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綻放更絢麗光彩
◎張 凡
不久前,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與馬來西亞聯(lián)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xù)聯(lián)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成功申遺,總數(shù)居世界第一。
太極拳、“送王船”,在我國都有著數(shù)百年的歷史。無論是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還是“送王船”的盛大儀式、豐富意蘊,都深深浸潤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氣韻和中國哲學的理念。太極拳蘊含的陰陽循環(huán)、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觀念,松柔圓活、立身中正的動作范式,彰顯著中華文化獨有的平和、包容與力量;“送王船”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動例證,也見證著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交融。如今,承載著中華文化基因的寶貴遺產(chǎn)成為世界級的“非遺名片”,不僅提升了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也為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打開了新的大門。
近些年來,從昆曲、京劇、端午節(jié),到珠算、中醫(yī)針灸、二十四節(jié)氣,我國多項非遺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成為全人類共同保護和記憶的文化遺產(chǎn)。一項項“非遺明珠”走向世界,意味著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國價值”、立足千百年傳統(tǒng)的“東方智慧”,正在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也意味著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追求,為構建人類共同價值作出新的貢獻。中國非遺一次次引起世界矚目,與中國節(jié)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競相綻放、中國影視作品在海外收獲大量“鐵粉”、中國網(wǎng)文“出海熱”成為全球性文化現(xiàn)象等一起,構成了今日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動圖景。
中國在“申遺之路”上收獲的成果,是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可,更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文化傳承的承諾。以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為例,當年在申報非遺名錄時,其傳承群體已不足千人,這項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技藝,正處于“瀕危”境地。申遺成功后,中國以行踐諾,讓這項急需保護的技藝實現(xiàn)了從僅靠“單打獨斗”到社會各方助力、從陷于傳承困境到煥發(fā)新生機的顯著轉(zhuǎn)變。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傳承和保護的新起點。不斷提高非遺保護水平,解答好不同非遺項目保護發(fā)展面臨的難題,才能從整體上提升非遺的可見度,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綻放更絢麗光彩。
不久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一份新聞公報顯示,多國聯(lián)合申報遺產(chǎn)的數(shù)量在2020年創(chuàng)出新高。該組織的一名官員感慨,“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我們相聚,但我們的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讓彼此更緊密相連、團結在一起”。文化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太極拳吸引大量海外粉絲,“送王船”成為民間交往的紐帶,都在啟示我們,要把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坐標上,在共同推動文化保護的過程中,加強文化交流互鑒、推動民心相知相通。唯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助力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精心守護好,把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一定能讓子孫后代受益于這些寶貴文化財富,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社會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選自《人民日報》2021年1月12日,有刪改)
技法提煉
所謂“點面結合”,是指在論述時把典型與全局、個別與一般結合起來,既給人以具體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廣闊開放的視野。這樣才能使議論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文章才能顯得既深刻全面,又豐滿充實。
上述這篇文章就是這樣點面結合、深刻全面地論述其觀點的。文章開篇就以“太極拳”“送王船”這兩個“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為具體的“點”,進而延伸拓展為“從昆曲、京劇、端午節(jié),到珠算、中醫(yī)針灸、二十四節(jié)氣”等我國42個非遺項目成功申遺的“面”,從而構成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動圖景。然后,文章進一步論證“中國在‘申遺之路上收獲的成果,這不僅僅代表了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可,更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文化傳承的承諾”。以“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這一民族特色為具體深入的“點”,進而延伸拓展為“解答好不同非遺項目保護發(fā)展面臨的難題,從整體上提升非遺的可見度”這一個“面”,最后提出“讓非遺綻放更絢麗光彩”的中心論點。文章點面結合,既全面又深刻地論述了中心論點,說理透徹,引人深思。
誠信為本
◎張 鑫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無信不立,在漫長的歷史中,無數(shù)人用生命闡釋了失信的后果。呂布背信棄義,先失信于丁原,又失信于董卓,終被曹操圍困于徐州,最終身首異處,還落得個“三姓家奴”的貶稱。齊襄公失信于守衛(wèi)葵丘的大將連稱、管至父,未按約定時間派人接替值守,導致二人心生不滿,參加叛亂。齊襄公最終被人推翻,死于非命??梢?,言而無信的人,終會被人唾棄,害了自己。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集體的生存之本,一個民族的重要根基。商鞅在南門徙木立信,以五十兩金子筑立起一道守信的高墻,最終變法成功,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山西的商人走遍大江南北,以其信用良好而出名,號稱“沒有晉商做不了的生意”,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票號,晉商的生意也因此紅火了兩百多年。
人無信,則人避之;國無信,則國危矣。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以誠信為本,方能立足社會。如今,“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每個人的征信記錄都會被記錄在大數(shù)據(jù)里,若是沒有信用,將寸步難行。
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上任之初就鄭重承諾:“我做不到的事情,絕不要求員工做到;我應該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彼猿霰匦?,說到做到,因此,員工們非常信服他,敬佩他,千方百計地爭做開創(chuàng)性工作。海爾集團最終成績驕人,享譽世界,與這種精神是分不開的。
大到企業(yè),小到個人,都應該以誠信為本,因為誠信是成功的種子。我國女科學家林蘭英小學畢業(yè)后,母親對她說:“蘭英,家里經(jīng)濟困難,女孩子念那么多書也沒用。你下學期就別念了?!绷痔m英知道家里不寬裕,就向母親保證每次考試一定得第一,因為學校規(guī)定考試得第一名就可以免去學雜費。母親看她這么想讀書,就答應了。于是,林蘭英付出了別人想象不到的努力,在整個中學期間,她拿到了12個第一,實現(xiàn)了對母親的承諾,并最終學有所成,成為國內(nèi)外知名的科學家。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睕]有誠信的個人是悲哀的,沒有誠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誠信,是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也是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
讓我們用真誠驅(qū)散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陰霾,創(chuàng)造一個誠信的世界吧!
點評
本文從古到今,點面結合,論述誠信的重要性。作文寫歷史人物,不僅寫了背信棄義的呂布、齊襄公,還寫了講求誠信的商鞅和晉商,這四個事例各自為“點”,從正反兩面分別論證了誠信的重要性。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應該以誠信為本。作文又從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寫到科學家林蘭英,這兩者是“點”,從企業(yè)發(fā)展和個人成就兩方面論證了誠信的重要性。此外,古和今又是獨立的兩個“點”,全面地論述了從古至今誠信為本的重要性,使得作文內(nèi)容深刻,豐滿充實。結尾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作為結語,頗具時代感。
【伍芳/供稿】