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露(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父母培訓課程《超級爸媽》創(chuàng)始人、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
我有個女性朋友,為了愛自己買包、買鞋、買口紅……月底收到了高達7.8萬元的信用卡還款賬單,焦慮懊惱到幾近崩潰。
本來覺得花錢是對自己好的行為,結果只有消費的瞬間很快樂,隨之而來的壓力和煩惱,對負債累累的賬單焦慮,或對自己的剁手行為自責,反而讓自己過得不舒服了。都說花錢是愛自己,結果反而陷進了憂郁焦慮的泥潭中。其實,大多數(shù)人就是明確不了“我本來就挺愛自己的,和有沒有這個商品無關,買或不買,我都對自己挺好”的信念,從而中了商家的心理催眠。
商家就是抓準了女性的心理,以此來牟取暴利:如果拒絕,反而錨定了“果然對自己不夠好”的暗示,即使不買也容易被暗示成功,還讓你有一種喪失感,失去了一次“對自己好”的機會。
如果真的要買,則是變相購買了“對自己好”的感受,而一旦你購買了,也就等于接受了“對自己做彌補”的暗示。買得越多,暗示就越重,甚至會更迷?!业降讓ψ约河卸嗝床缓?,需要花這么多錢來抵消?
無論怎么選,都逃不出“我對自己不夠好”的怪圈,就像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烧鎸嵉哪阄幢剡@么想??赡苣銓ψ约罕緛砭屯玫模芙蛹{自己,只是那一刻認同了他們的暗示罷了。
新時代,“她經濟”初露崢嶸,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曾用“她經濟”來描繪全球女性對經濟發(fā)展的貢獻,越來越多的商家便開始將女性確定為自己的消費群,從女性的視角研制開發(fā)新產品。
他們針對不同的目標群,提供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更深層地滿足消費者需要,特別是女性消費者的需要。當銷售向你說出類似“對自己好一點”的話時,他就在給商品上價值了,“對自己好”的念頭美好又抽象,讓人難以拒絕,套路也就被不知不覺地接受了。
值得思考的是,銷售一般不會一本正經地對著男性講:“先生,男人要對自己好一點,要愛自己哦,買它?!本退銓δ腥苏f,也未必成交??膳藚s常常被套牢?!芭隋X”好賺的背后,與女性的潛意識作用分不開,換句話來說——女性是“故意的”。是什么動力推動了這種“故意”呢?答案是:敵意。
敵意,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沖動,但人們未必能意識到它。因為這股力量充滿危險性,女性迫切希望擺脫它,便啟動心理防御機制,將個體的敵意沖動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比如,妻子從來沒有意識到她對丈夫的敵意沖動,甚至主觀上認為自己非常愛自己的丈夫,而把敵意投射出去,她反而會認為自己的丈夫有要傷害她的沖動。再比如,一個母親通過壓抑自身對養(yǎng)育孩子時產生的敵意,否認自身存在的任何敵意,再將自己受壓抑的敵意投射給貓,同時也否認了孩子身上會存在任何敵意。從此看見貓就感到極其恐懼和焦慮,但卻認為自己有著幸福家庭的錯覺。
又或者,像電影里所演的,善良女主的人生悲情而又勵志,縱然天災人禍降臨,也總是忍辱負重、堅強樂觀地活著,且不負天下。被社會賦予“真善美”期待的女性,總是把善意的一面留給大家,卻不斷壓抑自己的敵意,甚至禁錮人性中本就存在的“假丑惡”。為了扮演好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媳婦、好母親,就把所有的糟糕事都留給自己。
雖然人在表面上意識不到這些敵意,深層意識上卻根本無法欺騙自己。面對不了自己壞的一面,不斷壓抑,就容易導致焦慮。這時候,給自己的敵意找出路,隱藏起這些攻擊力就變得很關鍵。要是能讓女性舒舒服服地釋放敵意,又何樂而不為呢?喏,商機來了。
翻翻各種手機軟件,網紅媽媽、人魚馬甲線、禮服鮮花……焦慮過多又不敢發(fā)作的女性們,心甘情愿地沉浸在這片名叫“愛自己”的花園中,合理地隱藏著自己表達敵意的沖動,情緒便一下子好了很多。所以,女人愿意相信“不愛自己”而因此消費,有可能是被套路,更有可能是心甘情愿被套路。
因此,即便是被套路,也無須因此而自責。因為,在你懷疑是否愛自己而消費時,這不一定是你的真實感受,也可能是別人希望你呈現(xiàn)的樣子。反之,如果女性能夠跳脫出別人的期待,讓自己過得輕松、舒服、從容,商家的套路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