.論反恐維穩(wěn)背景下的出入境管控[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2]Christina Boswell.Migration Control in Europe after 9/11:Explaining the Absence of Securitization[J]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07(3):589-610.
[3][9]胡春喜.我國出入境管理引入社交媒體審查制度的思考——從美國社交媒體審查談起[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8(3).
[4]曹博林.社交媒體:概念、發(fā)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
[5]Andreas M Kaplan,Michael Haenlein.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10(1):59-68.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14.
[7]汪曉風.“斯諾登事件”后美國網(wǎng)絡情報政策的調整[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8(11).
[8]德國施行《社交媒體管理法》強化社交網(wǎng)絡平臺管理責任[EB/OL].http://www.cac.gov.cn/ 2018- 01/28/c_1122329602.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2018-01-28.
[10]洪磊,朱曉峰.國外情報主導警務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情報,2019(11).
[11]為美國提供七成情報的數(shù)據(jù),我們用得怎么樣?[EB/OL].https://www.sohu.com/a/4171733 39_267106,2020-09-09.
[12] Robert S Leiken,Steven Brooke.The Quantiative Analysis of Terrorism and Immigration:An Initial Exploration,Terrorism and PoliticalViolence[J].TerrorismandPoliticalViolence,2006(18):503-521.
[13]蔡夢虹.美國社交媒體監(jiān)管措施及對我國的啟示[J].傳媒,2016(19).
[14]奧巴馬下令組建外部專家組審查情報監(jiān)控手段[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8-13/5153934. shtml,2013-08-13.
[15] U.S.government begins asking foreign travelers about social media[EB/OL].https://www.politico.com/story/2016/12/foreign-travelers-socialmedia-232930,2016-12-22.
[16]袁野.針對簽證申請者,美國加強社交媒體審查[N].青年參考,2018-04-11.
[17] ACLU Comment on State Department Notices Requiring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From VisaApplicants[EB/OL].https://www.aclu.org/ press- releases/aclu- comment- state- departmentnotices-requiring-social-media-information-visa,2018-03-30.
[18]靳曉哲.“東突”勢力活動的新特點、內在邏輯及其應對[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19(4).
[19]張強,毛欣娟.國內外反恐形勢的變化及我國的應對[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19(1).
[20]反恐局:敘利亞約有300名中國籍極端分子大部分屬東伊運分支[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38561/2015-5-15/cd_20727644.html,2015-05-15.
[21]郭永良.外國恐怖作戰(zhàn)人員的全球動向及其戰(zhàn)略應對——以中國籍人員為例[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22] Victor Bekkers,Arthur Edwards,Dennis de Kool.Socialmediamonitoring:Responsive governance in the shadow of surveillanc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35-342.
[23]謝貴平.中國邊疆跨境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與應對[J].國際安全研究,2020(1).
[25]陳彥臻.美國公民自由聯(lián)盟訴克拉珀案評析[D].長沙:湖南大學,2016.
[26]熊菲,李維杰.社交媒體與恐怖主義的網(wǎng)絡傳播[J].中國信息安全,2017(9).
責任編輯: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