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品, 張 靖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 新生兒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新生兒感染性休克是指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新生兒急性微循環(huán)功能不全的一組綜合征,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有相關研究顯示,入住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的患兒中,大約1.3%的患兒為感染性休克,其主要病原體包括細菌、真菌以及腸道病毒等,嚴重威脅著患兒的生命安全[2]。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1, HMGB1)是機體早期炎癥因子釋放后巨噬細胞釋放的一種核蛋白,該物質水平與患者臨床感染嚴重程度、休克病情程度以及預后均具有密切的關系,且對其臨床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4]。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是一種臨床診斷使用的急性時相蛋白,在機體受到感染后8 h血清水平可顯著升高,且提供了比常用的急性時相蛋白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更好的鑒別能力[5-6]。本研究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新生兒感染性休克患兒血清HMGB1和SAA水平進行測定,以探討血清HMGB1和SAA水平與新生兒感染性休克之間關系。
1.1一般資料 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診治的新生兒感染性休克患兒87例,記為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組,另外選取同期于我院出生并診斷為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兒50例進行對照研究[7],記為普通感染組,所有患兒均征得其監(jiān)護人的同意。普通感染組50例,男39例,女11例,胎齡(33.49±5.12)周,BMI(33.49±5.12) kg/m2,自然分娩者22例,剖腹產(chǎn)者28例;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組87例,男58例,女29例,胎齡(33.84±4.98)周,BMI(33.84±4.98) kg/m2,自然分娩者33例,剖腹產(chǎn)者44例。兩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BMI以及分娩方式等一般性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新生兒感染性休克診斷標準[8]:①患兒具有組織灌注不足的癥狀,如脈搏細弱、肢端濕冷、毛細管充盈時間延長>2 s、尿量<1 ml/(kg·h)、意識改變等;②患兒高熱或者體溫不升,懷疑或證實由感染引起。
1.3檢測方法 所有患兒確診后均抽取外周靜脈血2 ml加入抗凝管中,靜置15 min后于5 000 r/min離心5 min后取上清液測定白細胞計數(shù)(WBC)、肌酐(Cre)、總膽紅素(TBil)、HMGB1、SAA、C反應蛋白(CRP)水平。白細胞計數(shù)采用BC50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檢測;肌酐、總膽紅素采用BS-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檢測;血清HMGB1和SAA水平采用HMGB1檢測試劑盒、SAA檢測試劑盒,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每份樣品測試2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數(shù)據(jù)。
2.1新生兒生化指標水平變化 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組與普通感染組血清WBC、Cre、TBi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組血清HMGB1、SAA、CRP水平均要明顯高于普通感染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2.2HMGB1、SAA、CRP水平變化 本次入組的87例新生兒感染性休克患兒中,治療后死亡21例,生存66例,其中生存組患者血清HMGB1和SAA水平均明顯低于死亡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生存組與死亡組患兒血清CRP水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HMGB1和SAA水平比較
2.3血清HMGB1水平與血清SAA水平的相關性 血清HMGB1水平與血清SAA水平呈顯著正相關(r=0.708,P<0.05)。見圖1。
圖1 血清HMGB1水平與血清SAA水平的相關性
新生兒感染性休克是臨床新生兒常見急癥之一,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肺炎、敗血癥、宮內(nèi)或生后病毒感染引起的心泵功能障礙、血容量降低,最終導致休克的發(fā)生[9-10]。新生兒感染性休克在重癥監(jiān)護室較為常見,其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給家庭和社會均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臨床上對于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以呼吸支持、循環(huán)支持為主,同時輔以抗感染治療,以維持正常CO和SVC作為治療目標[11-12]。由于感染性休克是臨床急癥,因此如何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并動態(tài)監(jiān)測疾病嚴重程度是治療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的關鍵[13]。
機體在遭受病原菌感染時,可釋放大量炎癥介質,導致失控性炎性反應的發(fā)生,進而引起各種臨床癥狀。HMGB1是機體早期炎癥因子釋放后巨噬細胞釋放的一種核蛋白,是感染性休克最重要的晚期炎性反應遞質,受損和壞死的細胞會釋放大量促炎因子,促炎因子又可以促進HMGB1的主動分泌,進而導致機體的進一步損傷,且HMGB1多在疾病發(fā)生后16~24 h釋放,其持續(xù)時間長,因此為該病的治療提供了理想的評估指標[14]。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組血清HMGB1水平要明顯高于普通感染組新生兒,且生存組患者血清HMGB1水平要明顯低于死亡組患兒,表明HMGB1水平與患者臨床感染嚴重程度、休克病情程度以及預后均具有密切的關系。另外,該研究結果還顯示新生兒感染性休克患兒的SSA水平與血清HMGB1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可見SSA與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有一定的關系,且其水平高低與該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SSA是一種臨床用于診斷感染性疾病的急性時相蛋白,在疾病急性期可迅速升高,在疾病恢復期又可迅速下降,對細菌、病毒感染均具有很好的響應,且其敏感性要明顯優(yōu)于CRP,是一種極具臨床價值的血清標志物[15-16]。本次研究結果可見SSA在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組的血清水平要明顯高于普通感染組新生兒,且該指標水平越高,患兒的預后越差,由此可見SSA也可作為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病情嚴重程度的血清學標志物之一。
綜合以上內(nèi)容,新生兒感染性休克患兒血清HMGB1和SAA水平與患兒預后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且HMGB1和SAA水平越高,患兒預后越差,因此血清HMGB1和SAA水平可作為新生兒感染性休克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