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塵
有的人可能會很疑惑,文章明明是寫出來的,怎么會是“看”出來的呢?其實,這里的“看”有多層面的意義。
在中小學常見的文體中,記敘文是許多學生最先接觸的文章體裁,也是最容易上手的作文模式。但在實際寫作情況中看,這種最常見的文體其實并不為學生們所喜,甚至部分學生一提到記敘文就滿臉苦澀,作文成了語文學習的絆腳石。其實,若是“看”好了,寫出好的記敘文并沒有那么難。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一“看”解決的是學生作文素材來源的問題。要想寫好文章,就一定要保有一顆澄凈的心,用觀察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寫人記敘文往往是學生記敘文寫作中最大的難點,一旦涉及“父母”“老師”這一類題材,學生的作文就會顯得“干巴巴”,像“流水賬”,只有極少數(shù)的文章能做到感人肺腑、鞭辟入里。究其原因,一則學生在生活中與這些人朝夕相處,對發(fā)生的事件、產(chǎn)生的情感等早已習以為常,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平淡得無所可寫。二則一些學生對于寫人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表達情感往往十分靦腆,羞于在文字中將自身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
對于這樣的情況,“看”是一種十分必要的解決方式。有意識地“看”會讓學生將觀察到的事件、隨之產(chǎn)生的情感記在心里,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一旦寫作需要時,學生便能夠從記憶的“數(shù)據(jù)庫”中將素材“翻找”出來,應用到作文當中去。
至于學生羞于情感表達這一點,這其實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但單從觀察的角度來講,對身邊人觀察的時間長了,總會有一些事情讓人感動或震撼。這些情感堆積在心中,經(jīng)過時間的發(fā)酵,往往是需要一個宣泄途徑的。因此,這里的“看”起到的是一個“厚積”的作用。
所以,對生活的“看”,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讓學生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邮占?,從而獲得充足的寫作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一“看”解決的是學生作文詞匯匱乏的問題。要想讓文章出彩,大量的優(yōu)秀詞句積累以及好的行文風格借鑒是很有必要的。
在解決了“沒什么寫的”之后,“怎么寫好”就很關鍵了。一些學生的記敘文,敘述的事情還是很有看點的,但通讀下來總會有一種味同嚼蠟的感覺,這就是優(yōu)秀詞句積累不足、沒有形成良好文風的原因。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大量地閱讀好書是必不可少的。經(jīng)典文學之所以為人們所推崇,其中自然有優(yōu)秀的地方。而學生需要看的就是其中的好詞好句、行文模式,通過閱讀讓名著中的文學養(yǎng)料為自己所用。
當然,在書籍的選擇上,要有所考量,不能毫無篩選,通篇接收。要選擇貼近自身生活、行文措辭優(yōu)雅有美感、對事件或人生有獨到見解的書籍。當對某些事件乃至于人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時,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章就有了靈魂,才算是優(yōu)秀作品。
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這一“看”解決的是學生作文跑題的問題。在命題作文的前提下,想要不跑題,學會審題是關鍵。
題目是作文的起源,“怎么寫對”的關鍵就在于學會審題,也就是確定文章體裁、題材、中心等要求。一些學生的文章寫得天花亂墜、質(zhì)量很高,但卻“離題十萬八千里”,這在考試當中依舊是不行的。解決這樣的問題,第一點就是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即題眼。在審題時,學生就要準確把握、深刻領會,明白到底需要寫什么。第二點是對題目中一些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詞的理解,這其中通常會表露出有助于學生判斷寫作方向的隱含信息。第三點就是打開局限性思維,發(fā)掘題目表層下隱含的深層次意思。在這一點上,學生不能夠想當然,對內(nèi)涵的發(fā)掘要有依據(jù),要在大的方向背景下,選擇適合的寫作切入點。
平時生活多觀察,學習之余多看書,寫作之前細審題。做到這“三看”相信學生的記敘文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當然,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內(nèi)容,如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等,還是要做到多積累、多練習,只要堅持,總有一天會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編輯 吳蘭芳 見習編輯 汪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