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理科 郁張鋆 呂 泓
病理檢查就是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tài)學方法。為探討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發(fā)生的疾病過程,可采用某種病理形態(tài)學檢查的方法,檢查他們所發(fā)生的病變 ,探討病變產生的原因、發(fā)病機理、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最后做出病理診斷。病理形態(tài)學的檢查方法:首先觀察大體標本的病理改變,然后切取一定大小的病變組織,用病理組織學方法制成病理切片,用顯微鏡進一步檢查病變。隨著自然科學的迅速發(fā)展,新儀器設備和技術應用到醫(yī)學中來,分子病理學、免疫病理學、遺傳病理學等方法也都應用到病理檢查中。
病理檢查應用廣泛,常用的是組織病理學檢查和細胞病理學檢查,其中組織病理學檢查對臨床最為常用,組織病理學是用人體組織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處理制成病理切片,在顯微鏡下對疾病做出病理診斷,由于其診斷準確性可達95%以上,能客觀反映疾病的真實情況,因此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決策的制定和預后判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腫瘤細胞易于脫落,凡與外界相通的器官和體腔部位的腫瘤,其分泌物和體液內可含有脫落的瘤細胞,采取這些分泌物和體液進行涂片檢查,如果在分泌物或體液中觀察到腫瘤細胞,則可推斷患者體內存在腫瘤。這是一種操作簡便、迅速、損傷小的檢查方法,普遍用于腫瘤篩查如陰道細胞學檢查用以篩查宮頸癌,食管拉網細胞學檢查用以篩查食管癌,胸腹水涂片篩查肺癌等。細胞學檢查雖然準確率較高,但因缺乏組織結構形態(tài),診斷上有一定局限性,較組織病理學檢查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有時還需要組織病理活檢作最后確診。
從患者病變部位用手術切取和鉗取或穿刺方法取得組織制成切片進行檢查,通過觀察病變的組織細胞形態(tài),作出組織病理診斷。它可對病變的性質和類型作出準確的判斷,被稱為診斷的“金標準”,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
臨床各種腫瘤手術切除的標本,都應留作病理檢查,它對術后進一步明確腫瘤的性質和累及范圍,以及術后治療決策的選擇和預后評估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胃癌術前雖作過胃鏡活檢診斷,但對胃癌的累及范圍和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則需對手術切除的標本作病理檢查才能確定。
此外,在手術過程中為了確定腫瘤的性質,需要對病變組織作冰凍切片檢查,在短時間內獲得病理診斷,用以決定下一步手術方式和范圍。這也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病理檢查方法,它常用于如下一些情況:① 術前診斷不夠明確;② 術中確定腫瘤有無轉移和手術切緣有無腫瘤累及;③ 術中發(fā)現的其他問題。
很多病例僅僅通過普通的病理檢查無法進行準確的診斷。但是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各式各樣的特異性抗體的出現,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在腫瘤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實用價值受到了普遍的認可,可鑒別原發(fā)與轉移腫瘤、腫瘤的類型,尤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腫瘤的鑒別診斷時,準確率可達50%~75%。使許多疑難的病例得到了明確的診斷。免疫組織化學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 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② 確定轉移性惡性腫瘤的原發(fā)部位;③ 對某類腫瘤進行進一步的病理分型;④ 發(fā)現微小轉移灶,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包括手術范圍的確定;⑤ 為臨床提供治療方案的選擇。
分子診斷是指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患者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分子診斷是預測診斷的主要方法,既可以進行個體遺傳病的診斷,也可以進行產前診斷。分子診斷目前廣泛用于肝炎、性病、肺感染性疾病、優(yōu)生優(yōu)育、遺傳病診斷、腫瘤輔助診斷等,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又一強大助力。
與檢驗科化驗和超聲、影像學檢查相比,病理診斷復雜,有一定主觀性。一紙病理報告,對患者及其家庭不亞于一份“法院判決書”,將極大的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必須慎之又慎。遇到腫瘤,尤其是較難確定良、惡性的腫瘤,或者病理診斷結果與臨床癥狀嚴重不符時,在治療之前,最好多請幾位病理專家進行會診,以免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