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樂涵
——彭士祿
關鍵詞
核動力?核潛艇?中國核潛艇之父
“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那就是核潛艇和核電站。”
“一個漆黑的夜里,奶媽背著我逃難?!边@是彭士祿對童年最早最模糊的記憶。他于1925年農(nóng)歷11月18日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三歲時母親蔡素屏烈士慷慨就義,四歲時父親彭湃烈士唱著國際歌走上刑場。
彭士祿在一戶又一戶貧農(nóng)家中輾轉(zhuǎn)躲藏,先后換過幾十個姓名,流離失所受盡磨難。直到1940年,周恩來終于輾轉(zhuǎn)找到了這個孩子。十五歲的彭士祿被送到延安,幾乎沒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他在延安中學刻苦學習,五年后已經(jīng)成為煉焦廠的一名技術員。
1951年,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lián)。5年后,學有所成的彭土祿被秘密召至莫斯科的中國大使館,在那里等著他的是陳賡大將。當時美國已完成世界首艘核潛艇海試,人類進入原子能時代。陳賡問彭土祿:“中央要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核動力專業(yè),你愿意嗎?”彭土祿回答:“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
這一承諾不僅意味著他過去所有的知識積累歸零重來,更意味著幾乎永遠隱姓埋名——核潛艇是堪比原子彈的絕密工程,所有參與者將終身保密,不見天日……
此后,彭土祿便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沒人知道在蘇聯(lián)的他是怎樣艱苦地轉(zhuǎn)換方向掌握了原子能專業(yè)知識,沒人知道歸國后的他是怎樣從零基礎完成了從導航儀到螺絲釘?shù)暮藵撏到y(tǒng)設計,沒人知道造出核潛艇的他是怎樣由軍轉(zhuǎn)民設計了秦山核電站……
直到60年后,抱著維尼熊的彭士祿接受公開采訪,當回答為什么要造核潛艇時,他先解釋了隱藏水下的核潛艇是制約敵國不敢首先發(fā)動核戰(zhàn)的“二次打擊力量”。接著,這位九旬老人激動地表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童志鵬
關鍵詞
信息工程 電子通信 平流層飛艇 中國工程院院士
“希望我離開世界以前能夠看到它,我每次都講,他們說可以的……”
1924年8月,一個男嬰在浙江慈溪呱呱墜地。這個名叫童志鵬的孩子雖然在戰(zhàn)亂中長大,卻從小便在心里種下了以科學救國的種子。1946年,童志鵬自上海交通大學電信專業(yè)畢業(yè)后赴美留學。1950年,他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后,拒絕美方提供的高薪厚祿,搶在美方下達禁止中國留學生歸國禁令前幾小時,舍棄全部財產(chǎn)沖上了開往香港的客輪!
剛一回國,童志鵬便被任命為國家電信工業(yè)局總工程師,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為抗美援朝志愿軍設計軍用步談機。當時,中國工業(yè)基礎極為薄弱,但童志鵬克服千難萬阻,耗時一年研制出性能全面超越美軍無線電臺的“步談機”。
1953年6月29日,志愿軍23軍73師218團的通信員于樹昌攜帶“步談機”,跟隨一支由85人組成的反擊分隊向敵人駐守的石峴洞北山高地發(fā)起夜間突襲。于樹昌通過“步談機”指揮后方炮火沉重打擊了敵人,但身邊的戰(zhàn)友也逐漸犧牲。
天亮了,孤身一人的于樹昌背著“步談機”在硝煙中穿梭,童志鵬研制的“步談機”經(jīng)受住戰(zhàn)斗的考驗,正常工作到最后時刻。
正午時分,于樹昌守在地堡里發(fā)出最后的呼叫:“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親愛的同志們,再見了——”后方人員的耳機里發(fā)出一陣破裂的聲音,接著一切聲音都沉寂下來……
于樹昌烈士在最后時刻用手榴彈將心愛的“步談機”摧毀,同時帶走了五六名敵人。烈士的事跡被改編為電影,他就是《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使用“步談機”的于樹昌烈士犧牲了,發(fā)明“步談機”的童志鵬博士依舊奮勇前進。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后,童志鵬繼續(xù)為我國國防建設和“兩彈一星”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7年,63歲的童志鵬擔任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力主建設國防綜合電子信息系統(tǒng),并極力推動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平流層飛艇技術。
2017年12月19日,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和科學戰(zhàn)士病逝于北京,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