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軍
內容摘要: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DanielDefoe,約1660——1731)于1719年發(fā)表了著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Crusoe)。此后的二百多年中,世人多認為在魯濱遜身上,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勇于探索的開拓精神和敢于追求的創(chuàng)造精神,魯濱遜不啻現(xiàn)代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作為創(chuàng)時代的英雄魯濱遜已然深入萬千讀者的心中。
關鍵詞:人生 魯濱遜漂流記 寓意
本文中,與傳統(tǒng)把魯濱遜視為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造者來贊頌的觀點相比較,筆者更加關注于魯濱遜的孤島生活以及回歸文明世界之后的歷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近代以來人類所面臨的生存處境。在近代以來人的熱衷于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礎之上。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孤獨構成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命表征。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隔離的“孤島”,孤獨的享受歡樂,孤獨的悲泣,孤獨的等待。
一.實存的孤島
所謂實存的孤島,是說個體所生存的世界確乎是除了他個人之外別無他人存在的境況,即如魯濱遜漂流在孤島中那樣。在這種的生存環(huán)境之中,人的生存狀況是如何的呢?
人類的生存,首先是物質生存的問題。對魯濱遜而言,再沒有比活下來更現(xiàn)實的事情。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孤獨的自己,魯濱遜以其不屈不撓的超凡意志,依靠個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克服萬般困難,創(chuàng)造了奇跡般的物質生存環(huán)境。
其次,是人的精神問題。人活著,需要兩方面的支持:物質和精神。物質,為人類提供生存資料;精神,為人類優(yōu)化生活的境界。二者中的任何一方失去支撐力,人類勢必會產(chǎn)生不安全感,人類心靈勢必會出現(xiàn)絕望的裂痕。魯濱遜為了生存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物質條件,但人活著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生存,他還有心靈上的需求,正是這心靈上的需求,讓人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動物。
從作為人的本質來說,人是關系性的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當魯濱遜降臨荒島之時,他必須面對的是再沒有比一個人更少的世界。在這個最小的世界里,他被剝奪了作為人的本質之一的“思想的社會性關系”,被剝奪了與人言說、交流、交往的權利,成了“一般”動物。實際上,在《魯濱遜》的原型中,當羈留在孤島上的水手最終回到人類世界時,他已經(jīng)忘記了如何說話。
在孤島的生存境況之中,不管魯濱遜作為個體是如何勤勞、勇敢、智慧,如何為了個體的生存而掙扎奮斗,如何把一個荒涼的孤島建設成為一個繁榮興盛的樂園,都不能掩蓋他在荒島上因為孤獨而產(chǎn)生的內心痛苦,以及對于重回文明世界的渴望。
正因為關系性生存是人的本質性存在,首先,笛福在書中敘述了魯濱遜過著與世人完全隔絕的生活,內心是如此孤獨而痛苦。盡管在書中他一再聲稱在上帝照管之下,孤島上的生活是如何令他感到滿足:“造物主對待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生靈是多么仁慈啊,哪怕他們身處絕境,他也還是那么慈悲為懷。他能把苦難的命運變得甜蜜,即使我們囚于牢獄也都要贊美他!當我剛來到這片荒野時,以為自己一定會餓死;而現(xiàn)在,擺在我面前是多么豐盛的筵席啊!”然而,書中對于與人交流的渴求的描寫也一再流露出了他的孤寂痛苦。“我心里忽然產(chǎn)生一種說不出來的嚶嚶以求的強烈要求。有的時候,我不禁脫口而出大聲疾呼:‘??!哪怕有一兩個——那怕只有一個人從這條船逃出性命,跑到我這兒來呢!她好讓我有一個伴侶,有個同類的人說說話兒,交談交談??!我多年來過著孤寂的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渴望有人往來,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切地感到?jīng)]有伴侶的痛苦?!?/p>
魯濱遜內心的這種孤寂感和痛苦感,這種對與人交往的強烈呼喚,以至于他飼養(yǎng)了一只鸚鵡,教它說話。這只鸚鵡“經(jīng)常停在我的手指頭上,把它的嘴靠近我的臉,叫著‘可憐的魯濱遜·克羅索,你在哪兒?你去哪兒啦?你怎么會流落到這兒來的?以及其它我教給它的一些話?!边@些描述正是人是關系性存在的很好說明。
而當他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收留了星期五之時,內心又是如此的高興:“這是我來到荒島上度過的最愉快的一年。星期五的英語已說得相當不錯了,也差不多完全能明白我要他拿的每一樣東西的名稱和我差他去的每一個地方,而且,還喜歡一天到晚跟我談話。以前,我很少有機會說話;現(xiàn)在,我的舌頭終于又可以用來說話了。我與他談話真是快樂無比?!薄啊c他談話對我來說實在是一件樂事?,F(xiàn)在,我生活變得順心多了。”
其次,魯濱遜對于回歸文明世界的渴望同樣也表現(xiàn)了人是關系性存在的生存本質。盡管按他所說,生活在孤島上的物質生存條件已經(jīng)逐漸變得充裕,以至于讓他有時候覺得有一種“君王”般感覺,但是,他還是時時跑到海邊瞭望,站在山崗上遠眺遙遠的天邊,等待著有船經(jīng)過,有來自文明世界的人來到孤島上,和他作伴,把他帶回文明世界去。這種等待就仿佛《等待戈多》一樣焦慮與絕望:“戈多是誰?戈多存在嗎?戈多會來嗎?”
二.心靈的孤島
所謂心靈的孤島,是說人類個體雖然生活在人群之中,但個體之間的心靈世界是相互隔閡的,對于他們來說,每個人都是座個孤島,一座精神上的孤島。
魯濱遜最終離開實存的孤島,回歸到了人類的文明世界,回歸到了人群之中,并且利用他在孤島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勤勞,獲得了巨量的財富。
然而,魯濱遜雖然離開客觀上使其身陷其中的實存的孤島,但是,他又用他自身在人類世界中不渝的追求,主觀上給自己又創(chuàng)造了一座心靈的孤島。
在現(xiàn)實世界中,獲取利潤是魯濱遜的唯一所求,除了勞動、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利益外,魯濱遜的人生幾乎別無所求。他安身立命待人處世無一不是利字當頭,他的社會活動無不圍繞利的中軸而轉,趨利是其唯一的向心力,所有可能的情感關系最終都成了必然的經(jīng)濟關系,包括古典英雄主義揮灑極至的患難與共的友情和生死不渝的愛情。魯濱遜人生唯一的使命就是不斷地獲取利潤攫取財富。
講到患難與共的友情,摩爾少年修利差一點就改寫了他的人生信條。魯濱遜一激動閃出了“一直愛他”的念頭,許諾要“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大人物”,終究他內心強大,頭腦清醒,理智戰(zhàn)勝了情感,沒有放過這樁實在劃算的好買賣,將修利賣給葡萄牙船長作了奴隸。修利冒著生命危險歷盡艱辛幫助淪落為奴的魯濱遜從奴隸主手中逃脫出來,可謂恩重如山,但是這份義薄云天的友情恩情仍被壓在天平成另一端的60個金幣(8個奴隸的總價)高高地蹺起。
至于“星期五”這個土人,來得適逢其時。當人類社會及其關系性存在已經(jīng)走到無以為繼的窮途之時,當魯濱遜幾乎不給自己休息時間拼命種養(yǎng)生產(chǎn)仍然匱乏人手之時,當他的“王國”空有統(tǒng)治者、立法者而缺少實際的踐作者之時,土人“星期五”的“到來”,不正是他祈禱上帝,所以上帝應他所求幫他的忙嗎?更何況他是從食人生番正要大肉啖之的口腹之中將他解救出來,讓他重新為“人”的。作為勞動工具,土人確實高效,如魯濱遜所愿幫助擴大了島上的生產(chǎn),也在他的教化之下英語大有長進,能夠明白理解領會執(zhí)行魯濱遜的意圖,頗識教義,讓魯濱遜擺脫孤寂和痛苦的糾纏,重新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樂無比。但是感情自始至終是沒有產(chǎn)生過的,此番遠航的目的,落難的水手依然記得清晰:給他的種植園再回買一些奴隸。土人就是土人,奴隸終是奴隸,主人還是主人:魯濱遜迫不及待教給土人的第一個英語詞匯就是“主人”,事實就是如此的絕妙。
而愛情、婚姻、家庭對于魯濱遜也無甚所謂,不曾激起過多大的漣漪。當他離群索居荒島多時,孤獨寂寞苦悶無助壓抑痛苦像無法擺脫的夢魘始終糾纏著他,他強烈迫切地渴盼有人有伴侶,但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他無比渴望得到的是一個男性的伴侶。至于婚姻,他直言“不算太完美,也不算不完美”,之后三個孩子的出生,再到妻子的離世,魯濱遜并無大喜大悲之情,得之失之皆了然洞然淡然定然……
感情上魯濱遜是如此的清心寡欲,但是對于生產(chǎn)、拼搏、創(chuàng)造,他又是如此富有激情。在魯濱遜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管他的精神人生是如何匱乏或者已經(jīng)擺脫了匱乏,他首先甚或唯一關注是人的“物質性存在”,他的追求幾近體現(xiàn)為物質的滿足。當魯濱遜處于實存的孤島之時,他是如此的渴求與人的交流;但是,一旦他回歸到了人類文明世界之中,物質背后的關系性存在就被忽略了。人人都看到了魯濱遜生活中熱愛勞動、勤奮工作,性格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撓,他目標明確無二,內心充實堅定,意志堅毅頑強,詮釋了人類社會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的創(chuàng)造精神,但綜觀他的人生奇跡及貫穿其中的思想活動,其最終的目的離不開私人占有?!啊一氐搅宋业膷u上?,F(xiàn)在,這座小島已是我的新殖民地了”,“我把全島領土加以劃分后分配給他們,我自己保留全島的主權……”,他當初在孤島上的斗爭,的確迫于生存,也達到了目的,但此后的開創(chuàng)更直接地是為了占有島上的一切,成為島上的主宰、孤島王國的君王。作為商人的作者笛福自己就說過:“我們的工作是經(jīng)商,我們的目的是賺錢……只要對買賣有利”
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魯濱遜的人生經(jīng)歷已經(jīng)預示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生存境況:在近代以來人的熱衷于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對于個人來說,其他人不過是滿足自己無止境的追求物質財富的工具而已。因此人雖然越來越富足,但是,人的精神追求也越來越狹隘貧乏,人類越來越孤獨。這就是由個人主義的追逐物質財富而帶來的人與人關系的疏離,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人的精神上的孤獨。
在現(xiàn)代社會,由龐大的追名逐利的陌生人人群組成的巨型大都市中,孤獨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中,人們都時時刻刻處于一種孤獨境遇中,個體之間無法溝通,無法交流,彼此提防。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孤獨構成人們的生存態(tài)度,一種主動的對于世界,對于他人的對峙態(tài)度?!肮陋殹笔侨藗児餐纳骟w驗和生命表征。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隔離的“孤島”世界,孤獨的享受歡樂,孤獨的悲泣,孤獨的等待。
三.結語
兩百多年過去后,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于2000年推出了《荒島余生》(CastAway)這部經(jīng)典影片,講述聯(lián)邦快遞(FedEx)業(yè)務工程師查克·諾蘭德(湯姆·漢克斯飾)在一次執(zhí)行任務時,乘坐的運送郵件的飛機在太平洋上空遭遇了空難,被海潮沖到了一個世外荒島,他必須要面對的是嚴酷的生存挑戰(zhàn)。查克在荒蕪的小島上已經(jīng)完完全全成了一個現(xiàn)代魯濱遜,他每天都得與饑餓、使人發(fā)狂的孤獨以及時時逼近的死亡作無止境的搏斗。4年后,他自己制造木船離開荒島,漂泊大海,幸運地被營救回人間……
這一故事框架很容易使人們聯(lián)想起小說同樣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的故事。
影片《荒島余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茖W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改革方興未艾,計算機、信息時代已經(jīng)到來。一方面,世界正向多極化發(fā)展,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另一方面,日趨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加速的生活節(jié)奏正考驗著人們脆弱的精神世界。
在影片《荒島余生》的開始和結尾處呈現(xiàn)的是同一景象:主人公站在十字路口,雙目深邃地凝望著觀眾……他在想什么?他要走向何方?相信這一景象會長久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些疑問會長久縈繞在我們心間。
主人公經(jīng)歷了長達4年的放逐,和魯濱遜一樣,戰(zhàn)勝了饑渴、惡劣的天氣、洶涌的大海和難以名狀的孤獨。他想到過自殺,因為,人是社會動物,長久地離開了社會,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支撐他戰(zhàn)勝這一切的是對女友的眷戀和思念,是不可磨滅的重回文明世界的強烈愿望。
然而,當他終于獲救,重回人間之后,卻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被親友們“埋葬”。深愛的女友已為人妻,過去的職位已被后來人取代……他的身體回到了人間,然而,他的精神和靈魂還在那片孤島上,他仍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那么,我們這些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們,這些享受著現(xiàn)代電子科技的“地球村”公民們,這些享受著日益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人們,我們的精神和心靈果真一直停泊在寧靜的港灣嗎?我們的工作、家庭、財富、成就,果真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家園嗎?可以說,影片《荒島余生》與兩百多年前的《魯濱遜漂流記》遙相呼應,揭示的正是現(xiàn)代人尋找精神家園和心靈寄托這一永恒主題。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笛福筆下的魯賓遜形象,已經(jīng)預示了現(xiàn)代性給人帶來的生存上的困境——人生就是一座無可逃避的“孤島”,如此而已。
參考文獻
[1]丹尼爾·笛福著,張菁譯:《魯濱遜漂流記》[M],人民文學出版社
[2]文美惠著:《英國小說研究(1875—1914)》[M],中國科學出版社
[3]丹尼爾·笛福:《笛福文選》,商務印書館版
[4]弗吉尼亞·伍爾夫:《伍爾夫讀書隨筆》,文匯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