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淄博市張店區(qū)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山東淄博 255000)
盆底功能障礙是產后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指產婦盆底組織結構發(fā)生改變、損傷從而導致盆底肌力異常,其發(fā)病與妊娠、陰道分娩、陰道手術以及產后過度勞累等有關,臨床表現為子宮脫垂、性功能障礙以及尿失禁等,雖然不會威脅產婦生命安全,但會影響產婦社交、夫妻感情,甚至會引起精神異常,降低產婦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多采取心理治療、盆底功能訓練等常規(guī)治療,但治療效果仍有待提升。盆底康復治療主要包括生物反饋治療、電刺激等治療,該治療方法可根據產婦個體情況的差異制定最佳的盆底肌收縮和舒張方案,從而對產婦的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本研究重點探討了盆底康復治療對經陰道分娩的初產婦盆底肌力與壓力改善狀況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淄博市張店區(qū)婦幼保健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經陰道分娩的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0~35歲,平均(27.5±1.6)歲;妊娠時間38~42周,平均(39.1±0.5)周;新生兒體質量2 807~4 119 g,平均(3 383.7±188.5)g。觀察組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28.5±1.5)歲;妊娠時間38~41周,平均(39.2±0.4)周;新生兒體質量2 808~4 121 g,平均(3 367.5±183.7)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經陰道分娩指征。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均經陰道分娩者;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胎兒為單胎頭位;產后42 d者。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腦、腎疾病者;存在精神異常者;患有陰道疾病者。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實施常規(guī)治療。①心理治療:焦慮、抑郁是產婦產后常見的心理表現,而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不利于產婦身體的恢復。因此關注產婦心理情緒變化至關重要,可通過溝通了解引發(fā)產婦情緒波動的因素,并根據其因素制定相對應的措施,從而改善產婦情緒。②盆底功能訓練:取產婦坐姿,打開雙膝,雙手用力握住腳尖,同時伸直脊椎,腳掌對貼,之后用雙手協助腳跟,使之緩慢靠近身體,將膝蓋向下壓,盡量靠近地面,在整個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胸部挺直,肩膀打開狀態(tài),每天進行練習;取產婦坐姿,將膝蓋與雙腳并緊,之后身體向下半蹲,將雙手舉過頭頂伸直,手掌相對,持續(xù)保持此姿勢5 s。利用康復鍛煉促進骨盆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從而產婦身體功能恢復。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盆底康復治療。刺激盆底功能:采用先進的神經肌肉刺激儀(上海聚慕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PHENIX4)進行治療,設置頻率在8~33 Hz,脈寬320~740 us。①在產婦排空膀胱后取仰臥位,先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并均為涂抹耦合劑,之后將刺激儀放置于陰道內,使用低電量進行刺激,再通過生物反饋儀適當調整電量,每次持續(xù)刺激20 min,2次/d。②按壓治療:在產婦排空膀胱后取左側臥位,自然屈膝雙腿,叮囑產婦放松身體。之后對會陰穴、長強穴等穴位進行食指或拇指按壓20次,按壓力度由輕至重,以產婦耐受程度而定,在完成按壓后改為揉法進行按摩,頻率為30 min/次,2次/d。兩組產婦治療周期均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產婦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其中顯效:盆底肌張力基本恢復或盆底肌張力提升>3級;有效:盆底肌張力提升1~2級;無效:盆底肌乏力,出現小便失常、下陰松弛等。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將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力情況進行比較,盆底肌力使用盆底肌肉篩查儀進行測定,由同一醫(yī)師執(zhí)行。③將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壓力進行對比,包括靜息壓、收縮壓,采用氣囊式陰道壓力探測儀進行測定。④將兩組產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包括尿失禁、子宮脫垂、腰痛、子宮修復不佳。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文中數據,計數資料[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產婦治療1個月后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盆底肌力情況 兩組產婦治療后肌力分級≤ 3級占比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肌力分級≥4級占比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情況比較[例(%)]
2.3 盆底壓力 兩組產婦盆底收縮壓及觀察組產婦靜息壓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盆底壓力比較(±s,cm H2O)
表3 兩組患者盆底壓力比較(±s,cm H2O)
注:與治療前比,P<0.05。1 cm H2O = 0.098 kPa。
組別 例數靜息壓 收縮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34.3±5.9 35.2±8.9 35.6±10.0 43.1±10.5*觀察組 35 36.0±4.2 53.8±15.7* 34.1±8.2 67.7±10.2*t值 1.389 6.097 0.686 9.942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并發(fā)癥 觀察組產婦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產婦數量也逐漸增加,雖然現在分娩方式較多,但無論哪種分娩方式,均會對產婦盆底肌肉與心理情緒造成影響,其原因與盆底肌垂直壓力增加、骨盆傾斜等有關。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病率高達60%[4]。因此,近年來對于產后產婦盆底肌功能恢復及身心健康恢復備受人們關注。盆底肌肉即指閉骨盆底的肌肉群,而這些肌肉緊緊吊住尿道、子宮、陰道等臟器,使其發(fā)揮正常功能。然而在妊娠過程中,肛提肌的形態(tài)及應力隨著孕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加,或因分娩后盆底肌擴張而失去彈性等,導致盆底肌功能發(fā)生障礙,繼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在以往臨床治療中,多以綜合治療為主,如心理治療、康復訓練等,但由于其配合工具少,醫(yī)護人員無法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治療方案,使其治療療效并不理想[6]。
盆底康復治療作為目前臨床更為提倡的治療方式,其主要包括神經肌肉刺激儀、生物反饋療法、中醫(yī)按摩等。神經肌肉刺激儀通過對產婦陰道進行電流刺激,使盆底肌肉與神經被動收縮,從而激活盆底神經肌肉,增加肛提肌中慢肌纖維的抗疲勞性,促進盆底血液循環(huán),達到增加其彈性與強度的目的,繼而有效預防肌肉萎縮,促進產婦盆底肌功能的恢復。生物反饋療法通過采集盆底肌肉的表面肌電,使其運動轉化為可視的圖像,從而可以直觀地了解盆底肌的運動狀態(tài)。而神經肌肉刺激儀聯合生物反饋療法可以更深層次地喚醒女性肌肉的收縮感覺,從而提高神經肌肉刺激儀治療的有效性,同時也為進一步加強訓練奠定基礎,糾正錯誤的肌肉運動模式,指導產婦正確運動。中醫(yī)按摩則能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壞,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產婦盆底肌微環(huán)境,繼而利于盆底肌張力的恢復[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產婦臨床療效、肌力分級≥4級占比及盆底收縮壓、靜息壓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而肌力分級≤3級占比顯著降低,表明對產婦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可有效促進產婦盆底肌張力的恢復,改善盆底壓力狀況,療效確切。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產婦應用盆底康復治療可有效提升產婦產后的康復進程。
綜上,對產婦進行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可有效促進產婦盆底肌張力的恢復,改善盆底壓力狀況,為后期產婦身體恢復奠定良好的基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