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研究了購房和城市福利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研究發(fā)現,除了在極少數福利水平較高的特大城市外,購買了住房的農民工在城市落戶的意愿比未購房的農民工更弱。更高的城市福利水平對農民工落戶意愿有促進作用,而在城市購房又對這種促進作用有放大效應。分樣本考察發(fā)現,農民工中
受過高等教育者和雇主,在城市購房后更不愿意落戶。這說明,更有能力落戶的農民工反而更不愿意在城市落戶,愿意落戶的往往是沒有城市住房且落戶能力較弱的打工者。進一步通過對比購房對農民工和外來市民落戶意愿的影響,以及購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和留居意愿的影響差異后發(fā)現,落戶城市并非農民工群體的奮斗目標,而在城市購房的同時保有農村戶口并在福利水平較高的城市長期留居則是其理想生活狀態(tài)。鑒于此,未來“十四五”規(guī)劃期間的農民工市民化政策,應對落戶促進對象做適當調整,由有能力者優(yōu)先落戶轉變?yōu)橛行枰邇?yōu)先落戶,在繼續(xù)提高各類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水平的同時,將農民工市民化目標由戶籍市民化調整為常住市民化。
關鍵詞:購房;城市福利;農民工落戶意愿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1)03-0035-1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1.00.019
收稿日期:2021-01-04;修訂日期:2021-04-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體系研究”(19CJY012)。
作者簡介:鄒一南,經濟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Urban Housing, City Welfare and Rural Migrants Intentions of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ZOU? Yin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impact of urban housing and city welfare on the rural migrants willingness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n the basis of 2017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is explored.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few higher-welfare megacities, owing urban housing has negative effect on rural migrants inten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 higher level of city welfare is a promo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illingness to settle in city and this promotion is amplified by house purchase in the city. A sub-sample survey by age, education, region and occupation indicates that those highly educated or employers among the migrant workers are even more reluctant to settle down after owing urban housing. This moreover highlights that those who are more able to obtain hukou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their household registered in cities and those who are eager to settle in city, by contrast, are generally frustrated workers without urban housing and corresponding capacities. Furthe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urban housing on rural migrants and on urban migrants purpose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between the impression of owing urban housing to the inten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permanent residence, stresses that settling in the city is not the goal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taying in higher-welfare cities and keeping urban housing and rural hukou are their aspirations. In this connection, the citizenization policy of rural workers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should make some adjustments.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hukou promotion targets ought to change from capacity-based priority to demand-based priority, the various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city welfare ought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target of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ought to be readjusted from citizenization by hukou to citizenization by permanent residence.
Keywords:
house-purchase; city welfare; rural migrants intention of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一、引言
自《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年)》發(fā)布實施以來,提高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就成了一項重要的政策目標。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國發(fā)〔2014〕25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通知》(國辦發(fā)〔2016〕72號)等多項政策文件,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大力推動農業(yè)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其中,對于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zhèn)的人口、在城鎮(zhèn)就業(yè)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yè)轉移人口以及新生代農民工等有能力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生活的農業(yè)轉移人口等落戶重點群體,更是要求絕大多數城市全面取消對其落戶的限制,以求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的速度。
然而,就全國的情況而言,推動非戶籍人口落戶城市的政策效果并不穩(wěn)定,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的差距在經過前幾年的縮小后,2017年之后又再次擴大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相對于2013年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的“兩率差”最高點17.67%,2015年和2016年的“兩率差”分別下降至16.20%和16.15%,而2017、2018、2019年的“兩率差”又分別回升至16.17%、16.21%、16.22%。
近年來,各大城市紛紛放開放寬落戶限制,甚至掀起了一輪搶人大戰(zhàn),但實現落戶的主要是城市中的外來市民,農業(yè)轉移人口實現落戶的數量較少、比例較小。一項針對江蘇省農民工落戶狀況的調查顯示,全省2萬名優(yōu)秀農民工僅有1%已經落戶城市;廣東省中山市早在10年前就在全國率先推行積分落戶政策,但真正實現落戶的農民工數量微乎其微[1]。農民工落戶數量不及預期,除了是由于部分農民工自身條件還達不到少數特大城市的落戶門檻之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農民工群體的落戶意愿不強。諸多研究均表明,在農民工群體中,愿意在流入城市落戶的比例僅占總數的1/3左右[2-3],且落戶意愿遠低于留居意愿[4]。
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意愿不強,除了擔心將戶口遷入城市后有可能會失去農村土地權益這個原因外 雖然修訂后的《土地承包法》已明確不得以放棄農村土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失去農村戶籍仍然對農民工繼續(xù)享有包括土地權利在內的村集體成員權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
大多數城市戶籍的含金量不高也是農民工不愿落戶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表明,農民工僅愿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戶,而中小城市的戶籍對他們缺乏吸引力[5]。規(guī)模較大的城市,其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也較高,城市福利也較好,對農民工落戶的吸引力也較大[3]。
城市住房是影響農民工落戶意愿的一個非常微妙的因素:一方面,農民工普遍把買不起城市正規(guī)住房作為不愿意落戶的主要原因之一[4],另一方面一旦實現了城市住房夢,反而又不愿意退出農村土地承包權,希望留住農村的根[6]。此外,鑒于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大多附著于區(qū)位,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往往需要以購房為前提條件[7],擁有城市住房與城市福利水平對落戶意愿也可能存在著一定的交互作用。那么,上述幾個因素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機制究竟如何?購買城市住房的農民工是更愿意落戶成為市民還是反過來更不愿放棄農村戶口?城市住房和城市福利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如何?總之,搞清楚這幾個問題,不但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農民工的落戶意愿,而且對制定更為有效的農民工落戶促進政策,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率提高有著重要幫助。
二、文獻評述、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文獻評述
從已有文獻來看,影響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因素包括個體、家庭、地域、制度等多個方面。其中,個體層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就業(yè)質量和穩(wěn)定性等人口學和社會學特征[8-11],以及認知、態(tài)度、幸福感等內在心理因素[12-13]。家庭層面的因素包括最大化家庭收益和最小化家庭風險[14]、子女生活與教育狀況[2]等。地域層面的因素則包括戶籍地的農地流轉情況[15-16]、遷入地城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3]、遷入地城市的房價狀況[17-19]、在遷入地城市工作的時間[20]、老家與打工城市距離[21]等。此外,企業(yè)勞動關系等制度層面的因素也影響著農民工在流入地城市的落戶意愿[22]。
已有文獻雖然對農民工落戶意愿影響因素的分析已經比較全面,但以購房和城市福利水平作為落戶意愿解釋變量的研究并不充分。例如,趙文哲的研究表明,城市房價升高造成的生活成本增加使農民工更不愿意落戶現居城市[18],但是這一研究并未闡明高房價是如何通過影響農民工的購房行為這一中介變量進而影響落戶意愿的作用機制,并且很難完全克服其中的內生性問題。再如,林李月、朱宇將基于微觀調查數據算出的每個城市流動人口的平均戶籍遷移意愿,通過主成分分析對得到的城市各因素進行回歸,發(fā)現城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是影響流動人口落戶意愿的核心因素[3],但這種方法并未區(qū)分出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中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對落戶意愿的不同影響,并且每個城市流動人口的落戶意愿平均值仍然是一個城市層面的宏觀指標,以這一指標為因變量并不足以解釋作為微觀個體的農民工的落戶意愿。
研究廣義的農民工市民化影響因素的文獻中,對城市住房和城市福利的考察相對較多一些。例如,在對城市住房的考察方面,韓俊強發(fā)現,相對于工地廠棚集體宿舍,自有住房和租房者的融入度更高[23];有學者發(fā)現,更好的住房條件提高了流動人口定居城市的意愿[24];祝仲坤的研究表明,住房公積金繳存對新生代農民工留城意愿有促進作用[25]。在對城市福利的考察方面,楊曉軍發(fā)現,城市公共服務質量有利于促進人口向城市流動,醫(yī)療服務質量的總體貢獻程度最大[26]。楊義武等發(fā)現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等地方公共品的供給對人口遷移有顯著正向影響[27]。
這些文獻的確關注到了城市住房和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等因素,但是并未聚焦于考察這些因素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而是大多以定居意愿、留城意愿、退地意愿、遷移意愿、永久遷移、城市融入程度等與落戶相關的概念為被解釋變量。但事實上,在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研究中,落戶與這些廣義的市民化概念之間的內涵差別相差非常大,如果不加區(qū)分,對同一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的其對農民工市民化影響方向的結論很可能大相徑庭。例如,王常偉的研究表明,進行了農地流轉的農民工傾向于退出土地承包權[6],而陳丹卻發(fā)現,對于外出農民工,農地流轉削弱了農民轉變戶口的意愿[15]。再如,趙文哲、惠利(Whalley)的研究表明,高房價下農民工難以購房是阻礙其落戶城市的原因[18-19],而王常偉的研究表明,擁有城市住房反而抑制了農地的退出[6]。由此可見,一個概念明確的被解釋變量對這類問題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鑒于此,本文將被解釋變量明確定義為農民工落戶意愿,以購買城市住房和包括各類公共服務在內的城市福利為核心解釋變量,來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
2.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購房成本是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最主要組成部分[28-29],住房在社會分層體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30],而擁有城市正規(guī)住房也是農民工能夠實現向城市永久性遷移的基本條件之一[31]。普遍認為,購買城市住房的農民工應該更有能力也更有意愿在城市落戶,國家也一向將這些在城市實現了穩(wěn)定居住的優(yōu)秀農民工作為推進落戶的重點人群
如2016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居住的農業(yè)轉移人口作為落戶重點人群,再如各地普遍曾出臺并至今仍保留著的購房落戶的政策。
但事實上,有著較強落戶能力的優(yōu)秀農民工未必有更強的落戶意愿。研究表明,如果以購買城市商品房和就業(yè)身份為雇主的農民工作為落戶能力強的標志,則落戶能力強的農民工的落戶意愿并不強烈,在各類農民工的落戶意愿中僅位居中游水平[32]。相反,落戶意愿較強的反而是購買了小產權房或保障房、借房居住的農民工以及無業(yè)者。他們要么是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被動失地從而生活無著,要么是務工不順利而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由于缺少戶籍制度的保障,在城市生活中面臨種種歧視。這些落戶意愿較強的農民工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普遍因居住和就業(yè)面臨著一定的合法性壓力,而需要尋求制度上的認同感和安全感,落戶就是他們謀求制度認同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對于那些已經在城市購買商品房和成功創(chuàng)業(yè)了的農民工,反倒不需要通過落戶來尋求這種認同感。對于這些能力較強的農民工,由于已經適應和熟悉了城市生活,沒有感受到歧視、心理壓力和生活麻煩,遷移戶籍的動力就大大降低[8]。因此,落戶對農民工來說是一種需求層次較低的行為,買不起房的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民工更傾向于落戶。有研究進一步認為,中國農民普遍固有一種實現從“小農”向“小資”轉變的理想情懷,他們往往并不愿意成為靠工資和社保生活的城市產業(yè)工人,而是想當小老板,更多地買房置業(yè)是他們的普遍追求[33],城里有套房,農村有塊地,是農民工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從現實情況看,在城市購房但并未落戶的農民工在流動人口中已占據相當的比例[34]。因此,對于經濟條件較好并已經實現購房的農民工,反而可能會更傾向于通過保留農村戶口來確保自己在農村的土地權利。因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一個研究假設。
假設一:購房對農民工的城市落戶意愿有負面影響。
影響落戶意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城市戶口所附帶的城市公共服務或福利。顯然,與戶籍掛鉤的城市福利水平越高,戶籍含金量越大,農民工落戶意愿也就越強。但是,在本輪戶籍制度改革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城市福利已經從戶口上剝離出來,成為普惠式的福利,許多城市的公共服務已可以僅憑居住證享有[35]。在戶籍福利或排他性公共服務的范圍越來越小,非戶籍福利或非排他性公共服務的范圍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城市戶籍所剩余的福利固然還有吸引力,但由于非戶籍福利不通過落戶即可得到,那么更高水平的非戶籍福利則不會對農民工的落戶意愿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甚至可能因為非戶籍福利更高,反而對農民工通過落戶獲得戶籍福利的行為產生替代效應[36]。與此同時,教育、醫(yī)療、社保和就業(yè)服務等城市福利均是有形或無形地附著在住房上的[7],僅有城市的集體戶口,而沒有將戶口落在房產上,或僅有公共戶口,而沒有特定公共服務所在城區(qū)的住房,其享受的城市福利也是受限制的。也就是說,城市福利的價值需要通過購房來彰顯,二者存在著一定交互作用。因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二個研究假設。
假設二:城市戶籍福利水平對農民工落戶意愿有正面影響,非戶籍福利水平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為負或不顯著,城市福利與購房之間對農民工落戶意愿具有正的交互效應。
在城市非戶籍人口中,除了農民工之外,還有一類是外來市民。外來市民與農民工在對待落戶問題的態(tài)度上有很大差別。對農民工來說,戶口遷移并不僅僅是改變了其所能享受的經濟福利,而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更為復雜因素的選擇,是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雖然正式制度已明確不能以退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工進城落戶的條件,但是在農村基層治理實踐和人們基于傳統(tǒng)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觀念中,當戶口從農村遷走后,包括土地權利在內的諸多農村集體成員權利也就隨之弱化乃至消失。因此,農民工在城市落戶要面臨較高的機會成本。與農民工不同,外來市民本身擁有城市戶口,他們之所以離開原籍地到大城市來工作或學習,就是為了實現職業(yè)層次和社會地位的提升。況且對于城市居民來說,不存在農村土地的羈絆,在大城市落戶不會涉及機會成本的問題,因此當他們在通過購房以滿足最基本的體面居住條件之后,立刻就會向大城市身份認同這一更高的需求層次邁進,落戶意愿自然會更高。而對農民工來說,落戶和定居是截然不同的,購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影響或許是負面的,但購買了城市住房的農民工理應是愿意在城市長期留居下去的。擁有城市住房對農民工落戶和定居的不同影響,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印證假設二中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特點的判斷。因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三個研究假設。
假設三:購房對城市外來市民落戶意愿的影響與對農民工不同,購房對外來市民的落戶意愿有正面影響;購房對農民工在城市的留居意愿與落戶意愿的影響不同,購房對農民工的城市留居意愿有正面影響。
三、數據、模型和變量
1.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微觀數據來源于原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根據研究的需要,我們保留數據庫中戶籍為農業(yè)戶口和農業(yè)轉居民戶口且戶籍地不在本地的被調查者樣本,同時剔除調查地點在非城市主城區(qū)的縣和縣級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西藏自治區(qū)的樣本,總樣本容量為101688個。同時,根據被調查者所在城市的信息,相應地從相關年份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獲得有關的城市宏觀數據指標。
2.基本模型
基于理論分析,城市住房和城市福利將對農民工在城市的落戶意愿存在影響,為了對理論分析得出的研究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在此建立如下基本計量模型:
registi=β0+β1housei+β2hujiweli+β3nhujiweli+β4hujiwelhousei+
β5nhujiwelhousei+β6Xi+β7Wi+εi
其中,在被解釋變量中,registi是被調查者i的落戶意愿,當被問及“如果符合本地落戶條件,您是否愿意把戶口遷入本地”時,被調查者i回答“愿意”,則變量取值為1,回答“不愿意”或“沒想好”則變量取值為0;解釋變量中,housei是購房,當被問及“您現在住房屬于下列哪種性質時”,被調查者i選擇“自購商品房”、“自購保障性住房”、“自購小產權住房”、“自建房”時變量取值為1,選擇“單位/雇主房”、“租住私房(合租或整租)”、“政府提供公租房”、“借住房”、“就業(yè)場所”、“其他非正規(guī)居所”則變量取值為0;hujiweli和nhujiweli分別是被調查者i所在城市的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這兩個變量的設置后面專門介紹;hujiwelhousei和nhujiwelhousei分別是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項;Xi和Wi分別是個體層面和城市層面的一組控制變量;εi為隨機誤差項。
3.變量設置及描述
為了全面準確地刻畫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水平,我們設計了一個可以量化測度城市福利水平的指標體系。對于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指標,我們分別下設三個層級的指標來進行測度。在戶籍福利一級指標下,設立教育水平、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三個二級指標,其中教育水平二級指標下再設立高考本科錄取率、人均教育財政支出、中小學師生比三個三級指標;醫(yī)療衛(wèi)生二級指標下再設立每萬人醫(yī)院床位數、每萬人醫(yī)生數兩個三級指標;社會保障二級指標下再設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參保率、城鎮(zhèn)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三個三級指標。在非戶籍福利一級指標下,設立市政建設、公共設施、舒適度三個二級指標,其中市政建設二級指標下再設立人均道路面積、人均城市建設維護支出、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公共設施二級指標下再設立每萬人出租車數、每萬人公共汽車數、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量;舒適度二級指標下再設立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電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人均寬帶互聯(lián)網接入戶數、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 以上非戶籍福利三級指標均為市轄區(qū)數據。
城市福利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所采用的賦權方法是熵值法,該方法是用“熵”的思想來確定各子系統(tǒng)及構成要素指標的權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賦值法缺陷的一種客觀賦權方法。對于某項指標,信息熵值越大,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越大,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越大?;陟刂捣ǎ覀兊玫矫總€三級指標的權重 由于篇幅所限,文中不再列出熵值法的具體計算步驟以及每個指標的熵值法權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聯(lián)系。
并根據統(tǒng)計年鑒數據,加權計算出被調查者所在的每個城市的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指標。限于篇幅,我們僅列出全國28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的地級以上城市名單(如表1所示)。
本文在基本回歸模型中所涉及的全部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含義和描述性統(tǒng)計情況如表2所示。
四、回歸結果分析
1.基本模型回歸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和數據,我們首先考察購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
在回歸模型中先只加入購房解釋變量,暫時不納入城市福利變量和交互項,在不考慮內生性問題的基礎上,初步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一和模型二分別報告了不納入城市福利變量和交互項的OLS和Probit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購房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負。這說明,擁有城市住房對農民工的落戶意愿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從而可以初步驗證假設一。
模型三報告了將城市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加入回歸后的結果,可以發(fā)現,購房的回歸系數與模型二的回歸系數的大小和符號基本一致,即保有城市住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城市福利指標中,戶籍福利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這一點與假設二相符,更高的戶籍含金量當然使得農民工更愿意轉變戶口。非戶籍福利的回歸系數也顯著為正,這與假設二“非戶籍福利水平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為負或不顯著”的判斷不符,也就是說,盡管道路、交通、綠化、生活設施等城市非戶籍福利的享有不需要以擁有城市本地戶口為條件,但如果這些非戶籍福利水平高,同樣也會對農民工落戶意愿有正面影響。
模型四添加了城市福利與購房的交互項。購房、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等核心變量的回歸系數符號和顯著性水平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二者的交互效應存在。也就是說,擁有城市購房會提升城市戶籍福利對農民工落戶的促進作用,這與假設二相符。非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效應為負,并且不顯著,說明僅從初步檢驗結果看,沒有證據表明擁有城市購房會提升城市非戶籍福利對農民工落戶的促進作用。
模型四還揭示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考察購房對落戶意愿的偏效應,發(fā)現由于購房的回歸系數為負,戶籍福利與購房交互項的回歸系數為正,則隨著城市戶籍福利水平的提高,購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將由負轉正,轉折點在戶籍福利為21.68(0.633/0.0292)的位置。也就是說,根據初步回歸結果,當城市的戶籍福利小于21.68時,購房對落戶意愿的影響為負,當戶籍福利大于21.68時,影響為正。根據表1的戶籍福利值和排名可以發(fā)現,戶籍福利大于21.68的城市數量較少,在全部地級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7位的青島市的戶籍福利值為21.70,高于21.68的臨界值,即只有在17個戶籍福利較高的大城市中,購房才對農民工落戶意愿有正面影響。
模型五進一步通過添加城市人口規(guī)模與購房的交互項對上述結論進行驗證,回歸結果顯示,城市規(guī)模與戶籍福利的交互項為正,而購房對落戶意愿影響的轉折臨界點在1678萬人的城市規(guī)模,也就是說,在市轄區(qū)常住人口規(guī)模小于1678萬的城市,購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有負面影響,而市轄區(qū)常住人口規(guī)模大于1678萬的城市,購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有正面影響。
根據統(tǒng)計數據,全國市轄區(qū)常住人口在1678萬以上的城市只有上海、北京、重慶,1000萬以上的城市也僅有上海、北京、重慶、天津、廣州、深圳、武漢、成都8個 上述8個城市中的農民工數量在整個樣本中的農民工占比為23.5%。以目前可得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作為總體,全國常住城市而戶口在農村的鄉(xiāng)城遷移人口共計14541萬人,在上述城市中的共計3036.7萬人,占比為20.9%,該指標與本文使用的樣本在上述特大城市中的農民工占比(23.5%)出入較小,說明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雖然模型五的結論中關于轉折點出現的位置所對應的城市數量與模型六有一定出入,但它們都反映了同一個現象,即農民工只有在少數戶籍福利較高的特大城市購房,才會對其落戶意愿有正面影響。除此之外的絕大多數其他城市,購房對落戶的偏效應均為負。
2.內生性和穩(wěn)健性檢驗
由于購房與落戶意愿之間存在雙向因果問題,同時還有一些不可觀察因素的遺漏,上述回歸中的回歸系數可能存在偏誤。因此,用工具變量法重新對基本模型進行回歸。對于工具變量的選擇,借鑒王春超、張承莎的做法[37],選擇被調查者所在城市的區(qū)中,除自己以外的其他被調查者的平均購房率作為購房行為的工具變量。由于被調查的農民工所在區(qū)中其他農民工的購房率與其自身的購房行為有關,但與被調查者的落戶意愿無關,因此工具變量滿足內生性和外生性條件。具體的工具變量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從模型回歸結果看,Wald檢驗拒絕了不存在內生性問題的原假設,第一階段回歸的工具變量系數為正,并且十分顯著,F統(tǒng)計量遠大于10,不存在弱工具問題。
模型六為不添加交互項的工具變量回歸結果,回歸結果顯示,核心解釋變量的符號和顯著性水平均符合研究假設。模型七為添加了交互項的工具變量回歸結果,在核心變量中,購房、戶籍福利及其與購房交互項的回歸系數符號和顯著性水平均符合預期并與模型六相一致。由購房、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項計算的購房對落戶意愿的偏效應轉折點發(fā)生了略微的變化,購房偏效應由負轉正的點從模型六的21.68提升到了28.26,結合表1可知,只有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個戶籍福利大于28.26的城市,擁有城市住房對落戶意愿的偏效應才會為正。非戶籍福利及其與購房的交互項發(fā)生了變化,其中非戶籍福利系數符號為負,并且顯著性水平下降,僅在10%水平上顯著,這驗證了研究假設二的判斷,即非戶籍福利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為負或不顯著,而模型四的結論很可能是因為未考慮內生性問題所造成的偏誤。非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項符號為正,并且在1%水平上顯著,這可能是由于非戶籍福利雖然不依賴戶籍獲得,但其獲取需要基于一定的區(qū)位因素,購房可以提升農民工享受非戶籍福利的確定性和便捷性,并間接提升了農民工在城市落戶的意愿。
接下來對模型的穩(wěn)健性進行簡單的檢驗。一方面,考慮更改被解釋變量落戶意愿的設置方式,調查中回答“愿意落戶”的仍然取值為1,明確表示“不愿意”的取值為0,同時刪除所有回答“沒想好”的樣本。新的回歸結果列在模型八中,樣本數量變?yōu)?4555個。從結果上看,相對于模型七,除了非戶籍福利的系數由10%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變?yōu)椴伙@著外,其余核心解釋變量的符號和顯著性水平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我們將購房解釋變量改為僅自購商品房的樣本取值為1,其余取值為零。新的回歸結果列在模型九中,購房解釋變量的系數仍然為負,并且十分顯著,其余核心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也與模型七基本一致,表明回歸結果是穩(wěn)健的。
3.異質性分析
之前的工具變量回歸結果是將所有樣本放在一起進行回歸,得到的是購房和城市福利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平均效應。但是,農民工是一個異質性很強的群體,對于不同受教育水平和職業(yè)類型的農民工,各核心解釋變量的影響效果可能不盡相同,因此
對樣本分組分別進行工具變量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模型十和模型十一分別顯示了未受過和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樣本的回歸結果??梢园l(fā)現,按教育水平分樣本回歸結果相對于模型七的全樣本回歸結果,其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符號和顯著性水平特征均得到保持,但在數值大小上有一定區(qū)別。相對于未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購買城市住房對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落戶意愿的負面影響更大,這說明購買城市住房使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更不愿意落戶城市。對此現象的解釋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是更有自信的一類農民工群體,他們更少地有“不被本地人接納”和“被本地人看不起”的感受。根據表3基本模型中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感覺本地人愿意接納我”的系數為負,“感覺被本地人看不起”的系數為正,說明越感到“不被本地人接納”和“被本地人看不起”的農民工,越有落戶意愿,越希望通過落戶來尋求身份認同感和安全感。對于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其本身的不被接納感和被歧視感就弱,通過落戶獲得認同感的需要也就更弱,而購房對這種融入感的強化效應使其更加不需要通過轉戶來獲得身份地位等方面的認同。表3中“愿意融入本地人中”的系數為正,說明越有強烈的希望融入本地人愿望的農民工,落戶意愿就越強,而購房可以看成是一種對融入本地人預期的實現,因此購房后這種渴望融入本地人的愿望就會減弱,落戶意愿也就隨之下降。兩類農民工的戶籍福利系數均為正,從交互項系數來看,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效應比未受高等教育的農民工更強,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非戶籍福利項系數顯著為負,但非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效應顯著為正,并且大于未受高等教育的農民工。
模型十二、十三、十四分別顯示了受雇、自雇和雇主三種職業(yè)類型的農民工樣本的回歸結果??梢园l(fā)現,擁有城市住房對這三種職業(yè)類型農民工的落戶意愿影響均為負,而雇主的負面影響最大、自雇者其次、受雇者最小。這一現象的解釋仍可歸結為城市融入感,即經濟地位更高的農民工有著更強的城市融入感,購房強化了這種感受,使其更不需要通過轉戶來獲得身份地位的認同。由于在經濟地位方面,雇主依次高于自雇者和受雇者,因此作為雇主的農民工“不被本地人接納”和“被本地人看不起”的感受就更弱,對盡快“融入本地人”的渴望就更低,落戶意愿就會更弱,而購房更加強化了雇主農民工的這種感受,使其落戶意愿相對于自雇和受雇的農民工而言的減弱的程度就更強。這三類農民工樣本的戶籍福利系數均為正,但雇主樣本的系數不顯著;受雇者的非戶籍福利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自雇者的非戶籍福利系數為負且不顯著,雇主的非戶籍福利系數顯著為負。對此的解釋是,擁有較高的經濟地位的雇主不會被有限的城市福利所吸引而選擇落戶,越是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民工,越會為了更高的城市福利而選擇落戶。三類農民工的兩個交互項系數均為正,但受雇者樣本的非戶籍福利與購房交互項系數不顯著。
五、對農民工落戶意愿特征的進一步分析
1.購房對外來市民和農民工落戶意愿的影響對比
前面的分析表明,購買城市住房對農民工的落戶意愿有負面影響,對農民工群體的異質性分析結果也表明,經濟條件更好的農民工群體,購房對其落戶城市意愿的負面影響更大,這驗證了理論分析部分“假設一”對農民工人生理想的分析,即農民工追求從“小農”向“小資”轉變而非向城市產業(yè)工人轉變,在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時,他們傾向于更多地買房置業(yè)而非在制度上轉變?yōu)槭忻瘢蚨词乖诔鞘蟹€(wěn)定就業(yè)居住了也不愿意為城市戶口放棄農村戶口。為了進一步驗證假設三,即購房對農民工和外來市民落戶意愿影響的不同,我們對外來市民與農民工兩個樣本分別進行回歸分析,并對比兩個樣本回歸中購房變量的系數。
選取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中,戶籍為非農戶口或非農轉居民戶口且戶籍地不在本地的樣本,共17417個。對這些外來市民構成的樣本進行回歸,得到的結果列在表6中??梢园l(fā)現,無論是在簡單回歸、僅添加城市福利變量還是添加交互項和其他控制變量的情況下,購房變量的Probit和IVProbit系數都為正。這表明,作為本身就擁有城市戶籍的外來市民來說,其人生目標與農民工截然不同,購房只是他融入城市的第一步,在滿足正規(guī)住房需要之后,他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在身份上真正成為一個大城市人。因此,與農民工購買城市住房后對其落戶意愿有負面影響相反,購買城市住房對外來市民的落戶意愿有促進作用,回歸分析的結果驗證了假設三。同時,在城市購買住房會放大戶籍福利對落戶意愿的促進作用,但是購房并不會放大非戶籍福利對落戶的促進作用。
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變量的系數也顯著為正,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而非戶籍福利與購房的交互項系數為負且不顯著。這表明,外來市民同樣關注城市的福利水平,更高的戶籍含金量和非戶籍福利都有助于其提升落戶意愿。
2.購房對農民工落戶和留居意愿影響對比
農民工不愿在城市落戶,但不一定不愿在城市留居,購房和城市福利對其留居意愿的影響可能與落戶意愿有所不同。根據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將問卷中“今后一段時間,您是否打算留在本地”作為被解釋變量,選擇“是”的取值為1,選擇“否”和“沒想好”的取值為0,刪除空白樣本,共得到86398個樣本。將農民工留居意愿對五個核心解釋變量進行回歸,表7中模型十九的結果顯示,擁有城市住房對農民工留居意愿的影響顯著為正,與其對落戶意愿的影響相反。購買城市住房使農民工獲得了很強的城市融入感,自然愿意繼續(xù)在城市留居,對比購買城市住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強烈的負面影響,則可以印證我們對農民工希望追求在城市留居并保有城市住房和農村戶口的人生理想的假設。
進一步考察城市購房對農民工不同留居時間選擇的影響?;趧h除對未來留居意愿表示“沒想好”的樣本,以打算留居1—2年為對照組,進行Mutinominal logit回歸,回歸結果見模型二十。發(fā)現在城市購房對農民工長期留居有顯著的正面作用,并且隨著選擇留居時間的延長而增強。這表明,購買城市住房對農民工長期留居城市的意愿與落戶意愿有相反的影響,而這種看似矛盾的心態(tài)也進一步反映出農民工獨特的人生理想,即在城市長期留居的同時保留農村戶口,實現從“小農”向“小資”的轉變,而非從農民向產業(yè)工人轉變。
六、結論和啟示
新型城鎮(zhèn)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zhèn)化,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農民工的市民化,而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標志是在城市落戶,提高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也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但農民工普遍落戶意愿不強是這一目標實現的關鍵阻礙,而城市住房和城市福利水平是影響農民工落戶意愿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利用工具變量,對農民工落戶意愿進行回歸分析發(fā)現,除了在極少數戶籍福利水平很高的特大城市之外,絕大多數城市的農民工在購買了城市住房后都會有明顯更弱的落戶意愿,購買城市住房滿足了農民工從“小農”向“小資”轉變的心理需求,使其落戶的需要被弱化。更高的戶籍福利對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意愿有正面影響,非戶籍福利則沒有這種正面影響,但是購買城市住房與兩類城市福利都存在交互作用,即購房都放大了戶籍福利和非戶籍福利對落戶意愿的促進作用。分樣本回歸的結果表明,更年輕、受過高等教育、就地轉移和作為雇主的人力資本稟賦和社會地位更高的農民工在城市購房后落戶意愿顯著減弱??傊绻該碛谐鞘凶》亢透呷肆Y本稟賦作為更強落戶能力的標志的話,則最有落戶條件的農民工反而更不愿意在城市落戶,落戶只是那些沒有城市住房且自身條件較差農民工的選擇。進一步通過對比購買城市住房對農民工和外來市民落戶意愿的影響,以及購房對農民工落戶意愿和留居意愿的影響差異后發(fā)現,落戶城市并非農民工群體的奮斗目標,而同時保有城市住房和農村戶口并在福利水平較高的城市長期留居則是其理想生活狀態(tài)。
以上研究結論對未來農民工市民化政策制定和戶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第一,應通過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改善各類城市的福利水平,尤其應著力提升各類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的教育、醫(yī)療、公共衛(wèi)生、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服務等軟性公共品的供給水平,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使落戶城市能夠給農民工帶來切實的好處,從而提升其落戶意愿。
第二,將農民工落戶政策由“有能力者優(yōu)先”調整為“有需要者優(yōu)先”。從研究結論上看,購買了城市住房的農民工落戶意愿更弱,并且在受過高等教育、作為雇主的人力資本稟賦和社會地位更高的農民工身上表現得更突出,因此有能力落戶的農民工并非有更強的落戶意愿。實施“有能力者優(yōu)先”的落戶政策不僅無法增加落戶數量,而且存在道義上的缺陷,因為落戶不同于跨國移民入籍和申領綠卡,在一國內部的人口遷移上采取能力篩選機制有失公平正義。有鑒于此,各類城市應取消對落戶重點人群的認定,取消各種能力導向的地方性落戶政策,最大限度地實現有需要者落戶。對于中小城市,由于農民工的落戶意愿并不強烈,實施“有需要者落戶”并不會出現扎堆落戶和財政壓力驟增現象;對于少數特大超大城市,為避免短期內落戶壓力過大,可以繼續(xù)保留積分落戶政策,但應對積分設置規(guī)則進行大幅度修改,剔除學歷、職稱等帶有能力傾向性的加分項目,切實做到以合法穩(wěn)定就業(yè)和居住年限為主要的積分依據。
第三,反思農民工市民化戰(zhàn)略,將戶籍市民化目標調整為常住市民化目標。在戶籍制度不斷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福利已經從城市戶口上剝離出來,農民工憑借居住證能享受的城市福利已越來越多。從長遠來看,一味地強調落戶數量,突出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水平的重要性意義已經不大,效果也不會十分理想。因此,應將戶籍市民化目標調整為常住市民化目標,在政策上應更關注提升常住城市的農業(yè)轉移人口的福祉,給予其與市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進一步淡化戶口在城市福利分配中的重要性和在市民化政策制定中的分量。
參考文獻:
[1]肖璐,蔣芮.農民工城市落戶“意愿—行為”轉化路徑及其機理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8(6),89-100.
[2]張翼.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與中國近期城鎮(zhèn)化道路的選擇[J].中國人口科學,2011(2):14-26.
[3]林李月,朱宇.中國城市流動人口戶籍遷移意愿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基于2012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J].地理學報,2016(10):1696-1709.
[4]劉濤,陳思創(chuàng),曹廣忠.流動人口的留居和落戶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2019(3):80-91.
[5]唐宗力.農民進城務工的新趨勢與落戶意愿的新變化——來自安徽農村地區(qū)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15(10):113-125.
[6]王常偉,顧海英.城鎮(zhèn)住房、農地依賴與農戶承包權退出[J].管理世界,2016(9):55-69.
[7]鄭思齊,廖俊平,任榮榮,等.農民工住房政策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1(2):73-86.
[8]蔡禾,王進.“農民工”永久遷移意愿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6):86-113.
[9]趙西亮.教育、戶籍轉換與城鄉(xiāng)教育收益率差異[J].經濟研究,2017(12):164-178.
[10]胡繼亮,李棟,李邱帆.非農就業(yè)、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與城鎮(zhèn)化區(qū)位選擇——基于微觀調查數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0):598-606.
[11]HU F, XU Z, CHEN Y. Circular migration, or permanent stay? evidence from Chinas rural-urban migra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1): 64-74.
[12]黃嘉文.農民工入戶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09年廣東省農民工調查數據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2(3):67-73.
[13]張鵬,郝宇彪,陳衛(wèi)民.幸福感、社會融合對戶籍遷入城市意愿的影響[J].經濟評論,2014(1):58-69.
[14]ZHU Y.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settlement intention in the cities: beyond the hukou reform[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7, 31(1): 65-76.
[15]陳丹,任遠,戴嚴科.農地流轉對農村勞動力鄉(xiāng)城遷移意愿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7(7):56-71.
[16]BESLEY T. Property right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Ghana[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103(5): 903-937.
[17]董昕.住房支付能力與農業(yè)轉移人口的持久性遷移意愿[J].中國人口科學,2015(6):91-99.
[18]趙文哲,邊彩云,董麗霞.城鎮(zhèn)化、城市房價與農村流動人口戶籍遷移[J].財經問題研究,2018(6):122-130.
[19]WHALLEY J, ZHANG 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hukou) labour mobility restrictions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83(2): 392-410.
[20]趙艷枝.外來人口的居留意愿與合理流動——以北京市順義區(qū)外來人口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0):17-19.
[21]夏怡然.農民工定居地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3):132-149.
[22]韓清池,諶新民.勞動關系對農民工入戶中小城鎮(zhèn)意愿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16(5):101-109.
[23]韓俊強.農民工住房與城市融合[J].中國人口科學,2013(2):118-125.
[24]ZHU Y, CHEN W. The settlement intention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ies: recent changes and multifaceted individual-level determinants[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10, 16(4):253-267.
[25]祝仲坤.住房公積金與新生代農民工留城意愿——基于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7(12):33-48.
[26]楊曉軍.城市公共服務質量對人口流動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17(2):104-114.
[27]楊義武,林萬龍,張莉琴.地方公共品供給與人口遷移——來自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經驗證據[J].中國人口科學,2017(2):93-103.
[28]陳廣桂.房價、農民市民化成本和我國的城市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4(2):43-47.
[29]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道路、模式與政策[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4.
[30]邊燕杰,劉勇利.社會分層、住房產權與居住質量——對中國“五普”數據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5(5):82-98.
[31]李斌.城市住房價值結構化:人口遷移的一種篩選機制[J].中國人口科學,2008(4):53-60.
[32]鄒一南.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新趨勢與“十四五”時期市民化政策展望[J].宏觀經濟管理,2020(10):38-47.
[33]溫鐵軍.城鎮(zhèn)化是去城市化[J].中國房地產業(yè),2014(2):40-42.
[34]劉成斌,周兵.中國農民工購房選擇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5(6):100-108.
[35]辜勝阻,李睿,曹譽波.中國農民工市民化的二維路徑選擇——以戶籍改革為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14(5):2-14.
[36]鄒一南.城鎮(zhèn)化的雙重失衡與戶籍制度改革[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2):39-49.
[37]王春超,張承莎.非認知能力與工資性收入[J].世界經濟,2019(3):143-167.
[責任編輯 劉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