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穎
折扇正面印著創(chuàng)立了動植物分類“雙名法”的瑞典生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的植物分類系統(tǒng),以植物雄蕊、雌蕊的類型、大小、數(shù)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把顯花植物分成23個綱,把隱花植物總括為1個綱,合成了24綱。每張圖片都用羅馬數(shù)字進行編號,折扇精致的邊框處則繪有各種類型的葉子以及它們的名字。
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林奈以自己導師的名字為這種北美植物命名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林奈花(Linnaea Borealis),在芬蘭拉普蘭地區(qū)生長的這種纖小的紅白相間的花朵被林奈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曾在《植物命名規(guī)則》中寫道:“它僅需很小的空間便能生長,是一種默默無聞的開花植物,這一點和我的性格很像?!?/p>
在折扇的背面寫著在正面出現(xiàn)過的植物的名冊,上面有植物學描述和屬于該類別植物的其它例子。
在植物名冊的中間,一段文字介紹了一朵花的主要構成部分,在它的下方則是18 世紀英國著名醫(yī)學家、詩人和植物學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物種起源》作者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的著名詩作《植物園》(The Botanic Garden)中的幾行詩句。
伊拉斯謨斯·達爾文強調學習植物學知識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向人們介紹“瑞典著名自然學家林奈的不朽作品”。為了“將想象力列在科學的旗幟下”,并“引導有智識之人學習植物學知識”,他還精心創(chuàng)作了《植物園》等作品。
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本人是女性接受科學教育的支持者。他相信這樣一柄包含植物學知識的折扇便很有可能受到《植物園》的女性讀者的青睞。有了這樣一柄折扇,18 世紀的女孩們就能夠在生活中更加便利地溫習植物學知識了。
中國古代扇面上的植物
在中國古代,扇子不僅是“扇風取涼”的工具,它還有很重要的欣賞價值。古人在扇面上繪制了各種圖案,其中也包括植物,通過扇子將各種植物的形態(tài)進行普及和傳播。
科學與藝術,看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但它們自古以來就可以完美融合,科學中處處彰顯著美感,藝術也從來離不開科學的支撐。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它們獨特的魅力都值得人類用畢生去探索與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